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天河区2006届高考辅导班古代诗歌鉴赏练习何

天河区2006届高考辅导班古代诗歌鉴赏练习何

来源:九壹网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是02年高考出现的新题型,它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更好地反映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诗歌鉴赏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这往往让一些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在这里,我们将就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希望能够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其实不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在于二个方面: 一、如何读懂?

送给大家一句话:读懂古诗六到位——诗题、作者、意象、典故、注释、情感性词语。 二、如何作答?

也送给大家一句话:规范答题三部(步)曲——基本义、语境义、主旨义。这三部曲,是要求,也是方法。

下面边做练习边体会。

尝试鉴赏练习 1.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2分) 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3.

西 楼/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4.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暮春回故山草堂 (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⑴、⑵题。(6分)

横 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南浦,泛指送别之处。

⑴诗的第三句中“年年”一词表达了什么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

⑵诗的第四句全是写景,请试析它的艺术特色。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6分)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一、二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作者写“静”的手法。(2分)

⑵简析三、四句的表达技巧。(4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 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3分

(2) 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

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六、下面是一首高适的诗歌,阅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2、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1. 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 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写作“在”字,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