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 sunping 发表于 2005-1-15 21:17:00
18 18 1、调整步骤: 1)滤色片的选择: 滤色片的选择,是根据所拍摄环境色温,转动滤色盘,选择相对应的滤色片。通常: 编号 色温值 适应
范围 1 3200K 日出、日落或灯光下 2 5600K+1/4ND 睛朗的室外 3 5600K 多云或雨、雪天 2)光圈的设置: 光圈调整对拍摄画面亮度、对比度等影响较大。通常根据拍摄要求,来选择光圈子是自动/手动/瞬时。 3)白平衡/黑平衡的调整 二、摄像机调整与操作 白平衡调整是摄像机操作一个极重要步骤,所谓白平衡就是指摄像机对白色物体 还原。当我们用肉眼看这大千世界时,不同光线下,对相同颜色感觉基本相同。如早晨看白色物体与傍晚看白色相同。这说明人眼睛已适应光线的变化。但摄像机没有人眼睛的适应宽度,不同光线下,由于CCD成像器件输出电平不同,往往会造成画面还原色彩不一样。所以,摄像机每到一处,必需调整白平衡。从而保证画面色彩还原正确。 摄像机白平衡调整有手动、自动调整。自动调整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自动校正白平衡,超过校正范围,摄像机无法进行自动校正20 20 白平衡/黑平衡调整,是确保所拍摄图像色彩还原的质量 白平衡调整: 选择好滤色片与光圈,就应进行白平衡调整。调整方法是: *选择一白色物体作调整标准(可以是白色打印纸或白色物体) *将选取好物体置于所拍摄场景中; *摄像机镜头对准白色物体,调整焦距,使白色物体充满整个屏幕; *拨动自动白平衡开头,摄像机自动调整并存储。 黑平衡调整: 将白平衡开关反方向拨动,黑平衡自动调整。4)后焦距的调整: 一般情况下,后焦距不需要调整,无论是长焦拍摄与短焦拍摄,都能得到清晰的图像。只有当变焦时,发现长焦与短焦所拍摄的图像不相符。 5)快门速度的调整: 一般情况下,快门速度设置在“OFF”状态,当拍摄高速运动物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快门速度。但速度越高,进光量越小。 电视摄像人员在实际拍摄中,不仅要掌握摄像机的技术性能,如摄像机的调节,性能开关的应用等。而且还必须通过实践,不断模索、总结,掌握好摄像机的操作基本技能。这样,
才能熟练地运用好摄像机,拍摄出好的电视节目。 1)执机方式: 执机方式---是指怎样支撑摄像机进行拍摄。 如:演播室固定在支架上;室外扛在肩上等。无论运用何种方式,它们都有各自优缺点,电视摄像人员只有充分理解,实际应用中才能掌握自如.常用方式有:徒手执机方式、固定执机方式。 *徒手执机: 徒手执机----是指 拍摄过程中,摄像师不借助于任何专用支撑设备,仅利用人体支撑摄像机,进行的拍摄方法。常见有肩扛、手提、手抱或搁在身体某部位等方式。 特色与优势:二、摄像机调整与操作 *最为接近人的观察习惯。镜头拍摄的角度、方向、运动形式,都适宜人们观察物体的习性,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机动灵活。在复杂的运动拍摄环境中,能迅速作出反应,可多视点,多侧面采集信息. *反应灵敏。无需架设摄像机,在任何地点随时拍摄,特别是运动 方式,突发事件中,优势明显. *能进行较为复杂的运动拍摄. *拍摄画面稳定性差.摄像人员消耗体力大. *拍摄中注意掌握好拍摄姿势;画面地平线;摄像机重心稳定性等。*固定支架执机: 固定支架拍摄----指摄像机固定在三脚架;移动车或升降机等支架上进行拍摄特色与优势: *能获取较为稳定的电视画面; *可进行远距离的长焦镜头拍摄;(纪实类) *视野较开阔,拍摄控制范围较大; *减少摄像人员的体力消耗. 2)摄像机操作要求 如今,摄像机已不是什么新鲜物体。使用摄像机对大多数人来说非常容易事情。但不同的人拍摄效果肯定大不相同。一个业余摄像者拍摄出专业摄像师水准的节目并不现实,只有多学习一些拍摄技巧,才能拍摄出好节目。 要拍摄好电视画面,除能灵活运用好执机方式外,还须掌握好操作的基本要领,主要体现在“平”,“稳”,“准”,“匀”等几方面. *“平”:指拍摄的电视画面地平线一定要平稳. 如:画面不平稳,会使观众产生某种错觉*“稳”:指拍摄的电视画面要稳定. 如:画面不稳定,会影响画面内容表达,破坏观众欣赏情绪,使眼睛产生疲惫。保持画面稳定是每个摄像者特别要注意的地方,也是摄影师之间的差距所在。画面不稳定,令人视线无法集中,往往觉得头晕目眩,再高的分辨率也是徒然。拍摄现场最好还是使用三角架或使用广角镜头,确保画面稳定。 *“准”:指画面起幅,落幅,表达内容,镜头聚焦等要准. 画面构图准确,曝光控制准确,光圈和快门设置准确是摄像基本技能。虽然摄像机都设有最先进的自动曝光控制,但使用自动曝光,会使拍
摄的画面缺乏应有的表现力。比如拍摄烛光晚餐,会导致画面很亮,完全没有了烛光晚餐所追求的浪漫情调,破坏了画面的意境。其次,很多人认为“准”镜头对 准就行,实际不一样,这种准是画面表达内容要准,镜头用光要准;色彩还原要准等。 *“匀”:指摄像机运动时,速度要均匀. 3、摄像机的保养: 1)避免镜头长时间对准某一光源。 2)其他电视设备进行连接时,必须切断所有电源。 3)使用结束后应关闭光圈。(以自动光圈方式工作的摄像机在关闭电源 时会自动关闭光圈),盖上镜头盖,同时关闭电源开关,取出电池或拨掉 电源插头。 4)使用和调整时应避开磁场。以免图像出现失真和颤动。 5)不要在湿度较大、粉尘较多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使用。 6)镜头表面不能用手摸。如表面有灰尘,可用软毛刷轻轻刷去,也可用麂皮 沾镜头清洁剂擦拭。 7)使用摄像机电池时,应注意电池临界放电指示。当电池电压下降到某一临界值时,寻像器中会有告警指示,提醒操作人员及时更换电池。如果继续使用,会放电过度并造成电池损坏。无论电池使用了多少时间,从摄像机中取出后都必须立即充电,否则容易损坏电池。
1、景别的划分?不同景别有何作用? 2、拍摄角度区分? 3、为什么说电视摄像是一种动态造型艺术? 4、电视画面构图有哪些特点和结构成分? 5、构图的主要任务?49 49 第三节 画面拍摄角度选择 一、拍摄角度选择 电视新闻摄像造型中,拍摄角度是一个十分重要造型元素。对一个被摄体而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高度,将会产生不同视觉画面造型结构。新闻画面拍摄角度的选择,决定了画面光影结构、位置关系、创作风格等艺术 创作规律。 1、关于“拍摄角度”的定义: 1)拍摄角度---是指镜头拍摄时的“视点”,是镜头与被摄体在实际空间中构成的造型元素,是画面形成的前提。它包括位置、距离和高度三个元素。3)“拍摄角度”的划分(主要分为几何与心理划分) *指摄像机与被摄体间所构成的几何角度,它包括了距离远近、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 *景别的选择。是对画面距离的选择; *拍摄高度的选择:垂直方向的选择,这是画面拍摄选择的核心。 * 拍摄方向的选择:水平方向是画面与背景构成的主要关系。 *客观角度和主观角度。指摄像机与被摄体间所构
成的心理角度, 拍摄高度---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相对位置或相对高度。这种高度变化一般分为平角、俯角(顶角)、仰角三种方式。 由于高度变化,所拍摄画面反映的视点和感情色彩不一样。 1)平角 *平角---是指拍摄镜头与被摄体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二、拍摄高度 平角画面的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中人眼所 观察事物正常情况相类似。它较符合人眼的视 觉生理特征,使画面产生一种平衡效果。感受 到平等、客观、公正、冷静和亲切*画面特点:平摄的画面不偏不倚结构,给人视觉感受是稳定、安定、形象主体平凡、和谐。是典新闻拍摄高度。 *作用: 表现一种叙事风格。如:人物对话, 我们利用平摄的视点,反映对话人的平等互 利关系,表现人物动作和形态。 新闻、纪实拍摄中是常用角度。 画面视点代表了记者观点,使观众产生一 种身临其境感受。 二、拍摄高度*注意点: *平摄缺乏空间透视感,不利于层次感的表现。 *有时画面视觉感受呆板,缺乏生动2)俯角: 俯角——指摄像机镜头由上向下、由高向低的拍摄方 式,镜头高于被摄主体水平线。 俯角拍摄使画面的地平线上升至画面上端或出画,地平面上景物等到展开,有利于表现地平面景物层次和场面,给观众辽阔的视觉感受。 画面特点:画面严谨、实在,它能扩展地面景物,有利于表现地平面景物层次、数字、地理位置及盛大活动场面。俯角画面开阔了观众的视野,扩充了画面信息量。俯摄的作用 *能把一件事件的发生、整体气氛、人物的活动、方位、阵容及空间、层次、透视关系表现的清清楚楚。一般说俯角具有如实交待环境位置、数量分布, 远近距离等特点,画面在表现人物 活动时,展示人物方位和阵势,交 待整体气氛。 *常作为电视节目中叙述 角度。主要用于交代环境、数量, 并常与远景、全景相结合。 *画面带有一种压抑、鄙视、低沉等情绪色彩。 注意点:俯摄不适宜表现人物的神情和人物之间细致的情感交流。
仰角拍摄: *仰角---指摄像机镜头由低向高方向拍摄,镜头低于被 摄体水平方向。 画面特点: *画面可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主要是以天空或特定物体作背景画面。 *带有赞颂、敬仰、自豪、骄傲等感情 色彩。画面主体显得高大、
挺拔,具有权威性等。 作用: *拍摄高大建筑物,以强调其高度、 气势和雄伟。 *拍摄跳跃、腾空动作,来夸张跳跃 高度、腾空动作,给人一种强有力的 视觉冲击。*仰摄也是一种常用的叙事风格,在表现高大挺拔、具有权威性、视觉重量感要比平时大。画面视觉效果无非产生一种敬仰、突出、敬畏、醒目感。表现出赞颂、强调及重要。 注意点: 仰摄对胖人、脸宽人不适宜表现,它易破坏人物形象。三、摄像方向(P57) 摄像方向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体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即水平一周360度)通常分为正面、背面和侧面。 1、正面方向: (1)正面方向:指摄像机镜头在被摄主体的正前方进行拍摄。 (3)斜侧特征: 斜侧生动活泼,纵深感强,立体感强,
是拍摄中应用最多 和最广的角度。它弥补正面和侧面不足;表现空间透视和 物体的立体感强,利于扩充和伸展空间;便于安排主体与 陪体、取景和调度;有利于表现立体形态和空间。 3、背面方向: (1)背面方向: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视线。 (2)画面特点:画面带有不确定性和悬念,易调动观众好 奇心和兴趣。纪实拍摄中常用跟随拍摄多数是背面拍摄。四、客观性角度和主观性角度(P60) 1、客观性角度:指摄像机以观众的视线去拍摄的电视画面。 电视摄像中,多数是以客观性镜头叙述事件的内容,平述事件 的结果,参与事件进程,画面具有平易性和贴近性。 2、主观性角度:指摄像机处于或接近画面中某人物眼睛的 视线位置,用镜头去“目睹”事件的进程。 第三节 运动运动摄像是一种动态画面造型艺术。 画面运动常见有这三种方式: 1、被摄主体运动(画面内容运动); 2、摄像机运动(分为镜头运动和摄像机运动); 3、综合运动。一、被摄主体的运动(这是一种画面内部的运动): 1、被摄主体的运动:指摄像机机位和镜头都不动,而是画面 中被摄主体运动来表现动感的画面。 2、画面特点:是能客观地再现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给观众 一种直观的运动感知。具有无限、永恒的视觉美感和造型意义。 (1)主体运动在摄像造型中具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表现意义。 (2)主体运动速度和运动节奏,在画面感情表达上也能产生 不同的感情意味和艺术表现力不同。 (3)主体运动是场面调度和运动摄像的内在依据及外在表现。 (4)对人物而言,主体运动能交代人物关系,刻画人物性格, 表达主题
内容。 (5)主体运动是借助于电视画面框架关系表现的 二、摄像机运动: 1、摄像机运动:分为镜头运动和摄像机运动。 镜头运动:摄像机机位不动,通过变焦镜头而获取的画面 运动效果。 摄像机自身运动:摄像机自身运动而获取的运动画面效果。 2、画面特征(P69) (1)运动使画面中景别连续不断变化,保持画面时空的同一 和统一。 (2)运动形成一种多景别、多角度、多背景的连续画面,表 现了一种多层次、多视点、多元化造型表现手段。 (3)运动代表了记者视点,也表现了观众的视点。说明记者 在现场中旁观性 (4)运动表现不仅是画面造型表现的需求,也是报道深层 次表现的需求。三、综合运动(P70) 1、广义讲:表现一切运动形式的电视画面,涵盖画面内部 和外部运动。也包括被摄对象的运动、摄像机运动和剪辑造成 画面运动。 2、狭义讲:集中在一个镜头中,有推、拉、摇、移、降等 多种运动方式。第三章 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第四节 构图一、画面构图概说: 1、电视画面构图(P72):有机的组织、选择和安排被摄对象 及各种造型元素,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 动。 构图重要的原因是: 拍摄的题材种类多,主题和风格不同,要求拍摄的电视画 面不同。 构图就应为主题内容服务,光线、色彩、影调和线条等造 型元素,呈现一定组合关系和视觉形象。 构图任务是突出主体、处理好陪体。2、画面结构特点(P73) (1)动态性; (2)时限性; (3)多视点性; (4)画幅固定性与现场处理的一次性; (5)结构整体性。 3、画面构图要求(P74) (1)画面简洁:选择、提炼、概括所拍摄电视画面。 (2)画面突出:表现主体对象应突出。 (3)立意明确:每一镜头所表达、传递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内 涵应明确集中。4)具有表现力和造型美感:画面空间配置、光线运用、角 度选择、具有表现力;影调、色彩、线形等造型元素应搭配 合理、画面丰富多彩,优美生动。 (5)运
动构图时两种情况处理: [1] 无人物:作环境介绍、背景交代,应重视表现环境特 色。 [2] 有人物:以人物为依据,跟随人物运动。二、画面构图的形成元素(P77) 1、光线:光线是构成画面的基础和灵魂,是摄像机制作技术 的基本
要求。 2、色彩:色彩是电视画面注入情感的重要元素,渲染烘托主
题内容情感 3、影调:影调是表现电视画面明暗层次关系的要素,也是摄 像中基本视觉元素。分为明调、暗调和中间调。 明调(亮调):画面明快、纯洁。多数是直射顺光拍
摄, 拍摄内容与环境相符。画面亮暗对比醒目 突出,画面形象富有生气。 暗调:画面凝重、低沉感。 中间调:明暗均衡,层次丰富。 4、线条:线条是电视画面构成的基本视觉元素,反映人的情 感活动具体形态或姿态,展示人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 (1)按位置分:分外部线条、内部线条。 [1] 外部线条:指画面形象的轮廓线,即“外形相貌”。 [2] 内部线条:指被摄对象轮廓线范围以内线条。2)按形式分:分为直线、曲线。 [1] 直线:指一个点沿某一固定方向移动所成轨迹。 [2] 曲线:指一个点沿着一定方向移动并发生变向后所形 成的轨迹。三、电视画面的结构成分(P86) 1、主体:画面中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画面的结构中心。一 般说主体作为内容中心、结构中心,在画面上是统一在一起的。 即九宫格交点处,便于照应前后左右关系,深化主体内涵。 2、陪体:是相对主体而言的,是辅助主体表现主题内容的对 象。如“红花绿叶”红花是主体,绿叶是陪体。领导人视察, 主体是领导人,陪体是地方。 3、前景: (1)靠近镜头前的人、物、景就是前景。有均衡画面作用。 (2)能加强画面空间感:近大远小透视,形成鲜明空间感。 (3)能强化画面内容概括力。 (4)给观众一种主观地位感。 4、后景:主体后面,衬托主体景物,突出主体形象的景物。 5、环境(P97 四、构图形式(P99——P100) 1、静态构图:指被摄对象或摄像机均处于静止状态,镜头 内的构图均处于静止状态。 2、动态构图:被摄对象或摄像机同时或分别处于运动状态, 所形成的画面成动态构图。 3、单构图:表现一种单一的关系。(静态画面)如单幅人 物、单
幅景物等。 4、多构图:画面结构或构图样式连续或间断的发生变化。
(像运动摄像) 5、水平构图:易表现宏阔、宽敞的横长形大场面景物。
(水平方向拍摄)6、垂直构图:易表现或强调被摄对象的高度和纵向气势。 (垂直方向拍摄) 7、斜侧构图: (1)能产生运动感、指向性,容易引起观众的视线随线 条的指向去观看。 (2)给人产生一种三维的空间印象,增强空间
感、透视 感。 8、曲线构图(S型构图):如人体曲线、河流、羊肠小路。 画面给观众视觉产生一种韵律 感、流动感,能把分散的景物 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9、黄金分割构图(又称黄金律): 即把一条线段分两段,其比值是0.618。黄金分割在西方被 认为是最神圣最美妙的构图原则,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 建筑艺术之中,而借鉴引用到电视画面构图中,对安排主 体、画面地平线、分配画面空间具有美学价值。以产生悦目 的视觉效果。 10、九宫格式构图:又称井字构图,即把画面四条边缘三等分, 四条连线与四个交点形成一个“井”字。 画面构图接近于黄金分割,交叉点上安排主体比较理想,视 觉构图效果好。作业: 1、景别的划分?不同景别有何作用? 2、拍摄角度区分? 3、为什么说
电视摄像是一种动态造型艺术? 4、电视画面构图有哪些特点和结构成分? 5、构图的主要任务?
电视摄像 [转]
1、中景画面 中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或景物较大的局部画面。四、中景电视画面 中景画面是相对全景画面而言,在表现人物整体形象、环境空间降为次要地位,更重视具体动作和情节。这样便于新闻中去交待人与物间、人与人间等关系,特别是画面中人物视线、人物动作、人与人间关系等,都反映出极强画面结构线和人物交流区域。如新闻采访,某一形体局部动作2、中景画面的功用: *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手臂的活动范围。 使相对要表现内容清晰,如新闻中人物间关系。 *表现物体内部最富有表现力结构线部分。如新闻中人物情感交流、体育运动员形体某部动作。 *常被用作叙事性的描写。因为中景画面给人以形体动作、情绪交流的活动空间,并不和周围环境、气氛脱节,可揭示人物情绪、身份、相互间的关系。特别是新闻人物采访、交谈,画面结构中心并不以人占据空间,而是以人物视线交叉占或情绪交流线为主。 3、拍摄中景画面应注意的问
题: *抓拍具有本质特征现象、表情、动 作,使人物和镜头定有变化。 *拍摄时应掌握好画面的尺寸大小。 *注意结构中心的把握。对所表现空间有准确的把握。 4、近景画面 近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五、近景电视画面 近景画面以表情、质地为表现对象,新闻中细致表达人物精神面貌、物体主体特征。它相对于中景画面,距离更近,画面内容更单一,环境和背景交待更简单,进一步吸引观众视线注意占主导地位的人物或被摄主体,将人物或被摄体推向观众眼前。如:新闻中人物面部表情、某一局部动作等。2、近景画面的功用: *近景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 如:人物的面部神态、表情变化。 *近景容易产生一种交流感。 近景画面拉近了观众与被摄体间距离。 * 表现物体富有意义的局部。近景充分利用画面空间近距离指向性,将观众视线带进某一情节或现场中。 如:新闻播音员样式出现在观众面前。3、拍摄近景画面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保证近景画面的细部质量。近景画面其画面空间、距离范围指向性强,被充分利用表现 人物或物体富有意义局部,所以应注意细部画面质量表现。 *展现人物面部的细微变化,直接影响人物的塑造。 *画面构图时背景景物应尽量简洁,色调统一。避免杂乱背景分散观众注意力,让主体处于主导地位。 *近景画面空间小,主体人物应处在画面鲜明,结构的主导位置。尤其新闻人物现场紧张、不自然等形象塑造。1、特写画面 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头像或某一被摄体细部画面。 特写画面是视距最近电视画面,新闻中表现细微之处,被摄体内部特征、本质内容。特写画面内容单一,可起到放大形象、强化内容、突出细节。给观众带来一种预期、探索画面表达意义,使一切多余形象排除在外,强化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2、特写画面作用: *描绘事物最有特征的细节。 排除多余形象,把最有价值的细节放大,去强化观众注意力。深层次透视事物内涵,揭示事物本质为目的。如:新闻中揭露某一事件细小环节。*揭示人物多样心灵世界。如新闻中常表现人物面部特征表情变化,眼神变化等所反映出人的思想活动和意念(眨眼睛、皱眉头等)。 *准确表达被摄体质感、形体、颜色等元素。如人脸皮肤、老人手与小孩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等,具有标意义。 *常作为特定场景的转换镜头。主要利用画面空间方位、表现元素不明确关系,作为场景的转换镜头。 3、拍摄特写应注
意几点问题: *画面构图应饱满;具有很强表现魅力。 *严格控制好画面曝光量; *避免表现空间不明确性。(47张)
30 30 由于电视新闻传播,也是通过一种直观画面形象表达主题内容,传递信息。而这些直观的画面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自然世界,它需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摄像机取景构图,来表达生动、新颖、感人的场景,反映主题思想。电视新闻摄像,是构成电视新闻画面造型的基础。 一、电视景别划分 1、景别: 景别:是指画面中被摄景物占有面积的范围大小。是电视摄像叙事方式和结构方式。 说起电视景别,人们自然会想起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专用名词。电视景别是新闻处理电视画面创作的重要造型手段,是制约观众视线的有效手段(多余、次要去悼,保存本质、重要的画面内容),是根据所表达内容,目的和不同要求来确定被摄体画面取舍与范围。也是电视新闻创作画面叙事、故事结构方式的选择,最直接表现的思维活动。不同景别,往往意味着视野不同、气质、韵律和节奏不同,引起观众注意力不同。
一、电视景别的划分
1)景别变化带来视点的变化。满足了观众不同视距、视角观看景物的心理要求。(一种外在形态语言形式) 2)使画面表现内容目的性、指向性很强。景别变化带来主体范围变化,更明确新闻画面所表达内容,主题,不同景别表现时空不同,对主体认识范围不同,决定了观众接受新闻画面信息。从而表现出对新闻事实的叙事层次、重点和顺序等。
3)是形成影片节奏的变化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景别体现不同画面造型目的,带来视觉节奏变化,赋予观众时空调度不同。如体育新闻报道,需快节奏、介绍某一英雄人物需慢节奏。 4)两极景别对被摄景物和物体超距离、超比例的表现具有某种移情作用。如肮拍摄效果、微生物拍摄。《电视摄像》 不同景别,可在同一角度、同一焦距与不距
离得到。也可用同一角度,同一距离与不同焦距获得,它均有不同画面表意功能。 1)距离变化。同一镜头焦距拍摄.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实际距离的远近变化。(移运) 2)焦距变化。摄像机在固定的视距上运用不同焦距的镜头形成的视角 变化。 3)被摄体位置变化。被摄主体在画面内纵向空间位置的变化。 4、景别划分类: 景别分类: 一般常见景别划分为远景、全景、 中景、近景和特写。通常划分景别有: *一种是具体景物:以被拍摄景物在画面中所占的画幅比例大小为标准。 *一种是以人为标准:以成年人身体为尺度标准,以表现或截取人体部位多大范围划分景别1、远景画面 远景——是表现视距最远、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电视画面,是各类景别中范围最大景别。 远景画面如以人为尺度,人在画面中仅占最小面积,呈现为一个点状体,如以景物为尺度,视野开阔深广。电视新闻拍摄中,常在表现地理的环境,自然的风貌,开阔的场景(群众集会、体育运动会、战争场面报道等)。 2、远景画面作用: *画面视野的开阔,能全方位地展示自然景观。如表现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渺茫宏观的大自然景观,有开阔、壮观、气势和较强抒情作用。像群山、草原、海洋等。 *画面场面壮观。 远景画面能对事件和景物表述有一种量的冲击和震撼。能提供一种广阔的视觉空间,以浩大、壮观的视觉感染观众。 *常被运用在电视片段落的开头、 结尾。 *画面具有渲染环境气氛能力,具有特殊的抒情作用。 3、拍摄远景应注意几个问题: *注意表现环境全貌和空间具体关系,画面留有足够时间。 *注意表现场景中规模、范围和细节表现。如体育、会议新闻报道等。 *注意处理好画面中地平线位置。 *注意镜头运动速度一般放慢,要平稳、均匀。因电视屏幕小。 *多选逆光、侧逆光且注意选择前景。这样能显示画面层次、空间透视关系(如第2幅图片),包括画面线条、影调明暗等。 全景——表现被摄景物、人物的全貌或某一场景全貌。 三、全景电视画面 全景画面在新闻拍摄中,能将被摄体全貌表达清楚,特别是纪实新闻拍摄中,最能直接表现其外观整体形象。全景画面与远景相比,有明显内容中心、结构主体。重视特定的环境中某一具体对象全貌等。所表现的被摄体、场景全貌,充当了介绍、记录等角色 *能表现一个事物或场景的全貌。 新闻拍摄中能使观众对所表达事物、场景有完整印象,整体形象有感知和最直接把握。 *能完
整的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 *能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可对特定场景、特定人形体动作、内心情感、心理状态、外在化形态等完整地表达出来。 *能表现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 A:环境对人物身份具有某种规范和说明作用。 B:环境对人物的情绪、性格、及心理活动具有映衬、烘托和外在化表现的作用。 如:病房中医护人员、学生宿舍贴满明星画等。 *在一组蒙太奇镜头组接中,全景画面具有某种定位作用。 一般讲全景画面是诸多画面造型语言中应用最多景别,是一个场面拍摄的总角度,也是电视蒙太奇的中心视觉语言。 3、拍摄全景画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外沿轮廓完整性。全景画面是一个表达画面空间深度、主体轮廓、形体特征的主要画面,拍摄时注意确保主体形象的完整性,就不能表达清楚主体形象。 *各元素间的关系。表现周围环境与被摄体关系,场景中光线、影调、人物运动方向及位置,各元素间调配关系,利于 防止喧宾夺主。 *先拍摄全景画面。因全景画面是一个场 景中总拍摄角度,一个场景中是以全景画面为 基础。根据全景选择调度其它景别的拍摄方式.
家庭制作录像片,一般没有特技机、字幕机、编辑机等,无法制作字幕,不能实现影像淡入淡出、划变等镜头间的转换,只能利用切换,后期制作比较单调。那么,能否在摄像时,有目的的进行一些特殊效果的摄制呢?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以M8000摄录机为例,介绍几种常用的摄像小窍门,供同行们参考:
1.利用FADE淡变钮,实现淡入淡出转场
淡出:在拍摄中,按住淡变钮不动直到画面完全消失,完成淡出。
淡入:在拍摄暂停状态下对准所要拍摄的物体,按住淡变钮使寻像器上的图像完全消失,开始拍摄时释放淡变钮,图像由暗变亮,完成淡入。
淡出淡入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时空变化,常用于大段落的转换。比如婚礼摄像,迎亲队伍在路途中拍摄一两个镜头后,利用淡出、画面消失。到新郎家后,选好所要拍摄的画面,利用淡入,相应画面出现,从而实现不同时空的转换。
2.利用开机、关机,实现画面跃变
在摄像时,根据需要,利用摄像机的开和关,对同一场景进行两次拍摄,注意机位不动,如果需要一景物突然出现在画面中,可以先拍摄一个背景画面的空镜头,停拍后把突然出现的景物放在要出现的位置,然后第二次拍摄,两个镜头按顺序组合在一起,画面就有了突然跃变的感觉。如果需要一景物从画面中突然消失,过程刚好和前面的相反,可以把前后两个镜头的顺序颠倒一下,组合编辑在一起,就可以看到景物从画面中突然消失了。
另外,利用两次拍摄,还可以把画面中的一个物体变成另一个物体。把先要出现的物体放在合适的位置,开机拍摄。停拍后,把这一物体取走,在相同位置放上另一物体,再次拍摄。这样,把前后两个镜头按顺序组合编辑在一起,画面中的一个物体就突然变成了另一个物体。
3.利用镜头遮挡,实现划变
摄像时,在前一个镜头结束时,用一张白卡片或蓝卡片慢慢把镜头遮住,下一镜头开始时,再慢慢把卡片移去,根据需要,划变方向可以是从左至右,也可是从下至上,若在卡片上写上文字,便可自己手工制作字幕了。
4.使用电子快门,取得动画效果
M8000有一快门时间选择按钮,英文是HIGH SPEED SHUTTER。其它CCD摄像机也有类似按钮。按这一按钮,快门时间在电子寻像器中便有相应的数字显示:1/250、1/500秒、1/1000秒。当摄像机和被摄物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利用短时电子快门拍摄,重放时,就会产生运动物体动作的不连续,从而产生类似动画的效果。当环境照度允许时,可采用较短的快门时间,比如1/1000秒。快门时间愈短,重放速度愈慢,动面效果愈明显。利用这种方法,可拍摄一个人的快速奔跑,表现被摄对象此时此刻万分焦急的心情。
5.利用MACRO,实现快推快拉
利用自动推拉按键,推拉速度适中,不能满足特殊需要。比如一个人突然倒地或其它较紧急的镜头,需要快推上去以适应情节需要,利用MACRO手控推拉环,快速转(推)到相应画面,一般是近景或特写,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利用MACRO也可实现快拉、慢推、慢拉,以适应不同场合需要,但在慢推、慢拉时,注意旋转速度要保持均匀。
6.白天拍夜景
M8000上有一白平衡选择WHITE BALANCE分3挡OUTDOOR、AUTO、IN DOOR,既室外、自动、室内,是指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选择相应的挡位,以取得色彩还原正确的画面。一般用日光拍摄时,调在OUT DOOR,用色温较低的光如如炽灯光拍摄时,调在IN DOOR,混和光拍摄或阴天下拍摄时,调在AUTO。那么,在月光下拍摄夜景,白平衡应调在AUTO,但是环境照度不够,即使是月明星稀的中秋之夜,光照也不足,不能拍得清晰的画面。但是利用白平衡的IN DOOR,在镜头前加一张蓝色滤色纸,利用傍晚或清晨的日光进行拍摄,便可取得有月光的夜景了。
7.利用摄像机进行简易编辑
首先要了解拍摄内容,拍摄时抓主要内容来组合画面,利用机内的录像带走数或时间来掌握组合画面的时间,如事先已把稿子写好,则可利用摄像机的后期配音功能配好音,基本上达到编辑效果。这种方法,很适合新闻制作或生日、新婚拍外景,根据配音磁带时间长短来组合外景画面。Ω
电视摄像十二忌
电视摄像有着它自身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在摄像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但是我们
在欣赏电视节目时,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拍摄者所拍摄的画面违背了电视摄像的一般原则,使人看了
很不舒服。现把摄像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归结为“电视摄像十二忌”。
一忌“七扭八歪”。有些摄像者拍出的画面水平线不平,垂直线不垂直,画面中的人物或物向
一边倾倒,这种七扭八歪的画面非常难看。因此摄像时,需注意的是,采用正面构图时,大部分景物
的水平线可以和寻像器的横框平行;但是采用斜侧面构图时,物体水平线往往与寻像器的边框形成夹
角,这时,就不能依靠物体自身水平线,而要借助物体的垂直线来与寻像器的竖边框平行,以获得水
平效果。
二忌“面壁思过”。当对画面中的人物采用侧面或斜侧面构图时,而且人物的目光面向一侧时
应把画面中较大的空白,安排在在人物目光的前方,视觉上就比较舒服,相反把较大的空白留在人物
的后边,就会使人感到别扭,就象一个人正在“面壁思过”。由此,应注意此情况下的构图。
三忌“横线切脖”。在拍摄时如不注意处理背景中的地平线、水平面、墙裙线…往往使背景中
的横线处于人物的脖子的位置,从而,造成“横线切脖”此时,应注意改变机位的高度,避免此画面
出现。
四忌“顶天立地”。有些画面中的人物或建筑物由于构图较满,人的头部或建筑物顶端紧顶着
画框上沿,而脚或建筑物的下端紧挨着画框下沿,给人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所以在拍摄时应在
应注意在主体的四周留有适当的空白,避免“顶天立地”,以适应观者欣赏的视觉习
惯。
五忌“顾此失彼”。克服“顾此失彼”,要求摄像人员在拍摄时,应恰当安排好主要人物在画
面中的位置,同时兼顾两旁的人物,把他们安排在画面内或者画面外,决不能把两旁人物拍成“半拉
身子半拉脸”。
六忌“头重脚轻”。画面中的人物或景物都挤在上半部,而画面的下半部却闲置不用,从而给
人一种“头重脚轻”之感。所以在拍摄时,应在主体上方留的空白应比主体下方多一些。
七忌“杂草丛生”。当画面中的人物雨背景中的枝干物重叠时,人物的头顶仿佛长出一棵树…。
所以在拍摄时,不把人物与枝干物安排在一条水平线上以避免“杂草丛生”。
八忌“哆哆嗦嗦”。由于拍出的画面变焦的推拉过程不匀速,给观者造成“哆哆嗦嗦”的感觉。
所以要求在拍摄时尽可能使用自动变焦方式。必须使用手动变焦时,一定要保证推拉匀速运动。
九忌“空洞无物”。是指在运用摇摄和移摄技巧时,起幅和落幅画面内容是充实的,但摇移过程
中的画面却缺乏实在的内容,甚至是空白。造成摇移、运动过程中画面“空洞无物”的原因,是摄像
者违背了摇摄、移摄的基本规律,把两个相互之间缺乏必然联系,本来应该分别拍摄的画面硬要用摇、
手法连在一起,使得该组画面无任何意义。
十忌“起落不稳”。有的摄像者在运用摄像技巧时,没有起幅固定画面,开机就是推、拉、摇、
移或者没有没有落幅固定画面推拉摇移尚未到位就嘎然停机。这样“起落不稳”的镜头,很难进行组
接,原则上要求“动接动”、“静接静”,这样给后期的剪辑造成很大困难。
十一忌“犹豫不定”。是指在运动摄像时,推、拉、摇、移的落幅位置不准确,有的没运动到位
就落幅;有的落幅过啦,这时摄像者一纠正,或快或慢就会给观者人以犹豫不定的感觉。
十二忌“或快或慢”。是指在拍摄时,镜头运动速度太快,使人目不暇接,根本看不
清运动过程
中的画面内容;有的太慢,看起来磨磨蹭蹭,拖泥带水,使人看了很不舒服。应该是拍出的运动画面
看起来和人的视线移动速度相近,让摄像机的运动速度符合人的视觉习惯。
十二忌“主体游动”是指拍摄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游移不定甚至出画,
常见有如下两种情形:
1、对于处于运动中的主体取景范围过小,致使运动主体的局部出画—如人物正在动作的胳膊或
手拿的物品挤出画外,或人物由做而站时头部出了画面。克服这种毛病,要求摄像者对运动的主体取
景宜大不易小。
2、用跟摇、跟移手法跟拍运动主体,由于摄像机的运动速度快于或慢于主体的运动速度,致使
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游移不定,甚至出画。克服这种毛病,除了取景范围不要太小外,还要注意使摄
像机运动速度与拍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大体一致,同时注意掌握运动主体速度的变化,以把握好改变摄
像机运动速度的“提前量”。
总之,作为摄像者,拍出的画面既要重视内涵的挖掘也要注重形式的表现,力图把内容丰富、精
美别致、撼人心动的画面再现给观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