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第29卷专辑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Jun.2007Vol29Specialsec.
影响学生知识建构的互动障碍分析
田苹,谢彬
(宜昌市夷陵中学,湖北宜昌443000)
摘要: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利用原有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经验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互动过程常常出现各种障碍。这种障碍的出现,既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也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分析原因,排除障碍,才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影响;知识建构;互动;障碍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219(2007)专辑-0250-03
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但是,无论是成人
还是儿童,无论是智者还是智障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所谓搞不懂 。在班级授课的背景下,个性特征千差万别的儿童去学习同一老师讲授的去个性化的知识的时候,听不懂 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听不懂 的实质是什么呢?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平衡系统被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无法同化与顺应新经验、新信息,新的平衡系统无法建立,知识的建构过程出现障碍。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过程中来完成的,这种互动过程的效率、程度、内容等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建构,因此,我们就通过对这一互动过程的分析来了解一下出现上述听不懂 等问题的原因。
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 出新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教师的教学不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而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不是从大多数学生的经验出发,而是从个别学生的经验出发,不是从已经被激活的学生的经验出发,而是从沉睡的经验出发,就必然会出现新旧经验、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的中断,从而出现教师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完全是一种不知所云的情况。
天生的盲人无法理解颜色 的含义,天生的聋者 无法理解声音 的含义。从生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因为其生理缺限,大脑中没有积累颜色 和声音 的原始经验,因而他们也无法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和顺应诸如五颜六色 、莺歌燕舞 等事物的真实内涵。
有一个名叫倾斜的地球仪 的故事很能说明上述问题:督学到某校视察,看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
督学问:这个地球仪为何会倾斜23.5度?学生甲(惊慌地):不是我弄歪的!
学生乙(双手一摊):您也看见,我是刚刚进来的!
地理教师(满怀歉意地):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已经是这样的了。
校长(看见督导员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赶忙解释):说来惭愧,因为学校经费有限,我们买的是地摊货。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刻薄,但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却很好地说明了原有知识经验对新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故事中的学生、老师和校长之所以洋相出尽,全在于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地球仪 的知识建构,因而他们也无法理解地球仪为何会倾斜23.5度 这个问题了。
学生为什么会缺失经验?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活动,脱离社会生活,经验不会自动地跑到人
一、经验缺失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S)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刺激)-R(反应) 过程。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不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不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这一思想告诉我们,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
收稿日期:2007-05-31
作者简介:田苹(19-),女,湖北宜昌人,湖北省夷陵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
250的头脑中来;二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师的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实验,是一种建构空中楼阁 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增加研究性学习 的内容,是有深远意义的。
调反馈及强化的作用。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则通过实验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有效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作过程,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机制。
有一些教师管教不管导 ,指的是这样一些教师,他们只顾自己对知识的讲授,却无视学生对学习的反应,缺乏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他们既得不到学生的欢迎,也无法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这同时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但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否认教师的主导 作用,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反馈 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外部条件。
二、反馈缺失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
学习条件论 是加涅(R.M.Gagne)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将外部输入的信息转换为记忆结构和以人类作业为形式的输出过程,要经历接受神经冲动、选择性知觉、语义性编码、检查、反应组织、作业等阶段。反馈及强化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他将学习行为分析为八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
其中,反馈要贯彻于整个学习过程,每个过程只有得到及时的反馈,使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行为是有效 还是无效 ,从而强化或者削弱原有的学习行为,进而继续或者中断或者调整原有的学习行为,并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加涅认为,学习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 ,为了反馈,教师必须尽可能准确地把学生的作业结果告诉他们,教师的评价,打分,甚至点头、微笑或者看一下某个学生,允许他继续进行下一项工作等,都可以达到强化学生行为的目的。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缺失反馈,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
心理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
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导游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尽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意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也就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 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3/4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 快到了! 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隔一公里便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所以很快到达了目的地,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的目标的时候,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把这个故事用来解释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作及时的反馈。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mdike,E.L.)认为学习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其中效果律就是强
三、学习方式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其他人(包括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里特别强调协作 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协作 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到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而协作 的现实意义在于,目前的高考制度强调的是选拔功能,其价值导向则直接确立了竞争性学习 的主导地位,个人的成功需要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从而产生学习者之间互动的阻碍,信息交流的封闭。一旦知识的建构过程出现障碍,又不能及时地从他人那里获得帮助和支持,听不懂 的问题一经出现,就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使听不懂 的问题不断累加,最终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经典性实验叫明茨(AlexandenMintz,151)实验 :要求参加实验的每个人都拉着一根附着纸锥的线,把纸锥从一窄口瓶中拉出来。瓶口的宽度恰好只能一次拉出一个纸锥。而时间紧迫的程度是,水通过一根管子正从瓶底缓慢进入瓶中。当参加实验的人被告知说,谁第一个拉出纸锥有赏,谁拉得慢要受罚,该小组成员就会争先恐后地想先把自己的纸锥拉出瓶口,结果所有的纸锥都挤塞在瓶子的颈部,没有一个人能拉出自己的纸锥。而当各小组被告知说,按小组的总体成功为奖惩标准,结果各小组成员都采取了合作的方式,依次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拉出所有纸锥。
这个实验说明,不同的目标设置,对行为方式的选择具有价值导向作用,而行为方式的选择则对行动的顺利进行有密切的关联。
明茨实验的理论依据是目标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目标结构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一是合作型目标结构;二是竞争目标结构;三是个体化目标结构。合作目标结构是指团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若团体中有一个达不到目标,其它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结构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合作型的目标结构能够激发团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他
251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完成任务更为积极、主动,成就动机也更为强烈。
为了尽可能地消除竞争性学习的负面影响,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合作学习。因为合作学习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学习方法的改变,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极大地提高学生建构知识的效率。
会提早200年强大,日耳曼会控制中欧,奥匈帝国就不可能存在。
儿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认识这个世界是他们的天性。但是这个世界的谜底要靠问题 才能解开。我们学习化学的时候都知道,两种化学物质进行反应,为了加快(或者阻止)它们反应的速度,往往加入一些催化剂。一个好的问题 就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催化剂,它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创造性地使问题得到解决。现代教育都非常注重对问题 本身的研究与设计,不少著名大学在招生时都是采取面试的方法,通过新奇的问题考查学生的能力。
复旦大学2006年保送生面试问题:请你问一个教授也无法回答的问题。
牛津大学面试问题:
兽医系:为什么植物没有脑袋?
法律系:如果有人撞向灯柱,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文学系:如果恐惧是会给我们造成伤害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会怕蜘蛛呢?
哲学系:古时候的人是怎么知道2+2=4的?
历史系:欧洲电视歌曲大赛是民族主义的活生生的例子吗?
剑桥大学面试问题:
政治系:流浪歌手那么能唱还流浪街头,他们是不是疯了?神学系:人类消失后,还会第二次出现吗?∀∀
老师如果要为儿童的学习做点什么,那就从设计问题 开始。好的问题就是一把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引导学生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火把,是为学生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架设的天梯。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社会活动过程,是学生发挥创造性积极建构的过程,这一建构过程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完成的,即在过去的我 与未来的我 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之中完成的。所有的这些互动也同时受到互动主体与客体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各种意外 。当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出现各种意外 作者简介: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从而避免走更多的弯路。参考文献:
[1][美]ThomasArmstRong.课堂中的多元智能[M].张咏梅,王振
强,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社,2003.
[2]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世界哲学史[M].吕叔君,译.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4]李靖.管理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0.
四、问题呈现方式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
问题是学习的原动力之一,学生的学习总是带着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结束。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呈现方式,总是极大地影响着师生互动的效率与方向,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知识建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出现障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的问题与教师对问题的呈现方式的矛盾引起的。即教师所呈现的问题是老师认为应该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学生可能真正存在的问题;或者说,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真正出现的问题又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并加以解决。问题 在这里只是一种装饰,没有其它真实的实在的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和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新的同化-新的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新的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则不断提高。而引起同化与顺应,平衡和不平衡矛盾运动的动力就是问题 的不断产生与不断解决。
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沿着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是教学的一种至高境界。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这样。
有一篇题目叫做#历史题该怎么考∃的文章中,对中美历史课的提问方法作了一个比较,很有借鉴意义。
中国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
美国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中国学生的答案:翻书。
美国学生的答案:这位蒙古领导人如果当初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被带到欧洲去,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欧洲猖獗的时候,谁晓得这个叫做鼠疫。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神父跟修女没死,就不会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西班牙、南欧就不会强大,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意大利不够强大,盎格鲁、撒克逊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