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讨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讨

来源:九壹网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讨

姚岚;王晓宇

【摘 要】地方本科高校依据自身办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通过改革不断创新实现转型发展.以地方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具备能力的要求,探讨如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09)011 【总页数】3页(P-90,137)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教学模式 【作 者】姚岚;王晓宇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教务处,黑龙江 黑河 1300;黑河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黑龙江 黑河 13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2

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我国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在我国本科教育体系中无论数量上,还是在校生规模上都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是为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背

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发展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要随之调整,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已成为基本共识,并通过改革不断创新,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逐步明确了其基本职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如何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是其亟须解决的问题。

国内学者针对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安黔江、颜宝平、陈朝坚[1],张文彬[2],谢健[3],侯佛钢、张学敏[4]等在此方面做了相关探讨,开拓了本科教育研究的视角,但在教学模式方面有所欠缺。 一、地方本科高校教学模式现状

1.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践能力偏弱

地方本科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受学校软硬件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内部管理等诸多因素制约,一般会考虑多开设占用教学资源相对较少的理论课,这就使得理论课设置的门数、学时、学分超过实验实践课设置的门数、学时、学分,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也超过实验实践课。多数情况下传统课程体系设计中无法脱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固定模式。理论课讲授依托于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侧重于教材选用与教师讲授,课程之间在内容上难免会有交叉与重复之处,学生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上。与此相对应,实验实践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起重要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但受诸多因素往往造成实验实践课的门数、学时、学分普遍偏低,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参与实验实践活动来锻炼与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又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与适应力较弱,社会竞争力不强。

2.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足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采用权

威专业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多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接受者”,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且这种授课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讲授—接受”传统教学模式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典型教学方式。现阶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学,蓝墨云班课、智慧课堂等逐渐在高校得到应用与扩展,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但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主体地位并没有改变,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者,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讲授—接受”仍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典型模式。

3.考核评价时注重即时评价,轻视持续性评价

地方本科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多数采用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考核方式,这样容易误导学生,将注意力仅放在期末考试试卷上,而不是放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突击复习”现象较为普遍,且评定各类奖助学金时考试成绩仍为重要指标,在学生综合测评中所占权重较大,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短期化思维。其实,期末考试只是教师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测评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消化与掌握的程度,只是课程教学环节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这样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相对不足,持续性评价较差,导致学生并未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缺乏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实践,更缺少深度思考,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4.实践教学落实中注重制定培养方案,轻视实效考核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分为校内实践环节与校外实践环节。校内实践环节需要学校在实验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硬件方面提供支持,但受学校资源条件、资金实力、机制等方面的束缚,并不能满足教学单位的实际教学需要。因此,教学单位多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完善的实

践教学培养方案,但落实时会受实际条件。校外实践需要实践教学基地积极配合,配备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实习实践内容,与学校协同合作,协调好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学习与生活。如果学生数量过多,学校与企业也很难有精力将每位学生的校外实践落实到位。另外,无论是校内实践还是校外实践,对于实践教学的实效考核方式还很落后,多数是提交实习实践材料与实验报告,这样的实践教学评价过于笼统,实效考核注重结果,评价指标单一且分散,很难分辨学生实际的实践教学效果。

二、地方本科高校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

1.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

课程设置中要充分协调好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创新创业等模块各自所占的比重.通常情况下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创新创业由学校统一负责,教学单位主要负责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等模块的课程设置。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等模块应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使理论基础课、实验课、校内外实践等教学内容在学时、学分上彼此协调,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提高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所占的比重,但不能忽视理论基础课,理论基础课是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课程设置上,既不能重理论、轻实践,也不能重实践、轻理论,应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理论与实践彼此融合,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内容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最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侧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而学生更多是知识的接受者。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大量信息与知识可以借助网络传播,即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多元化,而不是以前单一地依赖于课堂获得知识。在这一背景下,教师的主要任务已逐渐发生

转变,由以前的知识传授与灌输,转变为课堂环节设计者,而学生的主要任务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根据教师课堂设计,通过运用深度思考、搜集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去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教师按各环节给予学生评价,进而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由知识“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学”“愿意学”“会学”转变,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 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重视持续性评价

传统课程考核评价大多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学生平时表现为辅,通过期末考试试卷及期末实验报告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是否已基本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内容,这样的考核方式过于侧重考察学生学习的结果,属于结果导向,而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的过程缺少监控,对本门课对学生后期学习其他知识带来的帮助缺少评价等,多数学生喜欢突击复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因此,应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由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转变为以过程考核为主,但过程考核不应是简单的记录、简单的布置作业,而是针对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调整,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对学生学习后还要有相应跟踪反馈,重视持续性评价,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重视校内外实验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效考核

校内外实验实践环节是学生加强实践能力,了解熟悉社会环境的重要内容。现在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实验实践环节制定了完善的方案,但落实时受实验场地、实验器材、实践基地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应用型人才培养遇到阻碍与瓶颈。地方本科院校应注重校内实验中心、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依据社会用人岗位能力的需求建设虚拟仿真中心,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重点建设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加强对校内实验中心、校外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建设目标的实效考核,考察教学单位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将考核结果作为学校考察教学单位领导

班子业绩的指标之一,以此督促各教学单位加快推进校内外实验实践基地建设,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需要,进而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安黔江,颜宝平,陈朝坚.产学研合作视角下的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6). [2]张文彬.产学研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24). [3]谢健.地方本科高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6). [4]侯佛钢,张学敏.地方高校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集群探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