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所守或匪.
亲(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危.乎高哉 今义:危险 古义:______________ 2. 尔.
来四万八千岁 今义:你;如此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但 但.见悲鸟号古木( )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 无他,但.手熟尔( ) 但.
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问君西.游何时还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使人听此凋.
朱颜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 2.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琵琶行并序
一、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明年..秋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______________ 2. 因为..长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______________ 3. 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义:色彩 古义:______________ 4. 老大..嫁作商人妇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古义:______________ 5. 凄凄不似向前..声 今义:表示方位,朝前 古义:______________ 6. 曲终收拨当心..画 今义:小心,留神 古义:______________ 7. 整顿..
衣裳起敛容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 古义: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言 感斯人言.( ) 凡六百一十六言.( ) 自言.
本是京城女( ) 2. 为 因为.长句( ) 初为.《霓裳》后《六幺》( )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2. 商人重.利轻.
别离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 送客湓浦口。( ) 2. 转徙于江湖间。( ) 3. 感斯人言。( ) 4. 本长安倡女。( )
寡人之于国也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2. 无.失其时( )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 ) 1.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今义:泛指河流 古义:______________ .2. 弃甲曳兵而走 今义:行走 古义:______________ .
3. 请以战喻 今义: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 古义:______________ .
4.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今义:经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古义:______________ ..5.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今义:保养身体 古义:______________ ..6. 王无罪岁 今义:没有犯罪 古义:______________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直 直不百步耳(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
理直气壮( ) 系向牛头充炭直( ) 直上载公子上坐( ) ...2. 发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百发.百中(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发.闾左適戍渔阳( ) 3. 以 申之以.孝悌之义( )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斧斤以.时入山林( 4.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寡人之于.
国也(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而耻学于.师( ) 不拘于.时(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填然鼓.之 2. 树.之以桑 3.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 谨.庠序之教 5. 王无罪.岁 6. 然而不王.
者 7. 是使民养生.丧死.
无憾也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申之以孝悌之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非我也,岁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 学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輮以为轮( ) 2. 虽有.槁暴( )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4. 君子生.非异也(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古义:______________ 2.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古义:______________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古义:______________ 4.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今义:阴间 古义:______________ 5.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躁也 寄托 今义:把抽象的思想情感等放在具体的人身上或事物上 古义:______________ 用心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古义:______________
) )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先达德隆望.尊( ) 适冬之望.日前后( ) 2. 假 善假.于物也( ) 乃悟前狼假.寐( )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 用心一.
也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秦论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外连衡.而斗诸侯( ) 2. 合从.缔交( ) 3. 赢粮而景.从( ) 4. 锄櫌.棘矜(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宽厚而爱人.. 今义:夫妻双方中的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 2.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今义:山东省 古义:______________ 3. 流血漂橹.
今义:划船的工具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吞二周而亡.
诸侯( )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 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4. 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5. 因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蒙故业,因.遗策( ) 因.
宾客至蔺相如门(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追亡.逐北 2. 却.匈奴七百余里 3. 约从离.
衡 ) ) ) ) ) ) 4. 序八州而朝.同列 5. 外连衡而斗.
诸侯 6.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7. 会盟而谋弱.秦 8. 以愚.黔首 9. 履.至尊而制六合 10. 然陈涉瓮.牖绳.
枢之子 11.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12. 天下云.集响.应 13. 赢粮而景.从 14. 内.立法度 15.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 说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 或师焉,或不.焉(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义:______________ 2. 今之众人..
今义:大家 古义:______________ 3. 小学..而大遗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古义:______________ 4. 吾从而..师之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______________ 5. 师不必..
贤于弟子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古义:______________ 6. 年十七,好古文..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古义:______________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______________ 8.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会天大雨,道.不通( ) 策之不以其道.( ) 2. 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舍相如广成传.(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 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吾从而师.之 2.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 吾师.
道也 4. 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 5. 小.学而大.遗 6. 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 ) )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不拘于时,学于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内凶 凶:有战乱 B. 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增加 ..C. 填然鼓之 之:代“鼓” D. 弃甲曳兵而走 曳:拖着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学不可以已.A.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江河非能水也,而绝.B. 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使之然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致千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国也寡人之于.A.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道路矣颁白者不负戴于.B.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刺人而杀之是何异于.C.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邻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D.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⑦序八州而朝同列 ⑧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A. ①⑤/②⑧/③⑦/④⑥ B. 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 ②④⑥⑧/①③⑤⑦ D. ①⑤⑦/②⑧/③④⑥
5. 下列各句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拘于时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何陋之有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文言文知识梳理(三)
【知识细梳理】
蜀道难
一、“匪”通“非”。
二、1. 高;2. 那,这里指开国之初。
三、1. 只,仅,唯独/只管,尽管/只不过/只要。
四、1. 西,名词做状语,向西。2. 砯,名词用作动词,冲击;转,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3. 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五、1. 省略句;2. 介词结构后置句;3. 宾语“胡”前置。
琵琶行并序
一、1. 第二年;2. 因此创作,是连词“因”和动词“为”构成的两个词;3. 容貌;4. 年纪大了;5. 时间副词,以前;6. 在„„中心;7. 整理。
二、1. 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2. 动词,读“wéi”,写,创作/动词,读“wéi”,弹奏/介词,读“wèi”,替、给。
三、1. 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2. 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四、1. 省略句,省略虚词“于”;同时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湓浦口送客。2.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3. 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动。4. 判断句,意思是:本来是长安的歌女。
寡人之于国也
一、1. “无”通“毋”;2. “无”通“毋”;3. “颁”通“斑”;4. “涂”通“途”。 二、1. 专指黄河;2. 跑,文中指逃跑;3. 有“请允许我”的意思;4. “可”是“可以”的意思,“以”是“凭借”的意思;5. 供养活着的人;6. 不要归咎。
三、1. 只是、不过/与“曲”相对/公正的,正义的/同“值”,价值、价钱/径直;2. 打开粮仓/发射/征发/花开;3. 介词,把/介词,凭/介词,按;4. 比/对/在/向/被。
四、1. 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2. 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3.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4. 谨,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认真从事;5. 罪,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6. 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7. 生、死,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五、1. 状语后置句 如果大王您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您的民众比邻国多了。 2. 状语后置句 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3. 宾语前置句 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情。 4. 判断句 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劝 学
一、1. “”通“煣”;2. “有”通“又”;3. “知”通“智”;4. “生”通“性”。
二、1. 广博地、广泛地学习;2. 特指长江、黄河;3. 爪子和牙齿;4. 黄土下面的泉水;5. “寄托”指寄居、存身,“用心”指思想意识活动。
三、1. 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声望/月圆之时,指农历每月十五;2. 凭借/假装/给予/借。
四、1.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2. 日,名词做状语,每日;3. 上、下,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4. ,通“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5.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6. 一,数词用作动词,专一。
五、1. 定语后置句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2. 状语后置句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的更深。
3. 判断句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人力加工使它弯曲成这样的。
过秦论
一、1. “衡”通“横”;2. “从”通“纵”;3. “景”通“影”;4. “櫌”同“耰”。 二、1. 爱护人民;2. 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3. 盾牌。 三、1. 丢失、失去/使动用法,使„„灭亡/逃兵、逃亡的人/通“无”,没有/逃跑、逃脱;2. 有利的形势/锋利/使„„
快/有利、条件好;3. 控制并利用/统领、统率/规模;4. 丢失/丢失的东西/遗漏、忽略/留给;5. 趁机/凭借/沿袭/通过、经由。
四、1. 亡,动词用作名词,逃走的人;2.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3. 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4. 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5.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6.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7. 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弱;8. 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9. 履,名词用作动词,登上;10. 瓮、绳,名词做状语,用破瓮、用草绳;11. 席、包、囊,名词做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12. 云、响,名词做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13. 景,名词做状语,像影子一样;14. 内,名词做状语,在国内;15. 小弱,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
五、1. 被动句 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的宗庙,自身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2. 判断句 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人,是个被征发的人。
师 说
一、1. “受”通“授”;2. “不”通“否”。
二、1. 求学的人。2. 一般人。3. 小的方面要学习。4. 是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5. 不一定。6. 先秦两汉的散文。7. 用来„„的、„„的凭借。8. 无论,不分。
三、1. 风尚/道理/道路/途径,方法;2.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驿站、客舍/传授/流传;3. 却/是,就是。
四、1.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2. 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3.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4.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5.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6. 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五、1. 状语后置句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2. “无贵无贱”前省略“地位”,“无长无少”前省略“年纪”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不分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3. 宾语前置句 不知道怎么断句,不能解决疑惑。 4. 被动句 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 【训练步步高】
1. D [解析] A.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 加:更。C. 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2. C [解析] A项,停止/罢了;B项,横渡/隔绝;C项,都是助词,帮助停顿,表判断;D项,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
3. B [解析] A项,介词,对;介词,从。B项,都是介词,在。C项,介词,与;介词,对。D项,介词,比;介词,对。
4. C [解析] 归类依据为:②④⑥⑧为名词做状语,①③⑤⑦为使动用法。
5. C [解析] C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被动句,B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