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归根到底,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幸福,而不是金钱。 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最有效的手段。 (二)边沁 1、功利原则: “善” 就是最大地增加了幸福的总量,并且引起了最少的痛楚;“恶”则反之。 快乐就是好的,痛苦就是坏的,因为人的行为都趋利避害。 所以,任何正确的行动和政治方针都必须做到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且将痛苦缩减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这就是著名的“最大的幸福原则”。 边沁认为,凡是能够减轻痛苦增加快乐者,在道德上就是善良,在政治上就是优越,在法律上就是权利。的职责就是通过避苦求乐来增进社会的幸福。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如果组成社会的个人是幸福和美满的,那么,整个国家就是幸福和昌盛的。 2、边沁认为,幸福可以通过人们所体验到的快乐和痛苦情感的权衡来测定。他还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计算方法来度量个人的苦乐状态及社会的苦乐趋势。 但是,由于边沁过分注重构成幸福情感要素的量,他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三)后来的经济学并没有尝试对人们的主观体验进行边沁式的度量。他们将注意力投向了度量主观满足的”客观对应物”——诸如国民收入等方面。 经济学家普遍用“效用”取代了幸福,后来又用序数效用取代了基数效用。从此,幸福就退出了经济学的视界。 在边沁基础上,经济学家们不断修正了幸福公式,萨缪尔森提出了幸福方程式: 幸福=效用/欲望 在某一个阶段可以认为欲望是有限的、既定的,人的幸福就取决于效用,幸福最大化就是效用最大化。收入越多,购买的物品越多,得到的效用也越大。 二、影响幸福的因素 1.财富与幸福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个人快乐的所有变量中,收入决定快乐的比重不超过2%。 主流经济学家关心的往往是如何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进而增进人们的福利。但事实上,物质财富的增加只能在较小的限度内增加人们的幸福。 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在《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一文中提出了“伊斯特林悖论”,即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 在同一个国家里,钱多快乐多这种正比关系会逐渐地消失。研究表明,在较为贫穷的国家个人收入与幸福感的相关较强。 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会增加幸福;但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它的进一步提高未必会明显增加幸福感。经济越发展,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例如人们身体的健康、工作的稳定、婚姻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等。 黄有光:东亚幸福鸿沟 奚恺元: 《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的主观指标。 平行世界理论:追求幸福的可能途径 i 被重视的炫耀性消费本身并没有增进幸福。而健康、与朋友聚会、享受天伦之乐等等“不明显的消费”往往被忽视了。而事实上的证据表明,“不明显的消费”反而更能促进幸福。 人们在显性消费上与其他人比较更多,而在隐性消费上的比较就要少很多。而这种隐性消费的忽视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弗兰克曾经指出要想“持久获得幸福”,应该增加社交活动,享受天伦之乐,减少出差时间,获得更多的工作自主性等等。 与此相比,快速变换更好的汽车或更大的房子等显性消费的增加,对幸福产生的持久影响较小。 “平行的世界”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经济发展并没有明显改善人们的幸福,这是因为,显性炫耀性消费增加了,而隐性的不明显的消费却相对减少。 所以,尽管经济快速增长,幸福却没有因此增加。 2.性格 不同的性格对幸福的感受有很大差别。 3.年龄 一项针对英国和美国居民的大规模抽样调查研究表明,年龄与幸福感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 4.婚姻生活 研究显示,平均而言,结过婚的人要比没有结过婚的人更加快乐,原因是结过婚的人有了感情的寄托,有了别人对自己的需要,或者说,自己对别人而言更加重要,这样,他生活的压力也容易得到释放,所以,他也会更加快乐一些。 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婚姻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 5.遗传因素 不过,遗传对人性格的影响也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后天条件,如环境、教养等对同一种类型的人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6.好胜心的大小 好胜心过强不幸福。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不敢竞争自然不是好事,但物极必反,要是竞争心太强就会发展为好胜心。 7.幸福更在过程 幸福感往往在追求的过程中产生。幸福存在于心理满足过程之中,存在于自身潜能发挥过程之中,过于注意结果的人幸福感会降低。 8.时间性比较与幸福 9.社会性比较与幸福 10.影响幸福的其它因素 有稳定职业的人要比没有稳定职业的人更加快乐; 健康状况更好的人要比健康状况差的人更加快乐; 有信仰的人要比没有信仰的人更加快乐; 有某种嗜好,比如养花、写字、收藏、钓鱼的人通常要比没有这些嗜好的人更加快乐。 三、适应性与幸福 (一)适应性偏见的定义: 适应性偏见是指人们常常低估了自己的适应能力,从而高估某些事情在一段时间之后对自己的影响。 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高估中奖人的幸福程度,也会高估遭遇车祸的人不幸福的程度。 ii 升迁、换大房子、买车子,会让我们非常快乐。 但是,我们很快又会产生适应性,过一段时间后,我们的高兴程度又会大致回复到原来水平。 (二)三类难以适应的东西: 极端的东西: 原来住100平米的房子,如果搬到80平米的房子,刚开始不适应,时间长了就适应了; 但是,如果是搬到20平米的房子,一开始就不适应,而且随着时间但是推移越来越难受。 人际比较: 刚开始你有一辆别克车很高兴,因为别人还没有车,后来同事们都有了,你的高兴程度会递减; 再后来,别人买的都是宝马车,你可能就不会怎么开心了。 变化的东西: 同样是噪音,恒定的噪音是容易适应的。如果你住宾馆,空调有噪音,最可怕的是噪音一会儿停下来,一会儿又开始。 为什么警车是忽响忽弱? (三)人们对物质性的东西适应性特别强,对精神性的东西更不容易适应。 花很多精力和金钱去追求那些以为可以给自己带来长久快乐的东西也许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人是奇怪的动物,既害怕动荡不安,又害怕一成不变,前者带来恐惧,后者带来无聊。现代概是最被无聊困挠的生物,我们会被无聊给活活闷死,但无聊无处不在,因为我们有超强的适应能力。 建议: 在决策时,要注意人本身固有的适应性能力,不要把注意力仅仅放在那些物质的东西上,因为你会很快对它们适应。相反,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求之后,应该更关注和精神以及心灵相关的东西,把钱用在能给你带来最大快乐的地方。 四、幸福的十大准则 幸福准则一:好事一起享受不如分开享受 根据前景理论,人在“得”的时候是边际效用递减的,所以分两次听到两个好消息等于经历了两次快乐,这两次快乐的总和要比一次性享受两个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更大。 幸福准则二:坏事分开忍受不如一起忍受 根据前景理论,把几个“失”结合起来,它们所引起的边际效用递减会使各个坏消息加总起来的总效用最小。 幸福准则三:好事晚说不如早说 很多时候,快乐来源于对快乐的期待,期待也是一种快乐。 所以,如果说要给员工奖励的话,晚说不如早说更能极大化他们的快乐,当然也就更能达到激励的效果。 幸福准则四:坏事早说不如晚说 幸福准则五:好事静止的不如变动的 幸福准则六:变动的坏事不如静止的坏事 幸福准则七:小奖不如不奖 要激励他人积极地做事,除非给予和这件事情相匹配的外在激励,否则小的外在激励还不如没有来得效果更好,因为小的外在激励会抹杀内在的动力。 iii 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 社会规范包括人们之间互相的友好请求。你能帮我搬一下桌子吗?你能帮我擦一下黑板吗?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时的报偿。 市场规范则不存在友情,界限十分清楚。这里的交换是黑白分明的:工资、价格、租金、利息。 这种关系未必是与卑俗的,事实上,它同时也包括了自立、创新,以及个人主义。但是,它们的确意味着利益比较和及时偿付。 实验: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效应 幸福准则八:好事有选择不如无选择 好事还给人选择,会降低幸福感。这会制造出一种“有得有失”的感觉。 幸福准则九:公开的不如不公开的 不公开的好处 一方面,人往往是过于自信的,他们一般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的强,因而在工资水平不公开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比别人要拿得多。这种过于自信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满意感,因而对公司来说,也能起到安抚、稳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不公开也就没有比较,也就无从知道分配是不是公平。 公开的坏处 由于大家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好,自己比别人的贡献大,如果两个人拿的钱一样,两个人都不满意。如果有一方拿的钱比较多,拿钱比较多的那个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拿钱少的那个肯定非常不开心,说不定还会暴跳如雷。 幸福准则十: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 在送礼物的时候,一个礼物到底值多少钱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礼物在它所属的类别里面是不是昂贵。 在一个不太昂贵的礼物类别选择一个比较贵的礼物,要比在一个比较昂贵的礼物类别里选一个比较便宜的礼物要好得多。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