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豆腐坊体验记
作者:孙一田
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2015年第03期
寒假的一天,我参加了广电小记者组织的民俗体验活动“忙年”,体验了一把西董豆腐的制作过程。
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西董镇的西赵村。走进豆腐坊,我看到了一台大机器,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豆腐坊的老爷爷笑嘻嘻地提来一桶提前泡好的豆子,告诉我们:“这台机器是用来把豆子磨成豆浆的。”说完,老爷爷就打开了机器,机器发出了“嗡嗡”的声音。老爷爷挖了一大瓢豆子,倒进机器上方的漏斗里。豆子立刻被磨成乳白色的豆浆,顺着管子流进了下面的大盆里。豆浆磨好后,老爷爷老奶奶把豆浆煮沸,香喷喷的热豆浆就做好了。老奶奶给我们一人盛了一碗,我们围坐在桌子旁,大口大口品尝着可口的豆浆。以前,我从没觉得豆制品是什么美味,也不太喜欢吃,但今天的豆浆却那么好喝,那么香甜。喝完豆浆,我们来到了另一个房间,那里有一个大炉子,炉子上面有一口大铁锅,屋顶上还挂着一张很大很大的笼布。老奶奶把豆浆端到铁锅旁,一瓢一瓢地把豆浆倒进大笼布里,又不停地摇晃大笼布过滤豆浆。等豆浆过滤完后,她端来一盆酸浆水,开始点豆腐。我常听人说“卤水点豆腐”,为什么老奶奶要用酸浆水呢?老爷爷告诉我们,酸浆水是豆腐压制过程中的两次水,用它点豆腐既环保又好吃。老奶奶点了好几十次酸浆水,老爷爷用勺子不停地搅动。过了很长时间,锅里的豆浆终于变成了很多小块。但这还不是豆腐,而是豆腐的前身豆腐脑。我们又一人品尝了一碗新鲜的豆腐脑,把肚皮撑得圆滚滚的。
该做豆腐了。老爷爷拿来一个大木头箱子,箱子里放了一层笼布。老爷爷把豆腐脑倒在笼布上,又拿来一块平平的木板压上去,然后在木板上压了一块大石头。水不停地从箱子的小洞里往外流,我们看得目瞪口呆。又过了一阵,豆腐终于做好了!我们领了新的任务——每人从老奶奶那里领一块豆腐上车,把它们带到另一户人家做豆腐宴。
到了另一户人家,那里早已准备好了木柴和大铁锅。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我们负责捏豆腐,大一点的姐姐们削白萝卜,大哥哥们负责烧火。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丰盛的豆腐宴做好了,有炸豆腐丸子、豆腐汤、凉拌豆腐等。吃完豆腐宴,我们每人还拎了一块5斤重的大豆腐回家呢,这可真是满载而归呀! 山东省邹平县魏桥实验学校三(1)班 指导老师:王美娟 新鲜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这篇作文里,小作者为我们完整地展示了传统的豆腐制作工艺。其中最为神奇的,大概就是被称作“点卤”的蛋白质凝固过程了——只要把酸浆水、卤水、石膏等“卤”按一定比例加入豆浆,就能让豆浆中分散的蛋白质迅速集中到一起,变成蛋白质团,最后经过加压脱水,“液体”就变成了“固体”。大豆的这个转化过程是多么的有趣呀!在我们的传统食物中,总是不乏这些有趣的知识,有机会,你也多多地体验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