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共建共享和谐凯里黄育铭
*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使我国社会治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当前,凯里市仍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基层社会经济仍处于奋力发展的阶段,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仍需不断创新、不断前行。
一、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一)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和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随着社会格局的变化,原本简单的环境不断注入更多不可控因素。同时,家庭、群体也在悄然变化,出现更多的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等等,这些深刻变化已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基层群众价值观的心理变化
我国整体小康水平的推进化建设,在追求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生活的同时,其付出增多、压力增大,心理的承受能力在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各项渠道释放心理压力。同时,随着教育文化水平和现代社会的熏陶,基层群众的各种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些心理变化也是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的新挑战。
(三)基层新型社会风险的把控
结合现阶段发展情况,必然存在社会主体的多元化,在整体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部分群众利益受损,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凯里市面临着棚户区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城市发展变迁、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等诸多发展新要务,基层社会风险隐患也在逐年增多,将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新的挑战。
08
(四)信息化时代对基层的影响
在当前网络信息飞速发展,发展普及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基层群众中,在现代开放、信息化的“微时代”,基层群体的管理难度将大于城市中心地带,存在分散化、自主化、隐蔽化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更多的新问题。
(五)基层工作问题显现
基层各项工作任务及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同时也导致工作问题的多样化。一是实际工作中,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现象,导致了基层群众对执政缺乏诚信,激化了矛盾。尤其体现在基层信访方面,有理信访升级为无理取闹,潜在的隐患将越来越明显,导致干群矛盾日益复杂化。二是部分干部思想认识欠缺。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一些干部没有走群众路线去开展社会治理,没有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思想上的重大障碍。三是没有将主导、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社会治理,广大群众的发展思路没有得到强化,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到最大化。四是对社会治理方式创新不够。基层社会治理在新兴物业、网络模式、信息化注入等方面相对较为薄弱或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信息化的实际运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实效,在实战方面仅为“工作亮点”而存在,与当前的信息化推进社会治理战略没有同步发展。
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问题,需要认真思考,逐一分析,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迎难而上,在激流中寻找最好的破解方法。
(一)转变思想观念,坚持群众路线原则基层社会治理是对基层群众的服务和管理,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民生至上、群众利益至
上的原则。一是要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实现群众与、一道,共同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二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注重服务群众。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平等的方式解决基层社会问题、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三是要着力服务民生、贴近群众。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民生和服务工作中充分感受到党和的温暖。四是要着力维护和实现群众根本利益。明确群众的真实诉求,分析诉求合理、合法性,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因地制宜,针对不同阶层人群采取针对性激励措施,确保群众利益的最大化。
(二)将人性化、社会化治理“融入”基层基层社会治理要注重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更是要树立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性化的治理模式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治理工作真正做到服务基层、融入基层。一是基层社会治理要争取群众支持。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离不开基层群众的支持,将自己融入基层群众,把社会治理工作融入群众利益,是社会治理工作者要树立的根本思想观念。因此必须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创新服务群众方式、创新民生优先措施,增强群众幸福感,让基层群众真正从社会治理创新中享受到方便得到实惠。运用好凯里市创新推出的“融合治理”工作模式,正是以民为本理念的一个有效运用,尤其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扁平化模式,是当前全市基层社会治理行之有效的尝试。二是基层社会治理要重在服务群众。围绕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在充分实施人性化治理的过程中,因地制宜融入温馨服务,努力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子女教育、特殊人群管理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服务,尤其是在对特殊人群管理中,将本市实施的“六项工程”融入特殊人群,依托信息化建设实施精神病人“四管三帮”安宁工程、社区矫正人员回归社会“矫治工程”、刑释解戒人员安置帮教“回归工程”、吸毒戒毒人员“阳光康复工程”、问题青少年回归学堂“春雨工程”、三留守人员牵手小康“雨露工程”等六项工程,针对不同群体实行分类监管、按需服务,对特殊人群实施精细化管理。三是要实现广大基层
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群众的和谐融入。树立融入思维,让基层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中融合融入。运用创新的融入工程和“132”矛盾纠纷多元排查化解机制以确保融入目标的实现。四是要发挥基层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整合各方力量,搭建构筑综合服务平台,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实现多措并举。同时大力发挥基层组织力量、基层社会团体力量,运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态势,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大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力量,使群防群治常态化、社会化。
(三)以信息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近年来,凯里市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使社会民众获取的服务程序更加简洁而实用。在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时,着力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加速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现代化进程。一是推进基层综合治理实战化。按照凯里市 “1+N”的模式,在市、镇、村三级整合群众工作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便民利民中心、警务工作中心等平台资源,组建资源整合、功能齐全、统筹职能的综治中心,在综治中心建设功能完整的服务大厅,统一设置调解室、心理咨询室、谈心室、信息室等,制定工作制度,实现党政领导、综治牵头、部门推动、社会参与、法治保障;以村居、社区为单位设置三级网格模式,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以人、地、事、物、情为基础平安要素,建立市、镇、村三级综治信息系统,并融合、司法、信访、消防等部门信息,联动保安、移动等社会资源信息,做到基础信息网上录入、矛盾纠纷网上流转、立体防控网上留痕、责任目标网上考核。二是强化基层“立体防控”。强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在市、镇两级实现“天网工程”与综治中心“雪亮工程”网络安全切换监管,并将市级正在推广和实施的“地网工程”建设视频信息融入指挥中心信息调度平台和综治中心“雪亮工程”监管平台,并全部接入综治信息系统,实现“三网合一、四线防控、五个智能”的城乡立体防控。三是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搭建网络政务平台,覆盖社会各基层,做到社情、百姓疾苦、基层民生等各方面信息快速收集,及时分类,提高执政为民、综合治理的能力。
(作者单位:凯里委)
责任编辑:陈正源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