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养老模式的变迁及启示
蒿艾莉;秦鹏
【摘 要】国家实行怎样的养老模式才能适应其老龄化发展是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研究国内外养老模式变迁,对国家制定养老和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名称】《潍坊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15)005 【总页数】3页(P91-93)
【关键词】养老模式;老龄社会;变迁 【作 者】蒿艾莉;秦鹏
【作者单位】潍坊党校,山东潍坊262406;潍坊党校,山东潍坊26240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C913
计划生育的实施,既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行为,也改变了我国传统家庭人口的结构,当然也改变着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国家实行怎样的养老模式才能适应其老龄化的发展是社会普遍关心的大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得较早,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积累了不少好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养老模式。国内一些发达地区也由于生育率的降低和人口寿命的延长而较早步入老龄社会,开
始着手解决老龄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研究国内外养老模式变迁,对国家和各地制定养老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几种典型的国外养老模式 (一)美国养老社区模式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会。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8.5%。美国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有较成熟的措施和办法。总的来看,美国的养老模式主要分为三大类:社区居家养老、机构集中养老、专门护理院养老。[1]以前许多美国老人希望住进养老院,现在则更多地喜欢在社区养老。从上世纪60 年代,美国开始打造功能齐全的养老社区,强大的助老功能帮助老龄人实现了“安养—乐活—善终”的老年生活目标。[2]
美国的养老社区有比较细化的分工:生活自理型社区、生活协助型社区、特殊护理社区以及持续护理退休社区。[3]其中,生活自理型社区主要面向年龄在70-80 岁、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生活协助型社区主要面向80 岁以上、没有重大疾病、生活需要照顾的老人,社区为之提供包括餐饮、娱乐、保洁、维修、应急、短途交通、定期体检等基础服务,也可通过付费方式享受其他生活辅助服务;特殊护理型社区主要面向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术后恢复期老人及记忆功能障碍的老人,社区内设有专业护士,提供各种护理和医疗服务;持续护理退休社区面向那些退休不久、当前生活能够自理、但不想由于未来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而被迫频繁更换居所的老人。在以上四种类型中,生活协助型社区在过去一些年里发展最快、需求最旺。近些年,美国又在着力推广“自然形成退休社区”项目,至今已自然形成大约300 个覆盖全美的老龄化社区,为那些愿意在家养老的独居老人提供各类低费有偿服务。 (二)英国社区照顾模式
英国也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国家。数据显示,英国的老年人比例持续上升,2013 年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4%。由于长期处于老龄化状态,英国在应对人
口老龄化方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上世纪50 年代,英国率先提出“社区照顾”养老模式。[4]“社区照顾”分成三个不同层面:一是在社区内接受照顾,使老年人在家中或在社区内享受照料和服务,有专业人员或专人为老人服务;二是由社区负责照顾,即动员社区内人力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三是对社区提供照顾,也就是向社区照顾者提供帮助和支援,为老年人链接社区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等。
社区照顾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生活照料。包括饮食起居的照顾,打扫卫生,代为购物等。二是物质支援。如地方或志愿者组织用专车供应热饭,负责为他们安装楼梯、浴室、厕所等处的扶手,设置无台阶通道和电器、暖气等设施,改扩建厨房等。三是心理支持。如保健医生上门为老年人看病,免处方费;保健访问者上门为老年人传授养生之道,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等。四是整体关怀。如由出资兴办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娱乐、社交的场所。同时,为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促进心智健康,适当增加老年人的收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钟点场所——老年人工作室等。
从上世纪70 年代,英国在各地开始普及社区照顾;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相继颁布了《照顾》和《国家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强调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供养人们”。[5] 社区照顾与传统的家庭养老、集中院舍养老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更符合人道的原则,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帮助老年人过上正常化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 (三)日本家庭养老模式
日本是世界老龄化进程最快、老龄人口最高的国家,因而养老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从上世纪70 年代进入高龄社会以来,经过40 多年的探索实践,日本在应对老龄社会的来临,提供养老公共服务上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经验。其中,把居家养老
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是目前日本流行的养老方式。[6]一方面伦理学家提出了“一碗汤距离”的概念,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不会凉为标准。这样子女既有自己的空间,又能够方便照顾长辈。另一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进家庭养老的社会保障措施,包括:如果子女照顾70 岁以上低收入的老人,可以享受减税;如果照顾老人的子女要修建房子,使老人有自己的活动空间,他们可以得到贷款;如果卧床老人需要特殊设备,予以提供;在社会上提倡三代同堂,提倡子女尽抚养老年人的义务;完善养老护理服务,主要包括身体护理、家务及生活咨询等。 二、国内先进地区的养老实践 (一)机构养老服务——江苏实践
江苏是全国最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早在1986 年就进入了老年社会,比全国早了13 年。截至2013 年底,60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494.79万,占户籍总人口数的19.65%。面对巨大的老年人群体,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列入“民生幸福工程”的“六大体系”之一着力推进。2011 年出台了《省关于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2014 年又出台了《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根据上述《意见》,江苏省加快了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步伐,特别鼓励将其基础条件好的闲置厂房、学校空置房、私人住宅等改建为护理院和托老所等养老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参与养老机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护理、康复、保健等服务。经过几年的持续推进,到2013 年底,全省共有养老床位42.8 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8.2 张。提出到2015 年,实现养老、医疗资源的充分融合,各类养老服务机构都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30%以上;到2020年,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 (二)购买养老服务——浙江实践
浙江省于1987 年进入老龄社会,此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截止到2012 年,60 岁及以上人口857.69 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7.87%。浙江省在2008 年开始探索建立“购买养老服务”的补贴。购买养老服务,作为家庭养老的一个重要支撑,可以在家庭养老保障能力下降,机构养老服务提供不足的条件下,快速、经济、有效地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仅2007 年全省共投入居家养老服务经费4167.56万元,其中财政投人3244.13 万元(不包括建设投入)。截至2008 年底,浙江全省共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组织1162 个,有社区专业服务人员2845 个,享受补贴服务的老年人达2.29 万人。 (三)养老产业发展——上海实践
上海是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从数据上看,截止到2012 年底,上海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67.32 万人,占总人口的25.7%。人口老龄化使城市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上海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体系,寻找适合上海特点的养老模式。在《上海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率先提出“基本形成老年人家庭自我照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在该规划的基础上,《上海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更加明确提出了“9073”养老服务体系。所谓“9073”养老服务体系,是指通过增设无障碍养老设施,鼓励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以社区助老服务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点等各种社区组织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来支持7%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针对3%的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具有全托生活护理功能的机构养老服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在此基础上,近些年上海在养老产业发展上也开展了积极探索,比如自2013 年,开始在闵行区打造上海养老产业发展实践区,通过打造一批养老社区,为上海老人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养老照护服务。 三、国内外养老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一)必须高度重视老龄化问题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依然面临“未富先老”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制定好老龄事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安排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老龄工作,是关系全局的大事和要事。借鉴国内外养老经验,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推进“六个体系”建设:一要着力构筑老龄战略对策体系,强化战略思维,从物质、精神、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方位准备。二要着力发展老龄服务体系,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老龄服务产业,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三要着力完善老年经济供养体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无收入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四要着力建设老年健康支持体系,大力倡导健康老龄化理念,大力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事业,加快建设老年医疗服务设施,不断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五要着力打造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关注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弘扬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优良传统,探索推进“老年友好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和“老年温馨家庭”试点,将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打造安全、便捷的居民生活圈。六要着力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围绕“六个老有”的目标,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规范发展基层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众组织,构建齐抓共管的老龄工作格局。
(二)社区居家养老是国际发展的共同趋势
居家养老是国际跟踪研究发现最人道的养老方式。[7]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比例越来越高。居家养老模式尤其适合子女工作忙无暇照顾、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愿意离开原有熟悉环境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服务的居家养老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在享受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的同时,不必使老年人脱离原有的居住环境和社会关系,也方便子女在闲暇时照顾老人,老人的情感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随着人口老龄
化趋势的快速增长,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显然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养老发展的需求,而居家养老由于能够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势于一体,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家庭、社区的资源,使养老成本大大降低而普遍受到老人与子女的欢迎。这种养老模式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借鉴先进经验还需传承本国优良传统
构建养老模式不能不考虑其文化背景。西方国家普遍实现了高度的社会化养老,但各国模式又有很大的差别。这说明,任何国家的养老制度都是建立在各自文化传统基础之上,依靠各自的文化或社会伦理观念加以约束。我们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也不能脱离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中华民族有着深厚“孝文化”,有子女孝顺、赡养老人的传统,还有邻里守望、相互帮助传统,这都是我们的优势、长处和美德。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决定了,选择养老方式应从实际出发,不能一味地照搬西方,传统的家庭养老目前仍然具有较强的存在价值,完全抛弃家庭养老方式,在当前和未来都不太符合中国国情。 参考文献:
[1][4][7]杨翠迎,郑春荣.国际社会保障动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13,109,200.
[2][3]穆宗光.美国社区养老模式借鉴[J].人民论坛,2012,(22). [5]官玉琴.居家养老法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2). [6]薛梅.典型养老方式与我国养老方式变迁趋势[EL].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201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