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E-R模型到关系数据模型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第二章2.2“建立关系数据模型”的内容。具体内容是介绍了从E-R模型到关系数据模型的转换,即建立数据模型。在数据库技术中有多种数据模型,本节重点学习关系数据模型,并初步介绍了层次和网状模型。
教学对象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研究过在实行数据管理的时候需要管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在用户活动中或数据管理过程存在哪些联系,学习了如何把信息世界的数据通过概念建模常用方式E-R实体联系图进行抽象。学生应该非常迫切想知道怎样把信息世界的东西转化为机器世界的东西,这其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怎样的。
教学模式
本节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大赛”的具体实例,详细讲述了把E-R模型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的方法。接着再通过一个练习例子作为从E-R模型到关系数据模型转换的任务,加深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把握。最后还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初步介绍了数据库技术发展过程中经常提到的其他两种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讲实体—联系图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的方法。 理解层次和网状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实现一个E-R图转化为关系数据模型的小组活动,让学生感悟有关的思想与方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规则总结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习信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性,以及互相协助、交流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 教学重点:掌握从E-R实体联系模型到关系数据模型的转换方法。其中,在学习将实体集之间的联系转换为一个二维表时需要强调经过转换后实体间的联系在二维表中如何体现出来,是否能满足进行数据管理(如数据查询)的需要。理解层次和网状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恰当地将一个E-R模型转换成关系数据模型。理解层次和网状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点。让学生明白这些数据模型的建立思想主要是考虑如何把信息世界的概念模型存储在计算机中,模型的表示方式实际上是机器实现方式的一种逻辑结构的体现。
(3) 教学疑点:对于教材里的关于层次模型的联系只能是“一对多”的说法是否要补充完整(例如要说明层次模型的节点联系的表示方式、层次模型怎样将多对多联系分解成一对多联系来表示等等相关内容)。
(六)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时复习旧知    引出新知 介绍从E-R模型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的两个步骤 引导学生把实体集间的联系的转换规则总结出来 打开“三个世界的术语”课件复习三个世界的相关术语以及对应关系。 到现在为止,数据已经经过第一层抽象,形成信息世界的概念模型,那么我们又怎样把它抽象成机器世界的数据模型呢? 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大赛”的E-R图,提问有几个实体集?分别是什么? 将每个实体集转换成一个二维表。给出规则。 提问有几个联系,分别是什么,各是那种类型? 将实体集之间的联系转换为一个二维表 刚才我们都是针对一对多的联系进行转换,大家有没有发现其转换的规律呢?那么假如是一对一联系或多对多联系又该如何转换呢? 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三种联系类型的转换规则 回忆相关概念和知识,回答问题。 意图 间 为新3课作铺垫 分钟 思考问题 设置1疑问,引分钟 出新知,激发兴趣 回忆E-R图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听介绍,看步骤,吸收新知识 回忆E-R图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听介绍,看步骤,吸收新知识 回忆转换的激发步骤,思考分析,学生对新交流讨论,回答学的知识问题 进行归纳和拓展 结合实例学习转换E-R图为关系数据模型的两个步骤 5分钟 5分钟 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听讲、思考和讨论 练习 教师给出“历史知识”数据库的E-R图,要求学生想问题,做转换 交流总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习信心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3分钟 6分钟 转换为相应的关系数据模型。 教师点评演示 简单介绍关系数据模型(二维表)对于现实世界包含的信息数据的管理方式 初步介绍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 打开“二维表如何管理数据”课件,讲解二维表是如何满足数据管理的需要 识技能的掌握 对比和反思 加深对两个步骤和规则的理解 听讲,回想,介绍思考 相关思想,进一步强化新的知识和理念。 听介绍,想问题,吸收新知识 4分钟 6分钟 结合一些简单的例子初步介绍 提高认打开“数据模识,深化理解 型”课件,讲解数据模型的建立思想。     课堂小结 从E-R模型到关系数据模型的转换方法和相关二维表和数据模型的知识。     补充2相关知分钟 识,帮助学生构成关于数据模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听讲,回想,介绍4思考 相关思分钟 想,进一步强化新的知识和理念。 学生听课并加深1参与课堂小结 学生对所分钟 学内容和各种学习活动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       附件
“历史知识”数据库的E-R图
“历史知识”数据库的关系数据模型
历史人物表(人物编号,姓名,性别,所在年代)  历史事件(事件名称,发生时间,事件简介)
人物参与事件表(人物编号,事件名称)
教学反思
在学习从E-R模型到关系数据模型转换的过程中,我们强化了在机器世界里关系数据库是用二维表表式和存储关系的概念,这一方面是对第一章第三节的一个衔接和加深,另一方面是维后续学习用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创建数据库时看到的二维表做铺垫。在学习如何恰当地将一个E-R模型转换成关系数据模型时,其中比较难的是将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转换为关系二维表。为了避免给学生实施规则性知识的直接灌输,避免学生因害怕死记硬背或感到过于抽象而产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忧虑,没有把它直接列出来。目的是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时,让学生更关心其基本的思想方法是如何通过二维表体现实体集间的联系,然后在此过程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规则总结出来。最后,我们还希望让学生明白数据模型的建立思想,这里利用类比的方法讲述,效果比较好。但一定要注意类比例子的适用性和准确性,要把握好各方面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