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枣核》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枣核》

来源:九壹网
教师姓名 学科 课题名称 难点名称 语文 单位名称 年级/册 三年级(下) 填写时间 教材版本 6.15 部编版 第八单元28《枣核》 用自己的话复述《枣核》的重要情节,体会枣核的聪明 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难点分析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 难点教学方法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导入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 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 生—牲(牲口)—胜(胜利) (2)多音字。 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明确: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明确:第一件事:枣核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改成被字句) ②门被枣核打开了。(改成把字句)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 明确:①牛、驴都被衙役牵走了。②枣核把门打开了。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他有办法。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2)设想一下,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明确: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开心了!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希小结 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