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汉中城市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汉中城市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来源:九壹网
关于汉中城市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者:严维斌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8期

本文对汉中市城市旅游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指出目前汉中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城市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城市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对汉中城市旅游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措施,试图为汉中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积极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中国的城市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全国化水平(城市化率)已超过40%,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繁荣的黄金时期。城市发展的积极效益无形中已促进了城市旅游的发展,成为我国城市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外生因素。1978年~200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年均增长0.87个百分点。截止2007年底,我国有设市城市655个,建制镇2万个左右,城镇人口达到5.94亿。其中,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286个,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30个,50~100万人的城市85个,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55个。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在55%~60%之间。21世纪中期,我国城市化率可望达到70%以上,城镇总人口将超过10亿,成为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

城市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悄然兴起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据最近对我国171座城市旅游创汇创收能力的统计,其外汇收入占全国旅游业的84.76%,总收入占全国旅游业的85.7%。但这仅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一些旅游热点城市,而广大的中小城市在我国城市网络体系和旅游网络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数量庞大、类型众多、性质各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小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或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在日益加强,但中小城市旅游规划的理念和方法研究相对滞后,旅游规划具有明显的城市规划痕迹。鉴于此,本文对汉中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有关研究。

汉中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基础得到加强,旅游形象逐步树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目前汉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城市,成为全国性的旅游名城(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和在特定区域(世界珍奇野生动植物)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但是在发展汉中旅游业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城市游客集聚的功能,而忽视了其本身的游览功能。这表现在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没有贯彻为旅游服务的原则,过分强调、最求其生产职能,在强调城市景点、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却忽视了城市的旅游形象建设及城市整体功能与城市本身的景观效果等问题。另一方面,城市旅游宣传的乏力也是当地、旅游业经营者和旅游者忽视城市游览功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和国内外一些旅游热点城市相比,汉中旅游规划的理念和方法研究相对滞后,旅游规划具有明显的城市规划痕迹。此外,汉中城市旅游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汉中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能够充分反映这一称号的历史风貌已经不够完整,特别是城市特色不突出,相关设施不配套,旅游服务功能较弱,对游客缺乏吸引力。2003年修订版的《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也只能找到“中心城市旅游功能不完善,对游客缺乏吸引力。”和“着眼打造休闲度假城市,逐步完善汉中的城市旅游功能”这样的两句话,没有城市旅游发展的任何规划。2007年颁布实施的《汉中市关于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没有提及汉中城市旅游规划。近年来,随着城市旅游实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意识到旅游发展不仅仅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等旅游部门通常关注的具体问题,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汉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旅游发展明显滞后。为了使汉中城市发展、旅游业发展与城市旅游的发展相协调,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健全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绝对因素和相对因素,其中绝对因素主要包括区位要素、形象要素和要素,相对因素是较容易发生变化的,包括景区景点、交通、住宿、购物、餐饮和娱乐六个要素。汉中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区位条件、形象要素等绝对要素和交通、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对因素的影响,使整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受到制约,从而进一步了汉中相对优势向驱动机制优势的可持续转化。在《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对于制约汉中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明确的应对措施,涉及交通、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以及安全、卫生、生态环境、市民的文明好客等城市软环境建设方面。目前汉中市已确立了“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战略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提前准备,紧紧围绕“旅游活市”的战略部署,《汉中市关于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增强旅游业率先突破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开拓奋进,重点突破,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全力打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旅游市场体系,加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步伐,力争在未来五年中,使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汉中打造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西部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因此,笔者坚信汉中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弱,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自上而下增强对发展城市旅游的认识

城市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旅游业中,城市旅游虽已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就整体来讲,城市旅游认为被广泛认同,城市旅游的热潮远未到来。城市旅游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笔者认为,汉中市、旅政管理部门、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研究机构要统一认识,对于城市旅游的概念、内涵,地位和重要性,以及表现形式等要有明确的认识,要重视城市旅游的发展,将城市旅游发展确立为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品位、扩大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将其列入汉中市城市发展规划和汉中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之中,尤其是首先确立城市旅游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产业地位,这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由区域旅游资源论逐渐转变为城市旅游功能论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认识,旅游资源作为现代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上,人们容易把注意力投放在旅游资源数量的多与寡,质量的高与低,而且固定的理解旅游资源就是自然与人文景观构成的旅游观光资源。汉中市已把旅游作为富民兴市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列为五大优势资源之一,加以重点开发。市明确提出:“要做好旅游业这篇文章”,以“汉”、“绿”、“水”为特色,突出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很明显,这是片面的资源论,忽视了城市的旅游功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旅游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发展概念,不再只依靠内生要素(旅游资源、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来驱动,而更多地融入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受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等外省要素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国际化大都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发达的城市经济、先进的社会文化、完备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体系等已经成为吸引城市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所以,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

四、注重区域城市特色、形象的凝练与塑造笔者认为,汉中市应参照国际城市化原则和我国大城市城市化战略目标,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如水、电、气、道路、民航等条件的完善和提高。汉中市的经济发展、文化设施、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风貌,都要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确立城市标志物,组织地方性的节庆活动,形成具有特色、设施完备、服务优良、管理先进、环境优美的旅游城市使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旅游相协调,把汉中建设成为全区旅游业的支撑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心建设城市硬质环境。和城市文化相关的硬质环境主要包括城市

文化设施与城市硬质空间的文化品位。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城市文化给人的第一印象。在城市硬质空间环境中,景区(点)、标志性建筑物、特色街区、重要节点、广场、花园等式重要的城市形象元素,也是重要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载体。其中的历史性、文化性元素,应保持或回复其原貌和特质,新建元素应诸如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着力表现汉中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都市交融的特点。以此同时,要防止和清除城市人文环境和视觉污染,提高城市硬质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汉中从旅游城市类型上讲属于典型的综合型的旅游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丰沛的水力资源以及3000多年来遗留下来众多的人文景观,尤其是两汉三国时期的历史遗存最为丰富。笔者认为,在发展汉中城市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很好的把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融入城市建设中,实力汉中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第二,着力建设城市文化软质环境。与城市旅游形象直接联系的城市文化软质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精神文明和城市市场建设管理。城市精神是市民社会责任和主体意识的根本体现,是城市形象意识的潜化和固化。目前,汉中的城市精神被概括为“仁智、和谐、开放、图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放在任何一个城市而皆准的城市精神,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汉中市城市精神,应组织专家学者重新凝练汉中的城市精神,准确地概括和体现汉中的形象与特色。结合汉中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汉中城市精神建设应突出“田园山水、生态休闲的资源特性以及“团结、热情、文明、发展、和谐”的文化主体意识特征。第三融汉中地方民俗和风情的各个方面于城市建设之中,突出汉中旅游城市的特色。汉中入选中国最具魅力城市,这对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大有裨益。此外,汉中提出要举全市之力,创“省级卫生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也有助于汉中城市特色的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建立。

五、完善旅游休闲产品谱系

新修订的2003年版的《汉中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定位部分提出,在5-10年内培育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使汉中市成为陕南观光度假旅游中心,陕西省旅游业的两翼之一,陕西省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基地;使汉中成为我国西部连接西北、西南(蜀、渝、昆)旅游南北大通道的重要旅游节点,成为陕、川、渝、甘交界区域历史文化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胜地。在汉中旅游业规划的旅游产品谱系中也提到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及以古汉台为中心的汉文化及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因此,要抓住休闲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制定、开发休闲产品谱系中的系列产品,形成休闲产品与服务的完整体系。笔者认为,在汉中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环境李,在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下,休闲产品谱系主要包括:(1)各种娱乐活动系列;(2)美食餐馆系列;(3)舒适旅馆系列;(4)个性化服务系列;(5)有吸引力的景区(点);(6)届时活动系列;(7)购物主题街区系列;(8)观光活动系列。其次,针对不同地区休闲消费者的休闲活动需求与休闲产品类别,定制化地开发自己地区的特色休闲产品与服务。结合资源特性,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拟建立一些列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如汉江城市休闲街区与城郊休闲度假带建设、南郑县水体风景与休闲度假旅游区规划项目、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开发项目、融合三国历史文化的绿色休闲旅游基地的建设等。

六、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和新的经营方式

成功的城市旅游模式的建立不仅使组织城市旅游活动的需要,也是扩大城市旅游的形态效应、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经营单位(主要是各大旅行社)应有目的地组织城市旅游活动,无论是组团旅游还是接待散客旅游,都应有可参照的成功模式和服务标准。这种模式不仅使指不同城市的城市旅游类型的确定,更重要的是指以组团方法、接待方式、服务标准、旅游内容、线路和日程安排等为主要构成因素的可操作模式。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包括资源开发和组合、促销、标准化服务、旅游交通、效益核算、管理和监督等几个部件。城市旅游是特殊的旅游形式,必须突破思维定势,更新传统的经营方式,强化散客旅游的组织功能,以满足规模大小不一的游客团队的自由灵活性强、目的地选择自主性突出、文化享受的多层次性等特点。

七、加强城市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1996年,上海国际都市旅游研讨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体现在对城市旅游研究的理论成果,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我国开展城市旅游已在国内外旅游节产生了形态效应。1999年,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和珠海市旅游局在珠海联合主办了“城市旅游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体是探讨城市旅游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城市发展规划与城市旅游的关系、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21世纪的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等问题。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理论的发展提出了原来越高的要求,旅游理论的研究者应在这方面做出努力。目前理论界对城市旅游的定义界定、运行机制的设定、旅游地位和发展目标的确立等都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理论研究滞后,这将会造成城市旅游的自生自灭或失控发展。因此加强理论研究,解决当前发展城市旅游存在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