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 2、我国西北地区包括的省(区)简称是( )
A.陕、甘、宁、青、新 B.陕、甘、新全部,内蒙古西部 C.新、宁、内蒙古大部及甘肃北部 D.内蒙古、新、宁、青 3、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 ①距海洋远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④纬度位置偏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4、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主要是由( ) A.水分差异造成的 B.热量差异造成的
C.地形差异造成的 D.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
5、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D.建国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6、我国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昔日风光已经不在,代之而起的却是“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 ) A.过度放牧,草场退化B.鼠害猖獗
C.草场的季节变化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
7、2001年3月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表明( )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化阶段,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生态学家在我国某地进行生态调查,由水源所在地的抽水井出发,向外沿同一个方面前进。发现植被从水井向外呈同心圆分布,水井附近土地是光秃和坚硬的;到距井200米左右,出现稀疏且干硬的杂草;250米左右是带刺的灌木丛;以外到1千米左右,才是一些相隔甚远的草本植物及灌木。据此回答8~9题。
8、上述调查区的植被分布形态,最有可能是由下列哪种人类活动所引起的( ) A.过牧 B.滥垦 C.滥伐 D.滥采
9、上述植被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个地区( )
A.松嫩平原 B.青藏高原 C.呼伦贝尔草原 D.塔里木盆地
10、形成荒漠化的原因不同,多形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的是( )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农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11、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荒漠化趋于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 A.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 B.过度农垦及水资源利用不当 C.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 D.工矿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 12、对不同程度荒漠的治理思路,叙述正确的是 …( )
A.半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应当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B.对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设法扭转
1
C.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主要还是放弃 D.防治荒漠化的核心问题是植树造林
13、读“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与绿洲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自________向_________流。 (2)为什么该地区的河流多是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
(3)在西汉时期,该地区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的原因是什么?
(4)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退化而被废弃?
14、读“西北地区沿42°N纬线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列植被类型后面填上图中相应的字母:草原地带____________,森林草原地带______________,半荒漠地带________________,荒漠地带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自西向东,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载畜量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
(3)在草原荒漠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影响荒漠化进程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特别是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
(4)近年来,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一带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就是_____________的一种表现。这给华北地区的______________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参:1、D 2、C 3、D 4、A 5、B 6、A 7、C 8、A 9、C 10、B 11、C 12、B 13、(1)南北
(2)该地区的河流发源于南部的昆仑山地,高山冰雪融水为其主要补给水源,多属季节性河流。该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东西差异不大,众多河流出山口后顺势北流,流程又不长,故呈平行状;由于河流均流向干旱的沙漠地区,流量季节差异大,沿途因不断蒸发、下渗和农业耗水,流量急剧减少,故流程不长便消失在沙漠之中。
(3)西汉时期这里的居民利用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营造出片片绿洲,加上的长期管辖和经营,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富庶之地。
(4)唐宋盛世之后,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下游地区水源有限,难以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于是在河流上游盲目垦耕,破坏了固沙植被,导致河流水量锐减或改道,水源逐渐枯竭,再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古绿洲逐渐退化直至被废弃。
2
14、(1)C D B A
(2)由低到高 由小到大
(3)人类活动 气候 年降雨量
(4)荒漠化 交通、环境、生产和生活、人体健康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