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游沙湖

游沙湖

来源:九壹网
 游 沙 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疏通文字,理解文意及重点文言字词“相”。

2.能力目标:质疑答疑,提高主动动脑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前提下,尝试背诵。教学难点:感悟苏轼疏放、乐观的情怀。

教学方法:启发、点拨、探究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积累,能自主判断并分析一些文言语法现象。

一1、导入: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说“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而另一位文坛名人方方在《喜欢苏东坡》一文中这样评价苏轼:“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都足以证明苏轼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1 、导入

“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苏轼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

1

——黄玉峰《说苏轼》

2、背景:

苏轼为官几起几落,可以说在新旧两党的夹缝中度过了他坎坷的一生,说起他人生最大的转折应该是?一场“乌台诗案” 使苏轼被贬黄州,在此期间,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官场的失意却成就了他文学创作的颠峰。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两赋一词(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传世名作。那么苏轼经历了一贬再贬,他是否一蹶不振了呢?他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以后生活的呢?在同一背景下,苏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其又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家之一。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诗、散文、词、书法、绘画都有成就。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二、文本解读,品味鉴赏

内容提示:本文的第一段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及作者与庞安常相识过程,第二段写同游清泉寺。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及注释,疏通文意。

2、从题目看,本文的文体是什么?与一般的游记(如《游褒禅山记》)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游记特点: a..篇幅短小 b.不以记游为主)(重点不在“游”,在“感”)

3、一起来看一下,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品,它不以记游为主,写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

(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是怎么写的?

(2) 第一部分写人,写庞安常的“异 ”。用的字极少,但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使人物个性极为鲜明。

(3)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善于抓住他的特点,选取一二典型事例点化成文,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

1、第一段写了什么人?是怎么写的? 找出相关句子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2、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人物特点:聋(善医) 颖悟绝人

3、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人物特点,你会用哪一个字? 异或怪

4、作者写庞安常只是为了突出庞安常的个性特点吗?请说明理由。 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写庞安常,其实也是在写作者自己。“皆一时异人也”。

背景:王安石辞去宰相后,奸臣从苏轼诗文中断章取义罗织罪状,诬陷他,说他“包藏祸心”,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监狱,酿成北宋有名的“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文章,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文学创作的巅峰。同年,苏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

5、既说都是“异人”,他们有什么“异处”呢? a、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

苏轼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才子

3

————都是一代异人

b、庞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只能作一村医

苏轼曾被仁宗皇帝夸赞为替儿孙寻得的“相才” ,又诗文绝世,却一生不幸,贬居僻远

————拥有相同的境遇

和庞安常进行类比。

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写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

小结:这部分包含了苏轼很深的感叹,上天还是公平的,虽然生理上有缺陷,但让他颖悟绝人,成为一个高人,我呢,尽管被贬说不定也会因祸得福呢,因为我们同为异人嘛。所以从此刻思想开始慢慢转为积极。

文章这个时候才进入正题,开始写游沙湖所见

(二)第二段:写同游沙湖进一步抒发从容自信、旷达乐观、超然洒脱的人生情怀。

1、找出游沙湖所见之景,有什么特别之处?

溪水西流,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一般情况下,水是往东流的。而这里的溪水却是向西流的。可见,作者记的人是“一时异人”,记的景也是“一地奇景”。

2、赏析词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

4

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用典: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谁说使君听不懂歌?听过黄鸡唱白日吧.那黄鸡催促天的破晓,总是在丑时鸣唱,而白日又催促年的到来,总是在酉时前落下.腰间的红绶带系不稳了——人渐瘦了,镜里的朱颜也失去神采——容貌老了.

总之就是叹时光之流逝,岁月不饶人.白诗称“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因此他慨叹“腰间红绫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发”,指年老,“黄鸡”,指代白居易诗中的年华易逝的感慨。全句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3、作者借溪水的奇景表达什么呢?这部分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①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乐府•相和歌辞•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认为过去的就过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情绪消沉低落 ;苏轼认为过去的还有可能回来,老年人还可以回到少年时代。基调积极乐观,蕴蓄着一种催人向上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前途的憧憬和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②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谁说使君听不懂歌?听过黄鸡唱白日吧.那黄鸡催促天的破晓,总是在丑时鸣唱,而白日又催促年的到来,总是在酉时前落下.腰间的红绶带系不稳了——人渐瘦了,镜里的朱颜也失去神采——容貌老了.

总之就是叹时光之流逝,岁月不饶人.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奉劝大家“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极其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反其意而用之)

3、从苏轼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体会作者的感情

5

(人生态度) 自信 ! 乐观!旷达!

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如果一个人不放弃希望,那么他会永远乐观。心态决定命运。我们无法改变命运的起起伏伏,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乐观、积极的心态会让我们永远看到希望。相反,悲观消极的心态只会使人失去信心与希望。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有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有老庄随缘自适的态度,也有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笑看困境,笑看人生。

(3)第二部分写同游沙湖进一步抒发从容自信、旷达乐观、超然洒脱的人生情怀。

傅雷说:“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有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有老庄随缘自适的态度,也有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笑看困境,笑看人生。

板书:以眼为耳 一代高人 村医

以手为口 诗文绝世 谪居

五、归纳总结

本文篇幅短小,但有事,有人,有景,有情。信手拈来,随意为文,却又富寓精警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黄州,这个本为苏轼官场的低谷,却也成就了这位词人,他被贬黄州期间做了大量的诗作,许多流传至今的名作都是那时留下的,所以为官场的低谷也成了其创作的颠峰。难怪余秋雨说黄州成全了苏轼,苏轼也成就了黄州。人生最为失意之处却也成就了这位天才,可谓塞翁失马,焉之非福。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全。

六、板书设计 游沙湖 苏轼

6

记人 庞安常:聋 颖悟绝人————以眼为耳

↓异人

自己: 被贬官 ————以手为口

课外延伸:

鉴赏《定风波》,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句子。

定 风 波

苏 东 坡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七、作业 课下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八、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比较简单,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解决文言知识点,疏通文意。上课时把重点放在了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上,用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导入课文。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基本到位。并且突出了这堂课的重难点。不足之处是学生诵读和互动讨论较少,迁移训练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做引导者和启发者。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