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幸福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探析

幸福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探析

来源:九壹网


经济社会比较(双月刊)

183

幸福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探析

张映芹 魏 鹏

内容提要:幸福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学与幸福关系的学科。学界对幸福思想的研究依次经历

了古典哲学和经济学研究阶段、近现代新旧福利经济学研究阶段、当代幸福经济学研究阶段。文章回顾和分析了幸福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并指出幸福经济学创立的理论价值在于它对经济学研究的伦理复归,该学科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它有助于优化公共及制度设计。

关键词:幸福思想 幸福经济学 思想轨迹

幸福经济学研究源于古典经济学,形成于旧福利经济学,成熟于新福利经济学。考察幸福思想的多学科研究轨迹,可帮助我们梳理幸福思想的研究脉络。我们可以把幸福思想的研究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幸福思想的理论渊源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古典道德哲学研究阶段,主张幸福就是/至善0;中世纪欧洲宗教哲学研究阶段,主张/上帝主宰幸福0;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阶段,主张能带来社会进步的富裕才会使人民更加幸福和快乐;近代功利主义哲学研究阶段,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0原理。第二阶段为近现代新旧福利经济学研究阶段,主张以/效用0或/经济福利0替代幸福。第三阶段为当代幸福经济学研究阶段,主张将幸福与伦理道德回归经济学。近几年,当代经济学研究突出体现了经济学的/人文情怀0,渐渐凸显经济学研究的/增进人类最大幸福0的最终目的。

一、幸福思想的理论渊源

幸福思想的研究最早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就是幸福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1957),赫

拉克利特所表现出来的幸福是一种悲观幸福论。苏格拉底认为幸福就是/至善0,强调所谓/至善0并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驱除心灵中的忧虑和致力于知识的获得。苏格拉底对人类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的/道德即知识0、/知识即美德0的思想。德谟克利特的幸福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之上,他认为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也不是财富,而是正直和谨慎(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1957)。亚里士多德认为钱财是工具,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最好的东西(转引自苗力田,1996)。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财富不是幸福与快乐的惟一源泉,它只不过是人们幸福的工具,最终的幸福应该归结为/善0。伊壁鸠鲁(2004)是第

作者简介:张映芹,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魏鹏,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研究生。

本研究受到教育部2008年人文社科项目/民生本位时代财政公共性与福利的价值目标0(项目编号:08JA840019)与陕西师范大学211第三期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0的资助。

184

2010年第3期总第149期

一位比较系统阐述幸福思想的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快乐增长的上限是所有痛苦的除去,快乐的生活离不开理智、美好和正义的生活。在伊壁鸠鲁看来,受德性的指导、符合德性要求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生活,这种幸福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幸福。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共同关注的是精神幸福而非物质幸福和身体幸福,他们强调的是幸福的精神内核。

继古希腊哲学之后,幸福与快乐的研究随着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的发展被披上了神的外衣。在宗教哲学看来,上帝就是幸福的归宿。至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之后,幸福与快乐的研究终于摆脱了神学的束缚。法国著名哲学家、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洛克认为快乐和痛苦、愉快和不安,并不是指身体的苦乐而言,乃是指我们所感到的任何愉快或不安而言。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并不是爱荣誉、财富和爵位,而是爱这些荣誉、这些财富、这些爵位所代表的快乐(王宏,1986)。爱尔维修言指的对财富、荣誉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只不过是为了获得快乐,获得它们给予身体的那种感应和刺激。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幸福思想有儒、佛、道三种,主要以儒家为代表。儒家强调伦理道德在人类幸福中的重要作用,主张用/仁、义、礼、智、信0等伦理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从而获得幸福和极乐。道家认为只要顺其本性就能得到幸福,不必再强求外在的其他事物。佛家认为人们要摆脱痛苦实现幸福只有灭贪念、惟修行才能走向极乐世界。中国的传统幸福思想虽在表现形式上相异,但它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摆脱人间苦恼,把幸福当成是人生的最高奋斗目标和完美的境界,普遍认为/知足者常乐0。

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经济学思想的框架里,幸福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在5道德情操论6中,他认为财富和地位仅仅是毫无效用的小器物,他们同玩物爱好者的百宝箱一样,无法给我们带来肉体的舒心和心灵的平静(亚当#斯密,2008)。在这里,斯密已暗含财富并不是人们最想要的,它只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工具或者途径,个人的幸福才是有意义的美好生活。在5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6里,斯密论述了财富与幸福快乐的辨证关系,他认为建立在大多数人民快乐基础上的财富最大化才是最有意义的财富占有。/经济人0与/道德人0二者本身是合二为一的,不是在社会达到绝顶富裕的时候,而是在社会处于进步状态并日益富裕的时候,大多数人民似乎最幸福、最安乐,在社会退步状态下是困苦的(亚当#斯密,2008)。的确,绝顶富裕不能带来幸福,对幸福的追求要求我们把握住对财富追求的适度或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的财富追求带来的就不是快乐。和斯密同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的幸福思想就是功利主义哲学的幸福思想,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对幸福思想研究有两大贡献:一是他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0这一功利主义原则,这一思想也一直为主流经济学所运用;二是他对幸福量化研究的开创,他强调依据强度、持久性、确定性或不确定性、迫近性或遥远性、丰度、纯度、广度来对人们的苦乐进行计量(边沁,2000)。边沁的幸福研究虽然推动了幸福的数量研究与指数构建,但同时也存在着对苦乐的具体数字无法测算的局限。边沁之后,约翰#穆勒对边沁的理论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快乐和免除痛苦是惟一值得追求的事情,人不仅有物质快乐还要有精神快乐,两者只是质和量的区别。约翰#穆勒也回应了思想界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他指出构成功利主义的行为对错标准的幸福,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关人员的幸福,而这一点是攻击功利主义的人很少公平地予以承认的(约翰#穆勒,2008)。在此,约翰#穆勒特别强调功利主义研究的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大多数人的即社会公众的幸福。约翰#穆勒的幸福观含有公众幸福的思想,这在今天看来可谓难能可贵。

经济社会比较(双月刊)

185

二、经济学对幸福的替代研究)))/效用0和/福利0的替代

1870年代,边际效用论的建立使得经济学家更加关注/效用0和/效率0。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杰文斯运用边沁的幸福理论,建立了/边际效用理论0。在边沁关于苦乐的数量意义的思

想基础上,杰文斯提出了包含数量概念的快乐、痛苦以及劳动等,他认为劳动时间越长人们越痛苦。杰文斯对幸福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将经济学的量化方法引入心理学的苦乐研究之中。在杰文斯看来,经济学对幸福的量化研究是其它任何学科所不能妣美的。杰文斯倾向于将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推向数理化,从而使幸福经济学研究失去了对现实人文情怀的关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5经济学原理6中用/满足0、/损害0替代了/效用0、/痛苦0。马歇尔的替代,使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停滞不前,因为这一替代使得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偏离人类幸福这一终极目标的发展之道。继马歇尔之后,幸福与快乐观念逐渐淡出经济学家的学术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数量经济学家对于财富至上论的执着和痴迷,此后,鲜有经济学家关注幸福与快乐的研究。

自1920年代起的福利主义时代,经济学家对幸福的研究主要是用/福利0、/满足0来替代/幸福0或/快乐0。福利经济学鼻祖、英国经济学家A1C1庇古认为福利就是人们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庇古对福利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细致论述了经济福利与货币的关系,他认为经济福利是能与货币尺度建立联系的满足与不满足,经济福利主要体现在商品对消费者的效用上,因此可以用效用的大小和变动来表示个人福利,个人幸福则体现在个人的经济福利之上(庇古,2006)。庇古的福利思想既包含/国民财富最大化0目标,也含有/公平分配0原则。但在很多国家的发展理念和目标选择中,往往忘掉了分配的/公平0,只是盲目地追求/财富0的最大化。1930年代以后,旧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逐步受到了以罗宾斯、帕累托、希克斯、萨缪尔森等新福利经济学家的批判。他们认为效用无法用具体数值来衡量,当然更不能进行人际比较,任何这样的比较都只能是留给哲学家、伦理学家或政治学家去做的事情而非经济学家之为,福利经济学应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研究。新福利主义代表人物格拉夫认为经济学对人类福利所能做的最大贡献,是通过实证研究帮助人们认识经济制度在实践中是如何运行并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规范的福利经济理论本身来实现的(格拉夫,1980)。然而正是福利的实证研究使经济学家的幸福研究缺少了伦理色彩。在新福利经济学中最著名的就是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0:幸福=效用/欲望。萨缪尔森认为可以通过/幸福方程式0计算出人们的幸福度。效用是人们消费所得到的满足,而欲望是一种求得满足的愿望。效用与幸福成正相关关系,欲望与幸福成负相关关系。新旧福利经济学都没有尝试对幸福进行直接的经济学研究,而是用/效用0或/福利0作为福利经济学中快乐与幸福的主要指标,使幸福研究趋向货币化方向发展。从此,以收入和财富为研究对象的福利效用理论支撑着经济学大厦,并引导着民众对幸福和快乐的理解,这种现象一直持续至凯恩斯主义时期。

三、经济学对幸福的回归)))幸福经济理论的创立及发展

幸福经济学形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人

们的经济收入和财富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然而财富的增长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增长,/幸福悖论0也由此而生。首次提出/幸福悖论0命题的是美国经济学家Easterlin,他认为在一186

2010年第3期总第149期

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与富国几乎一样高,财富的多少与幸福程度没有直接的关联性(Easterlin,1974)。Easterlin开创了幸福经济学研究的先河,为幸福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美国另一位将经济研究聚焦于幸福问题的经济学家是提勃尔#西托夫斯基,他指出收入与快乐没有密切联系,其一,快乐与所处阶层密切相关,与个人绝对收入关系无关;其二,收入常常是做不愉快事情的报酬,收入高意味着做不愉快的事情多(西托夫斯基,2008)。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幸福研究的炽热时期。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福利视角,他把人类幸福更多地归结为人类实质自由的扩展以及人类能力的提升,认为人类幸福的实现就是自由、平等、尊严的拥有。阿玛蒂亚#森关注的主要是人类的普遍福利和幸福,而不仅仅是关注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从方看,阿玛蒂亚#森在原有的旧福利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和公平主义的分析基础上加入了伦理思想、道德成分和哲学思考,他将伦理道德分析重新注入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领域。阿玛蒂亚#森认为,进一步加强伦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无论对于经济学还是伦理学都是非常有益的(阿玛蒂亚#森,2006)。新福利经济学的福利是关乎人类幸福和利益的根本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对于福利的设计和安排都是事关人类幸福最大化、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伦理的规范认识。

1990年代以后,学界对幸福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研究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幸福研究者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英国经济学家理查#莱亚德、美国经济学家HeinzWelsch等,他们分别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环境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了幸福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丹尼尔#卡尼曼,他认为享乐心理可以定义为对快乐与痛苦、幸福与悲惨的研究,他把快乐等同于幸福,并把经济因素融入幸福与快乐的研究之中。莱亚德认为无论在哪个社会,富人的幸福指数远高于穷人,当人变得比其他人相对富裕时,他们会变得更幸福;但是当整个社会都变富裕了,人们没有变得更加幸福(理查#莱亚德,2009)。最近几年,对幸福的研究渐渐趋向环境对幸福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HeinzWelsch认为,环境对幸福具有很大的影响,环境的数据分析可用于幸福评价(HeinzWelsch,2009)。

在华人经济学圈里,芝加哥大学教授奚恺元致力于研究如何使人们的幸福最大化,他在5从经济学到幸福学6一文中试图论证/财富X幸福0,他认为幸福的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奚恺元、张国华、张岩,2003)。/快乐经济学之父0、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黄有光对幸福经济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可以说是无人能比的。他对幸福的研究不仅局限于经济学研究,而且扩展到了生物学、数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他认为发达国家的人民比其他国家较为快乐,但是人均收入更高的自由国家并不会更快乐;人均收入很高的其他国家也不比人均收入很低的其他国家快乐(黄有光,2000)。他指出影响快乐的因素包括婚姻、失业、宗教、性别、收入以及社会环境等。他把幸福和快乐看作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主张扩大公共开支、改善宏观制度安排,从而增进公平与人们的幸福感。国内学者陈惠雄教授认为,快乐是人类生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陈惠雄,2008),陈惠雄于2008)2009年在国内积极开展了全国大城市幸福指数的调研活动,这一活动直接推动了中国幸福经济学研究的实践进程,为幸福经济学理论的创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国内的傅红春、左学金、田国强、杨立岩等也十分关注幸福经济学的研究。田国强与杨立岩基于相对收入理论,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视角出发,运用规范的经

经济社会比较(双月刊)

187

济学分析工具对收入与幸福关系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的学科探讨,他们的研究表明,存在一个与非物质初始禀赋正相关的临界收入水平,当收入尚未达到这个临界水平之前,增加收入能够提高社会的幸福度;一旦达到或超过这个临界收入水平,增加收入反而会降低总体幸福水平,导致帕累托无效的配置结果(田国强、杨立岩,2006)。

四、幸福经济学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把握幸福思想的多学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认识幸福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从理论价值看,幸福经济学关注的是人的幸福和快乐,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幸福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价值具体表现为:第一,加快了经济学研究的伦理复归。一个幸福的、有良好秩序的社会应建立在/公平原则0和/善治原则0之上。幸福社会的实现离不开蕴涵伦理道德和公正理念的经济学的平稳增长,经济学的发展必须平衡/效率0和/公平0目标。忽视公平目标、忽视人类发展指数提高的经济发展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目标。第二,丰富了经济与社会发展观的内涵。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是强调用幸福指标作为诠释和衡量经济发展的意义,同时它也强调幸福指标、人类发展指标对社会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第三,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帮助学界和重新审视社会发展理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人类发展指数相对GDP增长较缓慢。我国存在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不同步增长的发展局限性,而幸福经济学的创建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理念问题。我们应倡导的是/幸福、平等、正义、自由、民主、民生本位0的发展新理念,以新理念设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经济与社会制度、法律与文化制度等,以促使社会不断和谐、进步、文明和稳定发展。第四,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也丰富了幸福的变量研究,扩展了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最早的幸福经济学研究的是收入、友谊、健康与幸福的关系,现在的幸福经济学研究的是婚姻、失业、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通货膨胀等对幸福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关注社会指标和人类发展指标对国民幸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认为,自然科学应更加关注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指标,而社会科学如幸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应更加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指标。

(二)从意义看,幸福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使经济学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幸福。幸福经济学关注的国民幸福总值、社会福利、公平、就业、人类发展指数等社会进步指标都是通过的公共设计来实现的。因此,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对于帮助指导的公共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认为,幸福经济学可以在6个方面为提供建议:一是公共目标从以往的追求GDP增长向追求国民幸福总值最大化转变,将公共改革与完善目标定位到增进国民幸福上来;二是应该着眼于长远利益,对消费理念的选择应建立在保障国民幸福感和安全感之上,提倡/适度消费0,不要鼓励/超前消费0,以避免超前消费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不稳定、不幸福和不安全;三是加强对人们幸福观的教育,发展文化艺术产业,让人们增加享受文化艺术的繁荣所带来的愉悦和快乐;四是公共应当更加关注公平,特别是关注和幸福密切相关的民生福祉的公平;五是公共应该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制定出符合民情的环保和环保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国民的生态福利权;六是提供更好的财政保障性福祉,比如降低通货膨胀率,减少社会失业,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改善教育条件,提188

2010年第3期总第149期

供更多的健康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总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整和完善要遵循帕累托的制度改进规律,要让/多数人幸福0和/多数人快乐0这一优良社会制度的价值理念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立法与道德的基础,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人民生活在舒适、美好、幸福的环境之中。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1957:5古希腊罗马哲学6,上海:上海三联书店。陈惠雄,2008:5陈惠雄解读快乐学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苗力田,1996:5亚里士多德全集6,第8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田国强、杨立岩,2006:/对-幸福)收入之谜.的一个解答:理论与实证0,5经济研究6,2006,11:4)15。王宏,1986:5西方著名哲学家介绍6,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奚凯元、张国华、张岩,2003:/从经济学到幸福学0,5上海管理科学6,2003,3:4)5。[英]A.C.庇古,2006:5福利经济学6(上),朱泱、张胜纪、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印度]阿马蒂亚#森,2003:5伦理学与经济学6,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英]边沁,2000:5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6,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英]格拉夫,1980:5理论福利经济学6,夏炎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澳]黄有光,2000:5经济与快乐6,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英]理查#莱亚德,2009:5不幸福的经济学6,陈佳伶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法]洛克,1981:5人类理解论6(上),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英]亚当#斯密,2008:5道德情操论6,王秀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英]亚当#斯密,2008:5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6,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希腊]伊壁鸠鲁,2004:5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6,包利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英]约翰#穆勒,2008:5功利主义6,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美]西托夫斯基,2008:5无快乐的经济学6,高永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Easterlin,R.,1974./DoesRapidEconomicGrowthImprovetheHumanLot?SomeEmpiricalEvidence.0InP.DavidandM.Redereds.NationsandHouseholdsinEconomicGrowth.NewYork:AcademicPress.

Welsch,Heinz,2009./ImplicationsofHappinessResearchforEnvironmentalEconomics.0EcologicalEconom-ics.68:2735)42.

(责任编辑:王燕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