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共有学生人数某某人,其中男生某某人,女生某某人,绝大多数上进心强,有极强的求知欲。上学期成绩有所以高。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古诗,能主动借助字典识字;同时,孩子们在阅读、书写、表达等方面已具有了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多数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和大阅读活,,但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但学生书写习惯不够正确,有待改进。也有极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不能及惯时完成,掌握知识不扎实,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语文能力有待提高。
二、教材简析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22年秋季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
2.识字、写字教学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8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表”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作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继续凭借字、词、句、段、篇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措施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4.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6.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7.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8.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写摘录笔记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策略、方法并形成习惯。加强朗读的指导与检查,加大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指导。培养目标对待特殊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并与之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他们,给他们学习的勇气,使其能快快的进步,早日品尝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课时安排部编版1-6年级上册必背必默名言警句一年级上册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4.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年级上册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3.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6.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孟子》7.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8.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9.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
10.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11.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12.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13.志当存高远。——诸葛亮1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王勃15.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16.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7.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18.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19.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20.轻诺必寡信。——《老子》21.失信不立。
——《左传》22.小信成则大信立。——《韩非子》23.弟子规(节选)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年级上册1.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2.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3.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4.人心齐,泰山移。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8.不迁怒,不贰过。——《论语》9.爱人若爱起身。——《墨子》10.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11.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12.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法国]罗丹四年级上册1.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札记》3.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韩愈5.立了秋,把扇丢。
6.二月八,乱穿衣。
7.下雨少,秋霜早。
8.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9.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10.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1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2.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3.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5.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16.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8.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19.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20.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游2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2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23.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
五年级上册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孟子2.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葛洪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5.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7.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9.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1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13.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14.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15.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1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17.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18.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六年级上册1.蒙汉
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2.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3.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4.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5.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8.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李纲9.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10.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示孟郊》11.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12.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1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14.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梁)萧统15.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杨绛1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17.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18.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的三魂》19.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0.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谷:稻、麦、黍、菽、稷五音:宫、商、角、徵、羽五彩:黄、青、赤、白、黑21.不热不长,不热不大。——谚语六月六,看谷秀。
——谚语处暑不出头,割草喂老牛。——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