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典诗词教学刍议

古典诗词教学刍议

来源:九壹网


古典诗词教学刍议

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以考试为目的的陈旧的教学模式,难以引领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能力。只有改变这一现状,才能让学生爱上古典诗词,让她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应有的体现。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浅见

古诗词对于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与教师想象的相去甚远。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一、找准症因 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形主要的原因:

1、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和千百年前相比,我们用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进行交流、阅读等,语言环境发生了的变化。所以学生对高雅的古诗词就无兴趣去读。

2、诗词本身的晦涩。中国大多数文论家都认为:以“会意”的方式来感受和传释历代诗词作品,我们才有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在言外”、“言不尽意”的说法。

3、教学模式陈旧

现在的教学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加之教师无心钻研。在这样索然无味的课堂上,难怪学生不喜欢古诗词。

二、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古诗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和哲理的境界中细细品味。好之”、“乐之”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强烈的求知热情。

1、品:古人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因此,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我们在诗词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形成意象,体会诗境

2、绘:在诗词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强化对诗的理解,感受诗中的神韵,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诗词中用字的传神和内在的精髓。

古人喜欢的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别是王维诗、辛弃疾的词。给诗词配上画,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悟,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培养。

3、唱 :欣赏诗词,最重要的是能够感受作者的感情。感情的表达,主要靠声音,借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感情。事实上,诗与乐在艺术起源上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诗经》就是当时社会上广为传唱的民歌。宋词元曲,更是“依声填词”,都是可以唱的。

三、尊重学生学会欣赏

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1)学会读背。教古典诗词应回到读读、背背、想想的传统上来。古先贤已指明了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2)学会品。鉴赏古诗词,重要的是解意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反复揣摩,体味意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

(3)学会阅读。对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4)学会捕捉意象

在古诗教学中,正确掌握并灵活捕捉意象,对于恢复诗词教学的应有地位,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得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画面的生成

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进组成的一幅幅画。在古诗词教学时,老师首先要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路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犹如身临其镜。

(二)、有利于形象的塑造

诗歌具有形象性,一首好的诗歌离不开形象的塑造,优秀古诗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应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在我们头脑中再现作者诗中所要表达出来的形象。那么,如何再塑诗歌的形象呢?

1.比兴法的运用。这种写法一般是先扬后抑,先极言其美,再笔锋一转言其不幸之遭遇,形成一个鲜明对照,使读者在这种不平衡的场景和情感转换中产生一种特有的审美心理和感受,激越一种感情的震荡,使人久久难以忘怀,沉浸在与艺术回味之中,达到抒发愤懑、陶冶性情的目的。最易见的,是比拟性语言的运用。“樱桃小嘴糯米牙”(李季)"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只是取其鲜明的色彩进行比较。比拟当然要求贴切,贴切才能容易为人领会;比拟要求新奇,新奇才能产生突发意外的刺激力。

2.语法的变格。变格是对常格而言。人们在诗歌的创作与欣赏中会时时发现,诗歌中的语法是很难用常格来苛求的。变格中有省略、倒装、脱节等等,究极变幻。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褴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三首》其一

诗人用无可挑剔的自然美的属性意象:飘渺的云、国色天香的花去比那具有人间难以企及杨贵妃,为了给人留以想象的余地,于是才用倒装法。倒装句简单说来是如何安排字句问题,贺拉斯说过:“在安排字句的时候,要考究,要小心,如果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就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为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应提高对诗词教学价值的认识,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诗词,还要潜心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 。

参考文献:

[1]《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宗绪连等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 钟振振编江苏古籍出版社

[3]《意象派诗选》 [英] 彼德.琼斯编裘小龙译 漓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