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一生影响很大。要求大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识,掌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大学生要承继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1、道德、道德的功能及其作用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
那么什么是道德,它对个体的人的幸福、对社会的和谐有什么作用?道德是怎么产生的?讲道德有什么好处?不讲道德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善恶为什么人们众说纷纭?有些时候为什么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章将解决这些问题。
从字面意义看来:
“道”即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
“德”即“得”,是指人们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
道德即从物之道引出人之得。最早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道德的科学概念是: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一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 神启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天”的旨意或“上帝”的启示。如汉朝的董仲舒就把“三纲五常”称为上天的意志,认为违背纲常就是触犯天意。教中的摩西十诫,被说成是上帝对摩西的启示,通过摩西传达给教民。
2. 天赋论:认为美德是人类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如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之心”,只要适当引导就能发挥出来。康德认为道德源于人类固有的纯粹“理性”,理性发端于人的善良意志,道德就是善良意志发出的一种“绝对命令”。
3. 感觉欲望论:这种观点从人的心理过程和生理需要分析道德的起源。如洛克认为,事物之所以有善、恶之分,只是就其与苦、乐的关系而言。所谓善,就是能增加我们快乐或者减少我们痛苦的东西,所谓恶,就是能增加我们痛苦或减少我们快乐的东西。
4. 生物进化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或动物的合群性。 5.马克思主关于道德起源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它是历史的产物,其根源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在最初的人类社会中,由于环境的恶劣和个体能力的,决定了他们不得不结成群体,与大自然抗争。群体的劳动生活必然彼此交往,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这就是道德的萌芽。
(2)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由于还没有产生个人与整体的分化,因此,这个时期所发生的对社会关系的意识和行为只是处于道德的萌芽状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直到人类自我意识形成以后,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3)前提:劳动。社会关系和自我意识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因此,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也是人类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人们总是从一定的利益出发去选择自己的行为,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作出善恶的价值判断。因此,物质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各种道德体系带有阶级属性。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
济利益不同,各个阶级总是要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因此,阶级社会中的道德体系有着不同的阶级属性,他们各自的地位不同。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 道德的主要功能。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在社会主义社会,有一部分先进分子,还身体力行主义的道德。
第一节 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第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第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第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1.“公私之辩”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一条主线。在公私之辩中,把“公义胜私欲”作为根本要求,主张克己奉公。
2.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古代思想家确立了明确的“义利观”。 第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非常推崇“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 第三,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第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第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 第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1.孔子说,人们应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吾日三省吾身”
3. 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一句话,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那么按照什么标准来进行取舍呢?主要是以下四条: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
第二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上的价值导向。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以往的道德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只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多数人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1. 为什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呢?
首先,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其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2. 为人民服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要求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对于不同层次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 2.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三)宣传和弘扬主义道德
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主义道德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主义道德的内容表现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转变和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总是由先进分子倡导,影响到一般民众,因此,提倡主义道德就给我们提
出了一个更高的道德目标,而许多具有主义道德的先进人物在这方面,也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第三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对道德建设规律的自觉反映和深刻
把握。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
拓展。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虽然《纲要》把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表述为五句话,但实际上概括的是十个道德规范,即每一句话由两个规范组成,分解开来看,就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公民道德的建设过程中,要使这些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皆行,就要对这些规范作出恰当的解说。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正确反映。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
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 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 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为什么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
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对同学们本人来说,诚信也是不可缺少的。
诚信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牺牲。
诚信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每个人诚实守信、遵守契约。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一)道德修养贵在自觉
(二)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