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
二零一七年五月
目 录
1 前言 ....................................................................................................................................... 6 1.1 总体思路和目标 ........................................................................................................... 6 1。1.1 总体推进思路 ..................................................................................................... 6 1。1.2 总体目标 ............................................................................................................. 6 2 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技术方案 ........................................................................................... 7 2.1 一二次成套总体要求 ................................................................................................... 7 2。2 一二次成套功能要求 ................................................................................................. 8 2。2。1 分段/联络断路器成套功能要求 ..................................................................... 8 2.2。2 分段/联络负荷开关成套功能要求 ................................................................... 9 2。2.3 分界断路器成套功能要求 ............................................................................... 11 2.2.4 分界负荷开关成套功能要求 ............................................................................. 11 2.3 一二次成套技术要求 ................................................................................................. 12 2。3。1 总体结构要求 ................................................................................................. 12 2.3.2 分段/联络断路器成套技术要求 ....................................................................... 13 2。3.3 分段/联络负荷开关成套技术要求 ................................................................. 13 2.3。4 分界断路器成套技术要求 ............................................................................... 14 2.3.5 分界负荷开关成套技术要求 ............................................................................. 14 2。3.6 自动化部件技术要求 ....................................................................................... 15
2.3.6。2 电压/电流互感器(传感器)技术要求 ............................................... 15 2。3。6。3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 18
2.3.7 通信及接口要求 ................................................................................................. 19 2。4 抗凝露方案 ............................................................................................................... 20 2.4。1 凝露问题分析 ................................................................................................... 20 2。4.2 柱上开关抗凝露方案 ....................................................................................... 21 2。4.3 环网柜抗凝露方案 ........................................................................................... 21 2.3。4 控制电缆及插头抗凝露方案 ........................................................................... 21 2.3.5 控制单元抗凝露方案 ......................................................................................... 22 2.5 行程开关改进方案 ..................................................................................................... 22
2.5.1 产生遥信抖动的原因分析 ................................................................................. 22 2.5。2 解决方案 ........................................................................................................... 23 3 环网柜一二次成套技术方案 ............................................................................................. 23 3。1 一二次成套化方案 ................................................................................................... 23 3。2 一二次成套技术要求 ............................................................................................... 24 3.2。1 开关柜典型分类和组成 ................................................................................... 24 3.2。2 成套设备应用技术要求 ................................................................................... 25
3.2.2.1 成套设备整体要求 ................................................................................. 25 3.2。2.2 抗凝露要求 ........................................................................................... 26
3。2.3 开关柜技术要求 ............................................................................................... 26 3。2.4 互感器及DTU技术要求 ................................................................................... 28
3.2.4。1 互感器技术要求 ................................................................................... 28 3.2。4.2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 29
3。2。5 接口要求 ......................................................................................................... 31
3.2。5.1 操作电源的配置 ................................................................................... 31 3.2.5。2 电缆及接线端子 ................................................................................... 31
3.2。6 通信 ................................................................................................................... 32 4 环网柜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 ............................................................................................. 32 4。1 一二次融合方案 ....................................................................................................... 32 4。2 一二次融合技术要求 ............................................................................................... 33 4.2.1 开关柜典型分类和组成 ..................................................................................... 33 4。2.2 一二次融合设备应用技术要求 ....................................................................... 34
4。2。2。1 一二次融合设备整体要求 ............................................................... 34 4。2。2。2 抗凝露要求 ....................................................................................... 36
4。2。3 开关柜技术要求 ............................................................................................. 37 4。2.4 互感器(传感器)及DTU技术要求 ............................................................... 39
4.2.4。1 互感器(传感器)技术要求 ................................................................... 39 4.2。4.3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 40
4.2。5 接口要求 ........................................................................................................... 41
4.2.5。1 操作电源的配置 ................................................................................... 41 4。2.5。2 电缆及接线端子 ................................................................................. 41
4。2。6 通信 ................................................................................................................. 42 4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技术要求 ............................................................................................. 42
4。1 总体要求 ................................................................................................................... 42 4。1.1 用于箱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 42 4.1。2 用于罩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 43 4.1。3 用于一二次成套化方案D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 43 4.1。4 用于一二次融合方案D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 43 4。2 规格要求 ................................................................................................................... 43 4.2。1 准确度等级 ....................................................................................................... 43 4.2。2 参比电压 ........................................................................................................... 43 4.2.3 参比电流 ............................................................................................................. 44 4。2。4 标准的参比频率 ............................................................................................. 44 4。2.5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常数 ................................................................................... 44 4.3 接口及结构要求 ......................................................................................................... 44 4。3。1 脉冲输出 ......................................................................................................... 44 4.3。2 RS232/RS485通信接口 .................................................................................... 45 4.3.3 电源及功耗要求 ................................................................................................. 45 4.3。4 结构及接口定义 ............................................................................................... 46 5 投标及检测要求 ................................................................................................................. 49 5。1 投标检测资质要求 ................................................................................................... 49 5。2 供应商投标资格要求 ............................................................................................... 50 5。3 供货设备与入网专业检测样机元器件一致性要求 ............................................... 50 附录A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设备) ............................................ 50 附表A。1 柱上开关26芯航空插件管脚电气定义 ........................................................ 50 附表A。2 FTU电源/电压航空插头引脚定义 ................................................................. 52 附表A.3 FTU电流输入接口引脚定义 ............................................................................. 52 附表A.4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弹簧机构开关) ................................... 53 附表A.5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永磁开关) ......................................... 53 附表A.6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电磁机构开关VSP5) ........................ 53 附表A。7 适用于箱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接口定义 .......................................... 54 附录B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环网柜一二次成套设备) ................................................ 55
附表B.1 DTU工作电源航空插头引脚定义 ..................................................................... 55 附表B。2 DTU电压输入端子定义 ................................................................................... 55 附表B.3 DTU电流输入与控制信号端子定义 ................................................................. 56 附表B。4 DTU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接口定义 ................................................................... 57 附录C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环网柜一二次融合设备) .............................................. 59 附表C。1 间隔单元33芯矩形连接器端子和对应引线信号定义 .............................. 59 附表C.2 间隔单元脉冲输出端子定义 ........................................................................... 62 附表C。3 间隔单元通讯输出端口定义 ........................................................................ 62 附表C。4 间隔单元维护端口定义 ................................................................................ 62 附表C。5 公共单元电源端口定义 ................................................................................ 63 附表C.6 公共单元RS485接口定义 ............................................................................... 63 附表C。7 公共单元遥信接口定义 ................................................................................ 63 附表C.8 电源电压总线PT控制柜二次室端子定义 ..................................................... 附表C。9 电源电压总线间隔柜二次室侧端子定义 .................................................... 附表C。10 电流传感器航插接口定义 .......................................................................... 附表C.11 公共单元柜端子定义 ..................................................................................... 65 附表C.12 以太网通讯线定义 ......................................................................................... 66
1 前言
1.1 总体思路和目标 1。1.1 总体推进思路
通过提高配电一、二次设备的标准化、集成化水平,提升配电设备运行水平、运维质量与效率,满足线损管理的技术要求,服务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
为了稳妥推进一、二次融合技术,协调传统成熟技术的可靠性与新技术不确定性之间矛盾,本技术方案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为配电设备的一二次成套阶段,主要工作为将常规电磁式互感器(零序电压除外)与一次本体设备组合,并采用标准化航空插接头与终端设备进行测量、计量、控制信息交互,实现一二次成套设备招标采购与检测。第二阶段为配电设备的一二次融合阶段,结合一次设备标准化设计工作同步开展,主要工作为将一次本体设备、高精度传感器与二次终端设备融合,实现“可靠性、小型化、平台化、通用性、经济性”目标。
1.1.2 总体目标
(1)一二次成套阶段方案(第一阶段)
该阶段目标为实现一二次设备接口标准化和成套化招标采购与检测,满足线损采集、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单相接
地故障检测的要求。
(2)一二次融合阶段方案(第二阶段)
该阶段与一次设备标准化工作同步推进,目标为实现一二次设备高度融合,满足分段线损管理、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单相接地故障检测、装置级互换、工厂化维修、即插即用及自动化检测的要求,解决成套设备绝缘配合、电磁兼容、寿命匹配等问题。
根据第一阶段的应用情况,配电一二次设备采用一体化设计理念,终端产品设计遵循小型化、标准化、即插即用的原则,满足不同厂家装置互换的要求. 2 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技术方案 2.1 一二次成套总体要求
a) 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设备按应用功能可分为分段负荷开关成套、分段断路器成套、分界负荷开关成套及分界断路器成套四种。
b) 分段负荷开关成套主要用于主干线分段/联络位置,实现主干线故障就地自动隔离功能,支持电压时间型逻辑.
c) 分段断路器成套主要用于满足级差要求,可直接切除故障的主干线、大分支环节,具备重合闸功能. d) 分界负荷开关及分界断路器主要实现用户末端支线故
障就地隔离或切除功能。
e) 柱上开关成套设备具备自适应综合型就地馈线自动化功能,不依赖主站和通信,通过短路/接地故障检测技术、无压分闸、故障路径自适应延时来电合闸等控制逻辑,自适应多分支多联络配电网架,实现单相接地故障的就地选线、区段定位与隔离;配合变电站出线开关一次合闸,实现永久性短路故障的区段定位和瞬时性故障供电恢复;配合变电站出线开关二次合闸,实现永久性故障的就地自动隔离和故障上游区域供电恢复。
f) 开关本体、控制单元、电压互感器之间采用军品级航空接插件通过户外型全绝缘电缆连接,接口定义见附录.
g) 开关本体应满足国家电网公司相关标准要求,控制单元应满足Q/GDW-514《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及《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规范》相关要求,成套设备满足国家电网公司《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实施应用技术方案》相关要求. 2.2 一二次成套功能要求
2。2。1 分段/联络断路器成套功能要求
a) 一二次成套装置由开关本体、控制单元、电源PT、连
接电缆等构成.
b) 开关本体应内置高精度、宽范围的电流互感器和零序电压传感器,应提供Ia、Ib、Ic、I0(保护及测量合一)电流信号和零序电压U0信号,满足故障检测、测量、线损采集等功能要求.
c) 开关外置2台电磁式PT安装在开关两侧;电磁式PT应采用双绕组,为成套设备提供工作电源和线路电压信号。
d) 具备采集三相电流、零序电流、2个线电压、零序电压的能力,满足计算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和线损采集的功能。
e) 具备相间故障处理和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处理功能,可直接跳闸切除故障,具备自动重合闸功能,重合次数及时间可调.
2.2.2 分段/联络负荷开关成套功能要求
a) 一二次成套装置由开关本体、控制单元、电源PT、连接电缆等构成。
b) 开关本体应内置高精度、宽范围的电流互感器和零序电压传感器,应提供Ia、Ib、Ic、I0(保护及测量合一)电流信号和零序电压U0信号,满足故障检测、测量、线损采集等功能要求。
c) 开关外置2台电磁式PT安装在开关两侧;电磁式PT应采用双绕组,为成套设备提供工作电源和线路电压信号。
d) 成套设备具备“来电合闸、失压分闸”功能,满足与变电站出线断路器配合完成主干线路故障就地隔离的就地馈线自动化功能,具备非遮断保护功能确保负荷开关不分断大电流.
e) 具备采集三相电流、零序电流、2个线电压、零序电压的能力,满足计算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和线损采集的功能。
f) 具备正向闭锁合闸功能,若开关合闸之后在设定时间内失压,则自动分闸并闭锁合闸,正向送电开关不关合.
g) 具备反向闭锁合闸功能,若开关合闸之前在设定时间内掉电或出现瞬时残压,则反向闭锁合闸,反向送电开关不关合。
h) 具备接地故障隔离功能,若首端开关合闸之后在设定时间内出现零序电压从无到有的突变,则自动分闸并闭锁合闸,正向送电开关不关合。
i) 具备接地故障就地切除选线功能,若开关负荷侧存在接地故障,延时跳闸,直接选出接地故障线路。
j) 具备分段/联络模式就地可选拨码,在联络模式下具备自动转供电功能。
k) 具备集中控制模式和就地重合模式(自适应综合型、电压时间型、电压电流时间型)选择开关,选择开关遥信状态可主动上报主站。 2。2。3 分界断路器成套功能要求
a) 分界断路器由开关本体、控制单元、电源PT、连接电缆几部分组成。
b) 开关本体应内置高精度、宽范围的电流互感器和零序电压传感器,应提供Ia、Ib、Ic、I0(保护及测量合一)电流信号和零序电压U0信号。配置1台电磁式PT安装在电源侧;为成套设备提供工作电源和线路电压信号.
c) 具备相间故障处理和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处理功能,可直接跳闸切除用户侧相间短路故障和接地故障,具备3次重合闸功能。 2。2。4 分界负荷开关成套功能要求
a) 分界负荷开关由开关本体、控制单元、电源PT、连接电缆等组成。
b) 开关本体应内置高精度、宽范围的电流互感器和零序电压传感器,应提供Ia、Ib、Ic、I0(保护及测量合
一)电流信号和零序电压U0信号。配置1台电磁式PT安装在电源侧;为成套设备提供工作电源和线路电压信号。
c) 具备自动隔离用户侧相间短路故障、自动切除用户侧接地故障,满足非遮断电流闭锁应用要求。 2.3 一二次成套技术要求 2.3。1 总体结构要求
a) 开关本体应采用防凝露免维护设计,开关本体和操作机构都应采用全绝缘、全密封的结构。共箱式开关整体满足IP防护等级不低于IP67;支柱式开关整体满足IP防护等级不低于IP65。
b) 箱体上应有位于在地面易观察的、明显的分、合闸位置指示器,并采用反光材料,指示器与操作机构可靠连接,指示动作应可靠.
c) 外壳应能良好地接地并能承受运行中出现的正常和瞬时压力。接地外壳上应装有导电性良好,直径不小于12mm的防锈接地螺钉,接地点应标有接地符号。 d) 壳体上应设置防止内部电弧故障的泄压装置.壳体应设置必要的搬运把手,避免拽拉出线套管.
e) 供起吊用的吊环位置,应使悬吊中的开关设备保持水平,吊链与任何部件之间不得有摩擦接触,避免在吊
装过程中划伤箱体表面喷涂层。
f) 铭牌能耐风雨、耐腐蚀、保证使用过程中清晰可见,铭牌内容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g) 外壳应采用不锈钢板或优质碳钢材料使用冲压成型技术制造,应有明显的厂家标识. 2.3。2 分段/联络断路器成套技术要求
a) 开关操作机构应内置于封闭箱内,应能够进行电动或手动储能合闸、分闸操作。
b) 开关额定短路开断电流为20kA,额定电流不小于630A。 c) 成套设备应能快速切除故障,故障切除时间不大于100ms。
d) 在85%~110%额定操作电压范围内应能可靠合闸;在65%~110%额定操作电压的范围内应能可靠分闸;电压低于30%额定操作电压不应脱扣。 2。3.3 分段/联络负荷开关成套技术要求
a) 开关应满足联络开关的安全隔离要求.采用真空灭弧方式的产品须采用内置隔离刀闸设计,隔离刀闸与灭弧室串联异步联动,互为闭锁,隔离刀闸先于灭弧室触头合闸,后于灭弧室触头分闸,关合时间差控制在15-40ms,隔离断口≥25mm;采用SF6灭弧方式的产品,其断口距离应满足≥35mm要求。
b) 开关操作机构内置于封闭气箱内。
c) 操作机构采用电磁机构时,具备“来电合闸,失压分闸”功能,可手动/电动操作;额定操作电压为AC220V,在低于65V需保障可靠分闸,高于160V需可靠合闸。 d) 操作机构采用弹簧机构时,配合控制器实现“来电合闸,失压分闸”功能,可手动/电动操作;额定操作电压DC24V.
2.3.4 分界断路器成套技术要求
a) 开关操作机构应内置于封闭箱内,应能够进行电动和手动储能合闸、分闸操作。
b) 开关额定短路开断电流为20kA,额定电流不小于630A。 c) 成套设备应能快速切除故障,故障切除时间不大于100ms。
d) 在85%~110%额定操作电压范围内应能可靠合闸;在65%~110%额定操作电压的范围内应能可靠分闸;电压低于30%额定操作电压不应脱扣。 2.3。5 分界负荷开关成套技术要求
a) 开关应满足联络开关的安全隔离要求。采用真空灭弧方式的产品须采用内置隔离刀闸设计,隔离刀闸与灭弧室串联异步联动,互为闭锁,隔离刀闸先于灭弧室触头合闸,后于灭弧室触头分闸,关合时间差控制在
15-40ms,隔离断口≥25mm;采用SF6灭弧方式的产品,其断口距离应满足≥35mm要求.
b) 开关弹簧操作机构采用手动储能、合闸,电动分闸;在65%~110%额定操作电压的范围内应能可靠分闸;电压低于30%额定操作电压不应脱扣。
c) 开关操作机构分闸功耗不大于240W/100ms。 2。3.6 自动化部件技术要求
2。3.6.2 电压/电流互感器(传感器)技术要求 电磁式电压、电流互感器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经验,但用于相电压、电流测量(或计量)的小信号电压/电流传感器在我国配网中尚未有成功运行经验。为了稳妥推进该技术的应用,本技术方案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中相电流、零序电流、线电压信号的采集采用电磁式互感器,而零序电压的采集采用电压传感器;第二阶段均采用电压/电流传感器实现电压/电流信号采集。
在零序电压信号采集的应用方面,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使用电子式电压传感器,其原因是缺少合适的方式对小电流接地系统的零序电压进行采集,用来进行单相接地故障的检测和保护(如果不使用零序电压,接地故障保护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且准确度较低),且由于产品采用的普通电气元件均经过长期验证,只要在抗干扰及精度要求上满足要
求,基本可以满足可靠性要求.
日本不使用三相五柱式电压互感器采集零序电压的原因是不能通过测线路的绝缘电阻或者耐压试验,来进行一次侧线路的绝缘诊断和故障点查找。
日本不使用电阻分压电压传感器的原因包括:1)会在系统中产生杂散电流,系统中使用多时,会引起接地故障保护的误判;2)内置于设备中时,会造成设备的对地绝缘阻抗降低;3)电阻是发热元件,容易热累积造成不可逆的时漂和温漂,长期使用可能造成包覆电阻的绝缘材料劣化;4)受外界影响大,精度难以保证.
日本使用电容分压式传感器的原因包括:1)陶瓷电容技术相对成熟,自身出现故障的几率较小;2)即使出现故障,对系统及设备本身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3)与线路对地本身的容性特性一致,不影响单相接地故障的判断。
本方案使用基于电容分压的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原因如下:1)日本在1990年已经将电容分压式电压传感器列入国家标准(JIS C4609),说明电容分压式传感器成熟可靠;2)原理上可以采用隔离的方式,将高压侧和低压侧隔离开来(原理参见JIS C4609),避免故障时,高压窜入控制终端,造成终端故障;4)具体应用时,要求采取避免故障时造成高电压进入终端设备的措施;5)电容分压的传感器带负载能力、抗干扰能力比较强;6)国外(特别是日本)、国内已有大量应用(许继有1万余台,平高有5000余台)业绩,实际
使用证明效果良好。 1) 电压传感器
电压传感器应满足GB20840。7-2007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要求,其中重要参数如下表:
表2—3 零序电压传感器参数
零序电压传感器参数 额定电压比 准确级 (含15m线缆) 温度范围 局部放电 与开关组合后绝缘电阻(开关相对地) 零序 :(10kV/)/(6.5V/3) MΩ 零序电压:3P级 —40℃~70℃ ≤20pC(1。2Um/√3) >1000
2) 电流互感器
电流互感器参数 额定电流比 相:600A/1A或600A/5A 零序 :20A/1A 相:0.5级,5P10 零序:5P10 -40℃~70℃ 10pC,14.4kV 零序:一次侧施加600A三相平衡负荷电流时,输出不大于5mA 准确级 温度范围 局部放电 负荷电流重叠特性
3)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满足 GB1207电压互感器标准要求,其中重要参数如下
表:
表3—3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参数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参数 额定电压比 准确级 实现方式 测量绕组输出容量 供电绕组输出容量 局部放电 温度范围 pC 线电压测量:10kV/0.1kV 供电:10kV/0.22 kV 线电压:0.5级 双绕组电磁式PT ≥10VA ≥300VA,短时容量≥3000VA/1s ≤20(1。2Um/√3) —40℃~70℃ 2。3.6。3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1) 线损采集功能要求(配套用户末端分界开关除外) FTU采用配电线损采集模块实现线损采集功能,包括: a) 正反向有功电量计算和四象限无功电量计算及功率因数计算。
b) 电能量数据冻结功能:包括日冻结数据,功率方向改变时的冻结数据。
c) 有功电量计算为0.5S级精度,无功电量计算为2级,功率因数分辨率0。01。 (2) 测量功能要求
采集三相电流、线电压、频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 (3) 保护功能要求
a) 应满足Q/GDW—514《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
及《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规范》相关要求。 b) 分段/联络断路器、分界断路器具备相间故障检测及跳闸功能、相间故障信息上传功能。
c) 分段/联络断路器、分界断路器、分界负荷开关具备进出线接地故障的检测及跳闸功能;具备故障录波与通信上传功能,接地故障录波每周波80点以上。 (4) 测量/计量/保护精度要求
a) 保护、测量、计量电压:外置PT线电压额定输入为100V,测量精度≤0.5%;
b) 保护、测量、计量电流:三相额定输入为1A或5A;保护≤3%;测量精度为0。5级;
c) 零序电流:20A/1A;测量精度≤0。5%; d) 零序电压:6。5V/3;测量精度3P;
e) 电能量:有功电量计算精度:0.5S级;无功电量计算精度:2级。 (5) 功耗要求
“三遥”FTU、“二遥”动作型FTU整机功耗不大于35VA(含配电线损采集模块,不含通信模块、后备电源). 2.3.7 通信及接口要求 (1)通信要求
配电终端应同时具备光纤、无线通信接口,通信接口要
求应满足Q/GDW—514《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及《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规范》相关要求。
(2)接口要求
柱上开关与FTU的接口配置如下: 1)柱上开关侧
采用1个26芯航空插头从开关本体引出零序电压、电流及控制信号,接入到FTU的航空插头。航空插头引脚定义见附表A。1。
采用2根电缆提供供电电源、线电压信号(采用电磁式PT取电)。
2)FTU
FTU的航空插头接口包括:供电电源及线电压输入接口(6芯,1个)、电流输入接口(6芯防开路,1个)、控制信号与零序电压接口(14芯,1个)、以太网接口(1个,备用)。航空插头引脚定义见附录A。
与开关本体相连的电缆在FTU侧分别连接到电流输入、控制信号航空插头;与PT电源相连的电缆在FTU侧连接到供电电源和电压信号航空插头。 2.4 抗凝露方案 2。4。1 凝露问题分析
凝露产生的机理在于环境低于露点温度下,大湿度空气在有温差区器件上液化.所以解决凝露问题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通过全密封措施彻底隔绝大湿度空气。温差的形成
机理,由于不同材质的传热速度不同,尤其是裸露金属体(不锈钢板,镀锌板)导致金属体温度低于周围空气温度而带来凝露。金属体又分为带电金属体和非带电金属体。
通过加热消除温差的方法并不理想,加热带来新的温差区,反而加速箱体内壁上的凝露。通过通风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凝露,但会带来灰尘等进而导致内部污化。
有效的方法建议:带电金属体全绝缘化,非带电金属体做非金属钝化。钝化的措施包括喷涂,镀膜,塑化等。
2。4.2 柱上开关抗凝露方案
采用全密封结构(含操作机构)共箱式开关,实现全绝缘、全密封.
开关本体满足下水试验要求,开关采用全绝缘设计,无带电裸露点.主引出线推荐采用电缆式引线。
2。4。3 环网柜抗凝露方案
各进出线单元采用全密封结构。进出线,母线电缆附件必须满足全绝缘、全密封的要求。单元进线推荐采用电缆式引线.电缆进线沟必须做(采用快凝材料)密封处理.每一间隔二次室需加入湿度控制加热装置。环网柜顶部加湿度控制通风装置,母线电源PT需预留出加热,通风负载功率.
2。3.4 控制电缆及插头抗凝露方案
采用全密封防水结构插头插座。插头插座焊线侧必须灌装硅脂橡胶,保证无带电裸露点。电缆上接电源PT的电缆
破口需做防雨水浸入处理,安装时做上U型固定。电缆控制器侧要做下U型固定,防止雨水顺电缆灌入插头.
2.3。5 控制单元抗凝露方案
电压时间型开关,分界开关等尽量采用罩式装置,控制单元满足IP67防护等级,满足下水试验要求.
环网柜二次部分DTU/箱式FTU禁止用电裸露型端子排(TB型),应采用塑件包裹型标准电压电流端子排,安装后外视无带电裸露点导线头部处理,接入端子后,根部无金属裸露.
不同属性信号线间,强弱电间应留有空端子。FTU内端子排建议采用水平式结构,箱式FTU应满足IP54的防护等级,箱体内金属附件,板材建议采用非金属钝化处理以减少凝露,箱体底部留有导流孔。
控制器线路板、连接件外露针需做三防绝缘处理(三防漆,绝缘漆,硅橡胶灌封),绝缘材料为非易燃品。控制器应满足DL/T 721—2013有关湿热条件实验要求.
2。5 行程开关改进方案
2。5。1 产生遥信抖动的原因分析
开关的遥信信号主要指开关的分合闸状态和储能状态信号。配电开关的状态信号主要通过行程开关或者转换开关提供。产生抖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a) 行程开关、转换开关质量缺陷;
b) 行程开关松动或接触不良。 2.5。2 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几条:
a) 行程开关、转换开关要求选用质量稳定的知名品牌的产品。
b) 行程开关的安装应采用严格的防松措施,比如安装螺栓采用厌氧胶粘接等。
c) 在开关电动分合闸100次后,行程开关触点的直流电阻不应大于1Ω。
d) 要求开关操作机构防护等级不低于IP67,防止凝露、灰尘等造成的触点接触不良。
3 环网柜一二次成套技术方案 3.1 一二次成套化方案
1) 环网柜由环进环出单元、馈线单元、母线设备(PT)单元、集中式DTU单元组成;
2) 所有环进环出单元、馈线单元的电源、电流、遥信、遥控等回路采用标准化接口设计,通过二次航空插头汇总于DTU单元的航插室;母线设备单元的电源、电压等回路通过二次航空插头汇总于DTU单元的航插室; 3) 可实现DTU单元柜、一次开关本体的整体可更换; 4) DTU实现三遥、线损采集、相间及接地故障处理、通信、
二次供电等功能;线损采集采用模块,DTU核心单元与其通信采集电能量数据。 3。2 一二次成套技术要求 3。2.1 开关柜典型分类和组成
环网柜分全绝缘型(共箱式)和半绝缘型(间隔式),箱式开闭所等应用于户外时宜采用全绝缘型。
典型单元分类和组成如下:
1) 负荷开关单元:由负荷/接地开关、避雷器、电流互感器、带电显示器,适用于环进环出单元;
2) 负荷开关-熔断器(组合电器)单元:由负荷/接地开关、熔断器、避雷器、电流互感器、带电显示器组成,适用于变压器馈线单元;
3) 断路器单元:由断路器、隔离/接地开关、避雷器、电流互感器、带电显示器组成,适用于馈线单元; 4) 母线设备单元:由负荷开关或隔离开关、熔断器、避雷器、电压互感器、带电显示器组成,适用于电压计量、保护和取电。
图3-1 负荷开关单元 图3-2 组合电器单元 图3—3 断路器单元 图3—4 母线设备单
元
3。2。2 成套设备应用技术要求 3。2。2.1 成套设备整体要求
DTU柜集成线损采集功能,DTU具备分支/分界的相间故障检测与跳闸、接地故障检测功能。
DTU实现环进环出的零序电流、零序电压快速录波,采样速度不低于80点/周波,实现单相接地检测功能。
采用的PT间隔,电压/电流互感器采用如下配置方案:
互感器配置如表3—1所示。
表3-1 环网柜开关电磁式互感器配置方案
设备名称 进出线开关间隔 电磁式电流互感器 电磁式电流互感器 母线PT间隔 电磁式三相(五柱)电压互感器 1套 提供供电电源、三相序(测量、计量合一)电压信号和零序电压信号 3支 1支 提供三相序电流信号 提供零序电流信号 数量 描述
DTU单元柜与开关的连接电缆双端预制,全部采用航空插头,设备支持热插拔, 不同厂家航空插头可互换;DTU单元柜与开关柜成套供货,单元柜可整体更换。
DTU屏柜技术要求如下: 1)DTU屏柜采用遮蔽立式结构;
2)DTU屏柜外形尺寸不大于600×400×1700mm(宽×深×高,含预留的400mm通信箱高度);
3)环网箱预留DTU安装空间统一尺寸,800×600×1800(宽×深×高)。
3。2。2。2 抗凝露要求 (1)防凝露
a)规定环网柜基础距离地面不得低于500mm,同时应设置不得小于450mm*250mm的通风口,通风口应有钢丝网防小动物进入,旁边应无其它阻碍物并根据周围环境适当增加数量,合理调整角度,确保空气对流畅通。
b)对环网柜地基连接处进行大面积严密封堵,安装防水隔离挡板再次形成隔断层,在其底部配合使用具有吸湿功能的封堵板料,有效吸附柜内空气水分,降低空气湿度,破坏凝露生成条件。
c)在环网柜二次室内安装加热除湿装置,在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启用加热器加热室内空气。
d)凝露较严重的地区,可通过风机将柜内湿气抽送到柜外.
(2)抗凝露
核心单元板件进行三防处理。 3。2。3 开关柜技术要求
1)环网柜的设计应能在允许的基础误差和热胀冷缩的热效应下不致影响设备所保证的性能,并满足与其他设备连接的要求,与结构相同的所有可移开部件和元件在机械和电气上应有互换性。
2)环进环出单元、馈线单元应装有能反映进出线侧有无电压,并具有联锁信号输出功能的带电显示装置。当线路侧带电时,应有闭锁操作接地开关及电缆室门的装置。
3)操作电源采用DC48V,储能电机功耗不大于80W,合闸线圈瞬时功耗不大于300W,分闸线圈瞬时功耗不大于500W。
4)采用气体灭弧的环网单元应装设气体监测设备(包括密度继电器,压力表),且该设备应设有阀门,以便在不拆卸的情况下进行校验。气体压力监测装置应配置状态信号输出接点。
5)气箱防护等级应满足GB 4208规定的IP67要求.气体灭弧设备的气箱应能耐受正常工作和瞬态故障的压力,而不破损.
6)环网柜应具有防污秽、防凝露功能,柜体采用百叶窗等利用通风的散热设计。
7)遥信。环网柜应提供开关位置信号、未储能信号,满足遥信要求.
8)遥测
整体满足保护、测量、线损采集等功能要求。环进环出单元和馈线单元装设高精度、宽范围的电流采样装置,采集三相电流、零序电流;母线设备单元装设高精度、宽范围的电压采样装置和取电装置,采集三相电压、零序电压.
9)遥控:开关设备应配置电动操作机构,电操模块采
用灌胶方式,可实现远方/就地操作;同时也具备手动操作功能,配置就地操作按钮和指示灯,DTU可不配置。
10)柜间联络:各间隔单元出口采用军品级航空接插件,与DTU对接;
11)环网柜采用电磁式互感器,应配置电流、电压表。 12)断路器柜相间故障整组动作时间不大于100ms。 13)开关柜选用的负荷开关、断路器等设备功能和性能应满足GB 1984、GB 1985、GB 3804、GB 16926及GB/T 11022标准的规定。
3.2.4 互感器及DTU技术要求 3.2。4。1 互感器技术要求 1)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满足 GB1207电压互感器标准要求,其中重要参数如下表:
表3—3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参数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参数 相电压:(10kV/√3)/(0。1 kV /√3) 额定电压比 零序电压 :(10kV/√3)/( 0.1 kV /3) 供电:10kV/0.22kV 相电压:0。5级 准确级 零序电压:3P 供电:3级 实现方式 单相输出容量 零序输出容量 单相供电容量 三相五柱式,提供电压采集与供电线圈 ≥30VA ≥30VA ≥300VA,短时容量≥3000VA/1s 局部放电 温度范围 pC 1。2Um≤50pC,1.2Um/√3≤20Pc —25℃~50℃或-40℃~70℃ 2)电磁式电流互感器
满足GB1208电流互感器要求,其中重要参数如下表:
表3-4 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参数
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参数 额定电流比 相电流:300/1A或600/1A 零序电流 :20/1A 相电流:0。5级、5P10 零序电流:5P10 保护绕组 ≥2。5VA ≥2。5VA ≥1VA —25℃~50℃或—40℃~70℃ 开关柜内部加装防开路装置 零序:一次侧施加600A三相平衡负荷电流时,输出不大于5mA 准确级 实现方式 保护输出容量 计量输出容量 零序输出容量 温度范围 防开路要求 负荷电流重叠特性 注:从环网柜的母线指向线路为正方向.
3。2。4.2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1)线损采集功能要求
DTU采用配电线损采集模块实现电能量采集功能. a) 间隔电能量计算功能,包括:正反向有功电量计算和四象限无功电量计算;功率因数计算.
b) 间隔电能量数据冻结功能:包括日冻结数据,功率方向改变时的冻结数据。
c) 有功电量计算为0。5S级精度、无功电量计算为2级精度,功率因数分辨率0.01。
(2)测量功能要求
采集各线路的三相电压、三相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
(3)故障处理功能要求
a) 应满足Q/GDW—514《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及《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规范》相关要求. b) 具备馈线间隔的相间故障检测及跳闸功能、相间故障信息上传功能。
c) 具备环进环出单元接地故障的检测与接地故障信息上传功能;具备接地故障录波与通信上传功能,接地录波每周波80点以上.
(4)电能量计算功能要求与互感器接口要求
保护、测量电压:采集1组母线电压;三相额定100V/√3;测量精度0.5级.
零序电压:1路;额定100V/3;测量精度0.5级。 保护测量电流:按间隔配置互感器;三相额定1A;测量误差≤0.5%(≤1。2In);保护测量误差≤3%;短期过量交流输入电流施加标称值的2000%,持续时间小于1s,配电终端应工作正常。
零序电流(非有效接地系统):按间隔配置互感器;额定1A;测量误差≤0.5%。
零序电流(有效接地系统):按间隔配置互感器;额定1A;测量误差≤3%。
(5)功耗要求
“三遥\"DTU整机功耗不大于50VA(含配电线损采集模块,不含通信模块、后备电源)。
3。2.5 接口要求
3.2.5。1 操作电源的配置
操作电源可采用DC48V,并配置自动化接口。要求控制回路、辅助回路、储能回路采用同一工作电压。
供电PT为二次设备提供AC220V电源,操作回路统一由二次设备提供电源,操作回路在二次设备中设置空开控制,操作回路输出统一按组输出。
3。2.5。2 电缆及接线端子
1)航空插头或其他预制连接件按不同功能进行划分,布置应考虑各插件的位置,避免接线相互交叉。
2)航空插头或其他预制连接件应符合标准,正/负极之间应有间隔,断路器的跳闸和合闸回路、直流(+)电源和跳合闸回路不能接在相邻端子上,并留有一定的备用端子等,端子应编号。
3) 按照“功能分段\"的原则,按照如下要求分别设置:电流互感器回路、电压互感器回路、交流电源回路、直流电源回路、开关控制操作回路。
各单元柜之间的接口配置如下: 1)PT柜
采用1根电缆、4芯航空插头引出供电电源(采用电磁式PT从母线取电),航空插头引脚定义见附表5。
采用1根电缆、10芯航空插头引出相/零序电压信号(从母线采集),航空插头引脚定义见附表8。
2)各开关间隔单元柜
采用1根电缆、26芯航空插头传输各间隔相/零序电流、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见附表9.
3)DTU单元柜
DTU单元柜的航空插头接口包括:供电电源接口(4芯,1个)、电压输入接口(10芯,1个)、电流输入与控制信号接口(26芯,航空插头数量与开关间隔单元柜数量一致)。
3。2.6 通信
配电终端应同时具备光纤、无线通信设备对应的网口与串口,通信要求应满足Q/GDW—514《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及《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规范》相关要求. 4 环网柜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 4。1 一二次融合方案
1) 环网柜由环进环出单元、馈线单元、PT单元、DTU间隔单元、DTU公共单元柜组成;DTU公共单元采用二次柜,包含DTU公共单元核心装置、电源管理模块、后备电源;DTU间隔单元嵌入式安装在开关间隔二次箱,其电源由DTU公共单元统一提供;
2) DTU间隔单元实现本间隔的三遥、线损采集、相间与接地故障处理、与DTU公共单元通信功能;
3) DTU公共单元通信方式接入DTU间隔单元,由DTU公共单元对配电主站通信;DTU公共单元采集公共开入、电池电压等公共状态量;
4) DTU间隔单元和DTU公共单元实现互联、互通、互换;具备即插即用、小型化、平台化、通用性、统一运维、批量检测、经济性特点;
5) 用于环网柜现场诊断维护的移动式终端手持设备统一接口与协议,通过有线串口方式连接DTU调试口,可实现不同厂家DTU设备的就地诊断与维护。 4.2 一二次融合技术要求 4.2。1 开关柜典型分类和组成
环网柜分全绝缘型(共箱式)和半绝缘型(间隔式),箱式开闭所等应用于户外时宜采用全绝缘型.
典型单元分类和组成如下:
1) 负荷开关单元:由负荷/接地开关、避雷器、电流互感器、带电显示器,适用于环进环出单元;
2) 负荷开关-熔断器(组合电器)单元:由负荷/接地开关、熔断器、避雷器、电流互感器、带电显示器组成,适用于变压器馈线单元;
3) 断路器单元:由断路器、隔离/接地开关、避雷器、电流互感器、带电显示器组成,适用于馈线单元;
4) 母线设备单元:由负荷开关或隔离开关、熔断器、避雷器、电压互感器、带电显示器组成,适用于电压计量、保护和取电。
图4—1 负荷开关单元 图4—2 组合电器单元 图4—3 断路器单元 图4-4 母线设备单元
4.2.2 一二次融合设备应用技术要求 4。2.2。1 一二次融合设备整体要求
DTU间隔单元与开关之间的矩形连接器及电缆预制,设备支持热插拔,不同厂家DTU间隔单元可互换.
DTU公共单元与DTU间隔单元通过以太网线实现内部通信联接,实现不同厂家的DTU公共单元、DTU间隔单元即插即用与互换;
DTU间隔单元技术要求如下:
DTU间隔单元采用统一的结构,结构尺寸:170mm*220mm*90mm(高*宽*深)
DTU公共单元屏柜技术要求如下: 1)DTU屏柜采用遮蔽立式结构;
2)DTU屏柜外形尺寸统一为420×400×2000mm(宽×深×高,预留通信箱安装空间),高度与一次开关间隔保持一致; 3)一二次融合DTU与开关电气原理图
互感器(传感器)配置如表3-2所示。
表3—2 环网柜开关互感器(传感器)配置方案
设备名称 进出线开关间隔 电流传感器(LPCT式) 母线PT间隔 电磁式三相(五柱)电压互感器 1套 提供供电电源、三相序(测量、计量)电压信号和零序电压信号 1套 提供三相序(保护、测量、计量)电流信号、零序电流信号 数量 描述
4。2.2.2 抗凝露要求 (1)防凝露
a)规定环网柜基础距离地面不得低于500mm,同时应设置不得小于450mm*250mm的通风口,通风口应有钢丝网防小动物进入,旁边应无其它阻碍物并根据周围环境适当增加
数量,合理调整角度,确保空气对流畅通.
b)对环网柜地基连接处进行大面积严密封堵,安装防水隔离挡板再次形成隔断层,在其底部配合使用具有吸湿功能的封堵板料,有效吸附柜内空气水分,降低空气湿度,破坏凝露生成条件。
c)在环网柜二次室内安装加热除湿装置,在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启用加热器加热室内空气。
d)凝露较严重的地区,可通过风机将柜内湿气抽送到柜外。
(2)抗凝露
具备装置级更换,满足IP65级防护要求。 4.2。3 开关柜技术要求
1)环网柜的设计应能在允许的基础误差和热胀冷缩的热效应下不致影响设备所保证的性能,并满足与其他设备连接的要求,与结构相同的所有可移开部件和元件在机械和电气上应有互换性。
2)环进环出单元、馈线单元应装有能反映进出线侧有无电压,并具有联锁信号输出功能的带电显示装置。当线路侧带电时,应有闭锁操作接地开关及电缆室门的装置。
3)操作电源采用DC48V,储能电机功耗不大于80W,合闸线圈瞬时功耗不大于300W,分闸线圈瞬时功耗不大于500W.
4)采用气体灭弧的环网单元应装设气体监测设备(包括密度继电器,压力表),且该设备应设有阀门,以便在不拆
卸的情况下进行校验。气体压力监测装置应配置状态信号输出接点。
5)气箱防护等级应满足GB 4208规定的IP67要求。气体灭弧设备的气箱应能耐受正常工作和瞬态故障的压力,而不破损。
6)环网柜应具有防污秽、防凝露功能,柜体采用百叶窗等利用通风的散热设计。
7)遥信。环网柜应提供开关位置信号、未储能信号,满足遥信要求。
8)遥测
单元满足保护、测量、计量等功能要求。环进环出单元和馈线单元本体装设高精度、宽范围的电流传感器,采集三相电流、零序电流;母线单元装设供电、电压互感器,采集三相电压、零序电压。
9)遥控:开关设备应配置电动操作机构,电操模块采用灌胶方式,可实现远方/就地操作;同时也具备手动操作功能,配置就地操作按钮和指示灯,DTU可不配。
10)柜间联络:DTU间隔单元采用矩形连接器,与开关间隔单元对接,DTU间隔单元与DTU公共单元之间通信采用以太网联接,DTU公共单元统一提供开关操作、开关操作电源。
11)开关柜不配置数码显示表,由DTU间隔单元通过统一化运维工具查询.
12)断路器柜相间故障整组动作时间不大于100ms。 13)开关柜选用的负荷开关、断路器等设备功能和性能应满足GB 1984、GB 1985、GB 3804、GB 16926及GB/T 11022标准的规定。
4。2。4 互感器(传感器)及DTU技术要求 4。2。4。1 互感器(传感器)技术要求 电流传感器采用低功耗传感线圈。
表4-5 电流传感器参数
电流传感器参数 额定变比 相: 600A/1V 零序:20A/0。2V (1)相电流:保护5P10级、计量0.5S级,三合一兼容 (2)零序电流:〈1%(1%~120% In),保护10P10 低功耗电磁式 ≥20 -25℃~50℃或—40℃~70℃ 准确级 实现方式 负载阻抗 温度范围 kΩ
电压测量/供电采用三相五柱式电压互感器.
表4-6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参数
参数 额定电压比 数值 相电压:(10kV/√3)/(0。1 kV /√3) 零序电压 :(10kV/√3)/( 0.1 kV /3) 供电:10kV/0.22kV 相电压:0.5级 零序电压:3P 供电:3级 实现方式 温度范围 局部放电 电磁式 —25~50℃或-40℃~70℃ 1.2Um≤50pC, 1。2Um/√3≤20pC 准确级 额定二次容量 相电压测量0。5级3*30VA 220V操作电源3级3×300VA 零序电压保护3P级50VA 匹配熔断器 外屏蔽方式 一次连接形式 XRNP—12/0。5A与肘型插头配套熔断器 金属屏蔽可触摸 与美式200A肘型插头配套使用 4。2。4。3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1)计量功能要求
a) 间隔计量功能,包括:正反向有功电量计算和四象限无功电量计算;功率因数计算。
b) 间隔计量数据冻结功能:包括日冻结数据,功率方向改变时的冻结数据.
c) 有功电量计算为0.5S级精度、无功电量计算为2级精度,功率因数分辨率0.01。 (2)测量功能要求
采集各线路的三相电压、三相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
(3)故障处理功能要求
a) 应满足Q/GDW—514《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及《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规范》相关要求。 b) 具备馈线间隔的相间故障检测及跳闸功能、相间故障信息上传功能.
c) 具备环进环出单元、所有馈线间隔的接地故障检测与接地故障信息上传功能;具备接地故障录波与通信上传功能,接地录波每周波80点以上。
(4)计量功能要求与互感器(传感器)接口要求 保护、测量、计量电流:按间隔配置传感器;三相;额定1V;保护测量精度≤3%;测量精度0。5级;计量精度0。5S级.
零序电流:按间隔配置传感器;额定0。2V;测量精度0。5级。
保护、测量、计量电压:采集1组母线电压;三相额定100V/√3;测量精度0.5级。
零序电压:1路;额定100V/3;测量精度0。5级。 (5)功耗要求
单个DTU间隔单元功耗约8W;1个DTU公共单元约15W. 4.2。5 接口要求
4.2.5.1 操作电源的配置
操作电源可采用DC48V,配电站并配置自动化接口.要求控制回路、辅助回路、储能回路采用同一工作电压。
供电PT为二次设备提供AC220V电源,操作回路统一由二次设备提供电源,操作回路在二次设备中设置空开控制,操作回路输出统一按组输出。
4。2.5。2 电缆及接线端子
1)航空插头或其他预制连接件按不同功能进行划分,布置应考虑各插件的位置,避免接线相互交叉。
2)航空插头或其他预制连接件应符合标准,正/负极之间应有间隔,断路器的跳闸和合闸回路、直流(+)电源和
跳合闸回路不能接在相邻端子上,并留有一定的备用端子等,端子应编号。
3) 按照“功能分段”的原则,按照如下要求分别设置:电流互感器回路、电压互感器回路、交流电源回路、直流电源回路、开关控制操作回路。
各单元柜之间的接口配置如下:
DTU间隔单元采用单个33芯矩形连接器,包含:DC24V供电电源、电压输入、电流输入、控制与信号线芯.
4.2.6 通信
配电终端应同时具备光纤、无线通信接口,通信要求应满足Q/GDW-514《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及《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规范》相关要求。 4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技术要求 4。1 总体要求
4.1.1 用于箱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1)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内置于箱式FTU中,支持热插拔,可进行单独计量、校验,满足计量取证及型式实验的要求;
(2) 采用RS232/RS485与FTU进行通讯,电源采用DC24V供电;
(3) 采用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电磁式电流互感器进行计量采样。
4。1.2 用于罩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罩式FTU内置线损采集模块,提供检定接口。
4.1.3 用于一二次成套化方案D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a)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内置于DTU箱体中,采用端子的方式,将DTU中用于计量的电压电流信号接入配电线损采集模块中,满足计量取证及型式实验的要求; b) 采用RS232/RS485与DTU进行通讯,电源采用DC48V供电。
4.1。4 用于一二次融合方案D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DTU间隔单元内置线损采集模块,提供检定接口。 4.2 规格要求 4。2。1 准确度等级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按有功电能计量准确度0。5S等级,无功电能计量准确度2级。
4。2。2 参比电压
表4-1 参比电压(FTU)
一次侧电压 经电磁式电压互感器输出
表4—2 参比电压(DTU)
一次侧电压 10kV/3 10kV 100V 经电磁式电压互感器输出 100V/3 4。2.3 参比电流
表4—3 参比电流(FTU)
一次侧电流 经电流互感器转换输出
表4-4 参比电流(成套化DTU)
一次侧电流 经电流互感器转换输出 300A/600A 1A 600A 1A/5A 4.2.4 标准的参比频率 参比频率的标准值为50Hz。 4.2.5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常数 推荐脉冲常数如表4—5.
表4-5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推荐常数表
设备类型 FTU 成套化DTU 电压(V) 100 100V/3 最大电流(A) 4/20 4 推荐常数 00imp/kWh 00imp/kWh
4。3 接口及结构要求 4.3。1 脉冲输出
应具备与所计量的电能量(有功/无功)成正比的光脉冲输出和电脉冲输出.
光脉冲输出采用超亮、长寿命LED器件。 电脉冲输出应有电气隔离,并能从正面采集。
电能量脉冲输出宽度为:80ms±16ms。电脉冲输出在有脉冲输出时,通过5mA电流时脉冲输出口的压降不得高于0.8V;在没有脉冲输出时,脉冲输出口直流阻抗应不小于100kΩ。
4。3.2 RS232/RS485通信接口
RS232/RS485通信接口必须和配电线损采集模块内部电路实行电气隔离,并有失效保护电路。
RS232/RS485接口通信速率可设置,标准速率为1200bps、2400bps 、4800bps 、9600bps,缺省值为9600bps。
RS232/RS485接口通信遵循DL/T 634.5101—2002协议及其备案文件。
4。3。3 电源及功耗要求 (1)电源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供电电源取自配电终端直流电源,电源输入接口与内部电路实现电气隔离。提供超级电容后备电源,当配电线损采集模块直流输入工作电源掉电时,后备电源可提供系统工作电源,维持运行时间不低于5s。
供电电源技术参数如下:
1) 用于箱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额定输入:DC24V.
支持DC18V~DC36V宽范围输入,纹波不大于5%。 3)用于D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额定输入:DC48V。
支持DC36V~DC72V宽范围输入。 (2)功耗
a) 配套FTU使用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整机功耗不大于2W。
b) 配套DTU使用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整机功耗不大于10W。
4。3。4 结构及接口定义
a)箱式馈线终端(FTU)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尺寸:不大于130mm(长)×100 mm(宽)×65mm(厚)。
图4—1 箱式FTU配电线损采集模块结构示意图
安装方式:导轨安装,如图4-2所示.
挂钩卡销
图4-2 箱式FTU配电线损采集模块安装示意图
电流接口采用6芯7.62间距接线端子,电压接口采用4芯7.62间距插拔式接线端子,电源接口采用2芯7.62间距插拔式接线端子,通信接口采用4芯5。08间距插拔式接线端子,脉冲接口采用4芯5.08间距插拔式接线端子,端子定义如附录A所示。
b)成套化DTU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尺寸为标准19英寸机柜2U,前面板可灵活配置4路、6路、8路电流,2路电压、工作电源DC48V、RS232/RS485通讯口;采用DB25接口的形式连接每路有功无功输出脉冲(可灵活配置4路、6路、8路,每路包括有功脉冲输出正、无功脉冲输出正、脉冲输出公共端),用于检定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PWR配电线损采集模块RUN电压276.2电压1电流1电流2电流3电流4电流5电流6电流7电流8 图4—3 DTU配电线损采集模块前面板端子位置示意图
如图4-3所示,电流接口采用JP12型端子,电压接口采用5.08mm间距插拔式接线端子(4芯端子),通信及电源接口采用5.08mm间距插拔式接线端子(5芯端子),脉冲接口采用DB25公头接口,端子定义如附表B所述。 5 投标及检测要求 5。1 投标检测资质要求
(1)柱上开关或环网箱的型式试验报告; (2)柱上开关或环网箱的入网专业检测报告; (3)馈线自动化终端或站所自动化终端的型式试验报告; (4)馈线自动化终端或站所自动化终端的入网专业检测报告;
(5)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的入网专业检测报告。
5.2 供应商投标资格要求
(1)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的中标供应商需承担柱上开关或环网箱、馈线自动化终端或站所自动化终端及其配件的整体供货,及售后运维服务;
(2)具备柱上开关、环网箱及配电终端研发及生产能力的供应商均具有投标资格;
(3)柱上开关及环网箱与配电终端的供应商可进行自由组合,经协商后只能由一方参加同一批次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的投标;
(4)每个供应商在同一批次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招标采购中只能投标一次。
(5)配电线损采集模块供应商不参加投标。
5.3 供货设备与入网专业检测样机元器件一致性要求 供货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名称、型号、铭牌及参数必须与入网专业检测送检设备一致。核心设备:开关本体、配电终端、线损采集模块不可更换,若更换则为不合格;其他组成元件:CT、PT、一二次连接电缆、航空插头,更换3种及以上为不合格。
附录A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设备)
附表A.1 柱上开关26芯航空插件管脚电气定义
开关侧连接器引脚 标记 配弹簧机构开关 标记说明 电缆规格 标记 配永磁机构开关 标记说明 电缆规格 标记 配电磁机构开关 标记说明 电缆规格 1 2 3 CN— CN+ HZ— 储能- 储能+ 合闸—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 —- HZ— —- —- 合闸—/线圈— 合闸+/线圈 -— —— —- -- 合闸- RVVP1.5mm² RVVP1。5mm² HZ— 4 HZ+ 合闸+ RVVP1.5mm² HZ+ + RVVP1.5mm² HZ+ 合闸+ RVVP1.5mm² 5 6 7 8 9 FZ- FZ+ Ia Ib Ic 分闸- 分闸+ A相电流 B相电流 C相电流 相电流公共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2.5mm² RVV2.5mm² RVV2.5mm² FZ— FZ+ Ia Ib Ic 分闸- 分闸+ A相电流 B相电流 C相电流 相电流公共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2.5mm² RVV2.5mm² RVV2.5mm² -— -— Ia Ib Ic —- —- A相电流 B相电流 C相电流 相电流公共 RVV2.5mm² RVV2。5mm² RVV2.5mm² 10 In 端 RVV2。5mm² In 端 RVV2。5mm² In 端 RVV2.5mm² 11 I0 零序电流 零序电流公RVV2.5mm² IO 零序电流 零序电流公RVV2。5mm² IO 零序电流 零序电流公RVV2。5mm² 12 I0com 共端 RVV2.5mm² I0com 共端 RVV2。5mm² I0com 共端 RVVP1.0mm² —— —- -- -— -— -- —- —— —- -- -— —— RVV2.5mm²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 —— —- -- -— YXCOM HW FW(可选) WCN —— -— —- —- —- -- —— -— —— —- —- YXDY (可选) —— YXCOM HW FW —- -- -— —- —- -— 遥信电源- —- 遥信公共端 RVVP1。0mm² 合位 分位 未储能位 --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遥信公共端 RVVP1。0mm² YXCOM 遥信公共端 RVVP1。0mm² 合位 分位 —- —- RVVP1。0mm² RVVP1。0mm² HW FW(可选) —— —— 合位 分位 —— ——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Uo+ 零序电压Uo+ 零序电压RVVP1.0mm² Uo+ 零序电压+ 零序电压25 + 零序电压RVVP1.0mm² + 零序电压RVVP1.0mm² Uo— - —— —— Uo— - —- -- Uo— - -— —- RVVP1.0mm² 26
附表A.2 FTU电源/电压航空插头引脚定义
引脚号 1 标记 1TVa1 标记说明 AB线电压TV二次侧电压(对应A相) CB线电压TV二次侧电压(对应C相) 电缆规格 RVVP1.5mm² 备注 电源 图示 2 2TVc1 RVVP1.5mm² 电源 3 1TVb1/AB/BC线电压TV二次2TVb1 侧电压(对应B相) 1TVa2 AB线电压TV二次侧电压(对应A相) CB线电压TV二次侧电压(对应C相) RVVP1.5mm² 电源 4 RVVP1.5mm² 测量 5 2TVc2 RVVP1。5mm² 测量 6 1TVb2/AB/BC线电压TV二次RVVP1。5mm² 测量 2TVb2 侧电压(对应B相)
附表A。3 FTU电流输入接口引脚定义
电流输入接口(ID)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3 4 5 标记 Ia Ib Ic In I0 标记说明 A相电流 B相电流 C相电流 相电流公共端 零序电流 电缆规格 RVV2.5mm² RVV2.5mm² RVV2.5mm² RVV2.5mm² RVV2。5mm² RVV2.5mm² 6 I0com 零序电流公共端
备注 图示 附表A。4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弹簧机构开关)
引脚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标记 HW FW CN- CN+ WCN YXCOM HZ- HZ+ FZ— FZ+ ―― ―― 标记说明 合位 分位 储能CN— 储能CN+ 未储能位 遥信公共端 合闸输出- 合闸输出+ 分闸输出— 分闸输出+ ―― ―― 电缆规格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备注 图示 Uo+ Uo- 零序电压+ 零序电压-
附表A.5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永磁开关)
引脚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标记 HW FW ―― ―― YXDY YXCOM HZ- HZ+ FZ- FZ+ ―― ―― Uo+ Uo— 标记说明 合位 分位 ―― ―― 遥信电源 遥信公共端 合闸输出— 合闸输出+ 分闸输出- 分闸输出+ ―― ―― 零序电压+ 零序电压— 电缆规格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备注 可选 可选 图示 RVVP1。5mm² 附表A.6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电磁机构开关VSP5)
引脚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标记 HW FW ―― ―― ―― YXCOM HZ— HZ+ ―― ―― ―― ―― Uo+ Uo- 标记说明 合位 分位 ―― ―― ―― 遥信公共端 合闸输出- 合闸输出+ ―― ―― ―― ―― 零序电压+ 零序电压- 电缆规格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5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备注 可选 图示 RVVP1.5mm² 附表A。7 适用于箱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接口定义
电流输入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3 4 5 6 引脚号 标记 Ia+ Ia— 备用 备用 Ic+ Ic- 标记 标记说明 A相电流入 A相电流出 C相电流入 C相电流出 标记说明 AB线电压TV二次侧电压(对应A相) CB线电压TV二次侧电压(对应C相) 电缆规格 RVVP2.5mm² RVVP2。5mm² RVVP2。5mm² RVVP2。5mm² 电缆规格 备注 备用 备用 备注 图示 图示 三相三线端子定义 电压输入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三相三线端子定义 1 2 3 4 1TVa 备用 2TVc 1TVb /2TVb RVVP1。0mm² RVVP1.0mm² 备用 AB/CB线电压TV二次RVVP1.0mm² 侧电压(对应B相) 通信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3 4 标记 TX/A RX/B GND 标记说明 232发送/485A 232接收/485B 232GND 电缆规格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备注 空 图示 电源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标记 V+ V- 标记说明 DC24V正 DC24V地 电缆规格 RVVP1。0mm² RVVP1。0mm² 备注 脉冲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3 4 标记 P Q S G 标记说明 有功脉冲输出 无功脉冲输出 秒脉冲输出 脉冲输出公共端 电缆规格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备注 图示 图示 附录B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环网柜一二次成套设备)
附表B。1 DTU工作电源航空插头引脚定义
电源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标记 1 2 3 4 Ul1 工作电源1 Un1 Ul2 Un2 工作电源2 标记说明 电缆规格 RVVP1。5mm² RVVP1。5mm² 备注 图示 RVVP1.5mm² RVVP1。5mm² 附表B.2 DTU电压输入端子定义
电压采集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标记 1 Ua 2 3 Ub Uc 标记说明 备注 A相电压(计量/测量) RVVP1。5mm² B相电压(计量/测量) RVVP1.5mm² C相电压(计量/测量) RVVP1。5mm² 电缆规格 图示 4 5 6 7 8 9 10
Un U0 U0n BY1 BY2 BY3 BY4 相电压公共端 零序电压 零序电压公共端 备用 备用 备用 备用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附表B。3 DTU电流输入与控制信号端子定义
各开关间隔电流采集与控制信号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标记 Ia1 Ib1 Ic1 In1 I01 HZ+ HZ- FZ+ FZ— CN+ CN- BY1 GKW DKW DQYBJ DQYBS WCN 标记说明 A相保护电流 B相保护电流 C相保护电流 保护相电流公共端 零序电流 合闸输出+ 合闸输出— 分闸输出+ 分闸输出— 储能+ 储能— 备用1 隔离开关位置 接地开关位置 低气压报警 低气压闭锁 未储能位 电缆规格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备注 1117226121823262713192438142025 149152151016I01com 零序电流公共端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可选 可选 可选 可选 可选 23 24 25 26
YF HW FW 远方/当地 合位 分位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YXCOM 遥信公共端 附表B.4 DTU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接口定义
电流输入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线路1~ 2 引脚号 1 2 3 4 5 6 7 8 标记 Ia1 Ib1 Ic1 In1 Ia2 Ib2 Ic2 In2 标记说明 线路1A相电流 线路1B相电流 线路1C相电流 线路1电流公共端 线路2A相电流 线路2B相电流 线路2C相电流 线路2电流公共端 电缆规格 RVVP25mm² RVVP25mm² 。备注 图示 RVVP2.5mm² 。 RVVP2.5mm² RVVP25mm² RVVP25mm² RVVP25mm² 。。。 RVVP2.5mm² 线路3~4、线路5~6、线路7~8 电压输入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线路1 引脚号 1 2 3 4 线路2… 通信及电源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标记 标记说明 电缆规格 备注 图示 标记 Ua Ub Uc Un 标记说明 A相电压 B相电压 C相电压 电压公共端 电缆规格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备注 图示 RVVP1.5mm² 1 2 3 4 5 V+ V— GND TX/A RX/B DC48V正 DC48V地 232GND 232发送/485A 232接收/485B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电缆规格 RVVP02mm² RVVP02mm² RVVP02mm² RVVP02mm² RVVP02mm² 。 RVVP1.0mm² 。。。 脉冲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标记 YG1 WG1 COM1 YG2 WG2 COM2 YG3 WG3 COM3 YG4 WG4 COM4 YG5 WG5 COM5 YG6 WG6 COM6 标记说明 有功脉冲输出1 无功脉冲输出1 脉冲输出公共端1 有功脉冲输出2 无功脉冲输出2 脉冲输出公共端2 有功脉冲输出3 无功脉冲输出3 脉冲输出公共端3 有功脉冲输出4 无功脉冲输出4 备注 。。。。。图示 RVVP0.2mm² RVVP0.2mm² RVVP0.2mm² RVVP02mm² RVVP02mm² RVVP02mm² 。。。 11421534161751861972082191011222312132425 脉冲输出公共端4 RVVP0.2mm² RVVP0.2mm² 有功脉冲输出5 无功脉冲输出5 脉冲输出公共端5 有功脉冲输出6 无功脉冲输出6 脉冲输出公共端6 RVVP02mm² RVVP02mm² 。。 RVVP0.2mm² RVVP0.2mm² RVVP02mm² 。 19 20 21 22 23 24 25
YG7 WG7 COM7 YG8 WG8 COM8 S 有功脉冲输出7 无功脉冲输出7 脉冲输出公共端7 有功脉冲输出8 无功脉冲输出8 RVVP02mm² RVVP02mm² 。 RVVP0.2mm² 。 RVVP0.2mm² RVVP0.2mm² 脉冲输出公共端8 RVVP0.2mm² RVVP0.2mm² 秒脉冲输出 附录C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环网柜一二次融合设备)
附表C.1 间隔单元33芯矩形连接器端子和对应引线信号定义
间隔单元33芯矩形连接器端子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标记 标记说明 A相电压正端(计量/测量) B相电压正端(计量/测量) C相电压正端(计量/测量) 相电压公共端(计量/测量) 零序电压 零序电压公共端 DTU间隔单元DC24V电源+ DTU间隔单元DC24V电源- 电缆规格 备注 图示 Ua Ub Uc Un U0+ U0- PWR+ PWR—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YKCOM 遥控公共 YKH YKF DZCOM DZH DZF 遥控合闸 遥控分闸 动作公共 动作合闸 动作分闸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YXCOM1 YXCOM2 HW FW YF WCN DDW DQYBJ BY1 BY2 Ia+ Ia— Ib+ Ib- Ic+ Ic— I0+ I0— 遥信公共端1 遥信公共端2 合位 分位 远方/当地 未储能位 接地位置 低气压报警 备用1 备用2 A相电流+ A相电流- B相电流+ B相电流- C相电流+ C相电流- 零序电流+ 零序电流—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屏蔽双绞线0。5mm² 屏蔽双绞线0.5mm² 屏蔽双绞线0。5mm² 屏蔽双绞线0。5mm² 屏蔽双绞线0。5mm² 屏蔽双绞线0.5mm² 屏蔽双绞线0.5mm² 屏蔽双绞线0。5mm² 用于电流小信号电缆屏蔽层接地 33 GND 小信号屏蔽地 矩形端子对应引线电源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3 4 标记 标记说明 电缆规格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备注 PWR1+ DC48V控制电源+ PWR1— DC48V控制电源- DTU间隔单元DC24V电PWR2+ 源+ PWR2— DTU间隔单元DC24V电源- 矩形端子对应引线电压采集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3 4 5 6 标记 Ua Ub Uc Un U0+ U0- 标记说明 A相电压正端(计量/测量) B相电压正端(计量/测量) C相电压正端(计量/测量) 相电压公共端(计量/测量) 零序电压 零序电压公共端 电缆规格 备注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矩形端子对应引线电流采集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3 4 5 6 7 8 标记 Ia+ Ia— Ib+ Ib- Ic+ Ic— I0+ I0— 标记说明 A相电流+ A相电流- B相电流+ B相电流— C相电流+ C相电流— 零序电流+ 零序电流- 电缆规格 屏蔽双绞线0.5mm² 屏蔽双绞线0.5mm² 屏蔽双绞线0.5mm² 屏蔽双绞线0.5mm² 屏蔽双绞线0.5mm² 备注 屏蔽双绞线0。5mm² 屏蔽双绞线0。5mm² 屏蔽双绞线0.5mm² 用于电流小信号电缆屏蔽层接地 9 GND 小信号屏蔽地 矩形端子对应引线控制信号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3 标记 标记说明 电缆规格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备注 YKCOM 遥控公共 YKH YKF 遥控合闸 遥控分闸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DZCOM DZH DZF YXCOM1 YXCOM2 HW FW YF WCN DDW DQYBJ 动作公共 动作合闸 动作分闸 遥信公共端1 遥信公共端2 合位 分位 远方/当地 未储能位 接地位置 低气压报警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可选 可选 可选 附表C。2 间隔单元脉冲输出端子定义
间隔单元脉冲输出端子定义 引脚号 1 2 3 4 5 6 7 8 标记 P Q S COM NC NC NC NC 标记说明 有功脉冲输出 无功脉冲输出 秒脉冲输出 信号公共端 备用 备用 备用 备用 电缆规格 标准五类线 标准五类线 标准五类线 标准五类线 标准五类线 标准五类线 标准五类线 标准五类线 附表C.3 间隔单元通讯输出端口定义
通信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标记 标记说明 电缆规格 备注 RJ45接口 备注 图示 RJ45接口 RJ45电以太网口(与公共单元通信) 标准五类线 见以太网通讯定义 附表C。4 间隔单元维护端口定义
引脚号 1 2 3 4 5 6 7 8 标记 NC NC TXD GND GND RXD NC NC 标记说明 备用 备用 RS232发送 RS232信号地 RS232信号地 RS232接收 备用 备用 附表C.5 公共单元电源端口定义
图例 RJ45接口 电源输入接口端子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附表C。6 公共单元RS485接口定义
RS485接口(TD)端子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附表C.7 公共单元遥信接口定义
遥信接口(CD)端子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标记 标记说明 电缆规格 备注 图例 标记 NC A1 B1 NC A2 B2 NC A3 B3 XGND4 TX4 RX4 标记说明 空 第1路RS485A 第1路RS485B 空 第2路RS485A 第2路RS485B 空 第3路RS485A 第3路RS485B 第4路RS232地 第4路RS232发送 第4路RS232接收 电缆规格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RVVP1。0mm² 备注 与电源管理模块接口 图例 标记 24+ 24- 标记说明 工作电源+ 工作电源- 电缆规格 RVVP1.5mm² RVVP1。5mm² 输入电源 备注 图例 5.08mm间距带法兰接插端子 12 3。81mm间距双层带法兰接插端子 12839456扩展预留接口 7101112 1 2 3 4 5
YX1 YX2 YX3 YX4 YXCOM 遥信1 遥信2 遥信3 遥信4 遥信公共端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RVVP1.5mm² 3.81mm间距带法兰接插端子 12345 附表C。8 电源电压总线PT控制柜二次室端子定义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标记 KM+ KM- DC+ DC— Ua Ub Uc Un U0 U0' 标记说明 控制电源+ 控制电源- 装置电源+ 装置电源— A相电压 B相电压 C相电压 电压公共端 零序电压 零序电压’ 端子规格 普通端子 普通端子 普通端子 普通端子 普通端子 普通端子 普通端子 普通端子 普通端子 普通端子 备注 附表C.9 电源电压总线间隔柜二次室侧端子定义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标记 KM+ KM- DC+ DC— Ua Ub Uc Un U0 U0' 标记说明 控制电源+ 控制电源- 装置电源+ 装置电源- A相电压 B相电压 C相电压 电压公共端 零序电压 零序电压’ 端子规格 插拔端子(无需工具拆装) 插拔端子(无需工具拆装) 插拔端子(无需工具拆装) 插拔端子(无需工具拆装) 插拔端子(无需工具拆装) 插拔端子(无需工具拆装) 插拔端子(无需工具拆装) 插拔端子(无需工具拆装) 插拔端子(无需工具拆装) 插拔端子(无需工具拆装) 备注 附表C。10 电流传感器航插接口定义
两芯航插定义(传感器侧) 引脚号 1 标记 I+ 标记说明 传感器输出正端 电缆规格 RVSP05mm² 。备注 图示 2 I- 传感器输出负端 RVSP05mm² 。 八芯航插定义(开关二次箱) 引脚号 1 2 3 4 5 6 7 8 附表C.11 公共单元柜端子定义
电源输入接口(JD)端子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3 4 标记 Ul1 Un1 Ul2 Un2 输入电源2 标记说明 电缆规格 RVVP1。5mm² 备注 图例 Un1 1 Un1 2 Ul2 3 Un2 标记 Ia+ Ia- Ib+ Ib— Ic+ Ic— Io+ Io— 标记说明 A相电流正 A相电流负 B相电流正 B相电流负 C相电流正 C相电流负 零序电流正 零序电流负 电缆规格 RVSP05mm² RVSP05mm² RVSP05mm² 。。备注 图示 RVSP0.5mm² 。RVSP0.5mm² RVSP0.5mm² RVSP05mm² 。 RVSP0.5mm² 输入电源1 RVVP1。5mm² 输入RVVP1.5mm² 电源 RVVP1.5mm² 4 直流电源接口(ZD)端子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3 4 标记 24+ 24— 48+ 48— 标记说明 工作电源+ 工作电源- 操作电源+ 操作电源— 电缆规格 RVVP2.5mm² RVVP2.5mm² RVVP2。5mm² RVVP2。5mm² 电源总线 备注 图例 ZD 24 24— 48+ 48— 1 2 3 4 RS485接口(TD)端子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标记 RS2A 标记说明 第2路RS485A 电缆规格 备注 图例 TD RVVP1。0mm² 扩2 3 4 5 6 RS2B RS3A RS3B XGND4 TX4 第2路RS485B 第3路RS485A 第3路RS485B 第4路RS232地 第4路RS232发送 RVVP1。0mm² 展预RVVP1.0mm² 留RVVP1.0mm² RVVP1。0mm² 接RVVP1。0mm² 口 RS2A RS2B RS3A RS3B XGND4 TX4 RX4 RS2A 1 2 3 4 5 6 7 8 7 RX4 第4路RS232接收 RVVP1.0mm² 遥信接口(CD)端子定义及接线要求 引脚号 1 2 3 4 5 附表C.12 以太网通讯线定义
序号 1 2 3 4 5 6 7 8 标记 TX+ TX— RX+ RX- 标记说明 数据发送正端 数据发送负端 数据接收正端 数据接收负端 规格 0.4mm2 0。4mm2 0.4mm2 0。4mm2 标记 YX1 YX2 YX3 YX4 YXCOM 标记说明 遥信1 遥信2 遥信3 遥信4 遥信公共端 电缆规格 备注 图例 RVVP1。5mm² 备RVVP1.5mm² 用RVVP1.5mm² 遥RVVP1.5mm² 信接RVVP1.5mm² 口 CD YX1 YX2 YX3 YX4 YXCOM 1 2 3 4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