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个策略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个策略

来源:九壹网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个策略

作者: 莫运平,陈婷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2期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实现中学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基于课标,结合历史文化背景扩展学生视野;二是基于文本,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三是基于学情,启发学生独特感受;四是独辟蹊径,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8)02-0006-04

*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内容,在结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的风采。文言文毫无疑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应党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2017年秋起全国中小学语文开始使用的部编本新教材大幅度增加了文言文的比重。初中三个年级的语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教材,古诗文总篇数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而最近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则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文言文在教材中比重的明显提升,意味着语文教与学的目标都要有相应的变化。那么,文言文的教学应如何实现语文课标规定的让学生

“阅读浅易古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古文实词、古文虚词、古文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1]的教学目标呢?笔者以为下述四个方面是值得重视的。

1 基于课标,结合历史文化背景扩展学生视野

正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所说,教学就是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浸润的过程[2]。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在文字理解的层面,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不过,由于中学生所处的学段尚低,加之阅读的书籍普遍不够广博,故对文言文中所记载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文化内容还不能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上,教师既要教授必要的古汉语语言文化知识,也要重视挖掘文本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蕴,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该篇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在学习文章之前就对文章能够有大致的了解,能够清晰文章背后的人物发展情况和历史故事,让学生在充满中国历史文化的氛围下学习该文章的思想主题和人物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如学习《醉翁亭记》,它的难点不仅是要掌握文章的主题以及艺术手法,更是要体会篇目中诗人所蕴含的复杂的情感。在讲解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就不仅仅只是讲授他贬谪滁州的经历,同时还要介绍欧阳修的整个人生经历,以及他和晏殊、范仲淹、梅尧臣、苏轼等人物的关系,还原出一个北宋文坛领袖的真实面貌。再如学习韩愈的《师说》一文的时候,不妨引入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以了解韩愈在当时是如何与陋风恶习抗衡的;学习屈原的《离骚》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被污蔑被流放的事迹,这些历史文化背景能够很快让学生明白屈原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情操,对学生学习《离骚》是非常有益处的。这种结合人物的历史背景事件来讲,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开去,思维扩展开来,既保证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也让学生更加全方位地认识和体会文言文的情感思想。

对一些涉及专业知识的文言文篇目,则更加需要教师不局限于文本,而是要跳出文本,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在教学《东阳马生序》时,要涉及部分古代服饰文化知识;教授《曹刿论战》时,可在讲解部分古代军事文化知识中,让学生具体地熟悉古代战争情况,粗略地还原战争场景。而当我们在教授《劝学》一文的时候,则需要跟学生讲解这篇文言文中的“学”指的是“人生道理”的意思,而并非是我们现在学习书本知识的意思;《师说》文中所说的“学者”,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不是纯粹的学问之学。如此,文言文的学习就不是纯粹的应付考试的学习,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变为对古代文化的探讨。

2 基于文本,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任何语言的学习首先是要获得语感,文言文具有很强的韵律和节奏感,语感的获取对学习文言文尤为重要。但是,文言文毕竟不是我们的日常语言,不像现代文那样易懂,学生学起文言文来会相对困难,难以入手。因此,教师的教学首要考虑的是借助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让文言文能活化起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文言文当中获得语感。

一是通过朗读、吟诵、角色演读等多种灵活“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古人沟通和交流,从而产生出思想碰撞的火花。俗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更是如此。已有老师提出高中文言文应该“少教多学”,学生的学习可以以“读”促悟。教师可以通过“读”导学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4]。对于一些叙事性强的作品如《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进行改写演读或角色扮演,如此,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把自己代入到剧情当中,切身体会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达到如临其境的效果。

二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比较阅读,可以比较文本内容,亦可以比较字词。如联系旧课文出现的某些形同而义不同的词进行对比解释。如《捕蛇者说》中“谨食之,时而献焉”一句,指出了“食”(读“si”),是“喂”的意思。这个字的读音和意义,不同于《曹刿论战》中“衣食所安”中的“食”。如在学习《师说》时,可以联系学生学过的《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等文章,分析归纳出它们的共性,学生自然就会得出“说”是古代一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的结论。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可以引入《方山子传》这篇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苏轼和方山子二人都是被贬之人,我们可以设置类似这样的对比阅读的问题———“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同样的境遇,不同的看问题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进而就会明白到苏轼的豁达乐观与坚强。

三是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传递途径多等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极大的辅助作用。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对这种现代学习工具也兴趣浓厚。有学者就指出,未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将诵读、涵泳等传统学习方法与现代学习方法更好结合[5]。因此,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引进现今较受欢迎的诗词文化节目如《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一些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者推荐有关文言文学习的软件和具有学术水平的微信公众号,达到文言教学在课内外的有机整合。

3 基于学情,启发学生独特感受

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落实新课标提出的“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像王荣生教授所说的:“文言文要‘因学定教’,这个‘学’是学生。学情不同、学生不同,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就不同。”[6]如何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知识探索、情感体验和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老师不断思考的。传统式“满堂灌”一讲到底,学生课上拼命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效果明显是要差些的。主动学习的效果永远是要胜于被动学习的。正如《礼记·学记》所

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新课标当中也强调了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的要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7]。即便是同一篇文言文,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体会。例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有些学生会在“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中读到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有的学生则会在“非人哉”体会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而其他学生则可能从“尊君在不”看出友人的礼貌。

如何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让课堂“活”起来?其实,方法并不复杂。在课前导入的时候可以“活”,例如学习《逍遥游》一文时,可用李白的《上李邕》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进行激趣导入;学习《赤壁赋》可用“乌台诗案”这一背景故事或者品读其赤壁三咏之一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导入。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了文学常识,又能引发其阅读的欲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活”,教师留出一些“空白”,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去读懂文本,学生必然更感兴趣,印象深刻。尤其像一些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的文言现象,稍做点拨学生即可明白。复习巩固要“活”,可以采用“成语联想法”“习题巩固法”等方法,也可以让学生以制作手抄报或者与同学分享心得的方式来巩固。例如在学生学习完诸葛亮的《出师表》后,教师的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找出与“表”相关的诗句誊抄在作业本上,也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诸葛亮的其他故事,然后进行小组汇报,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杜甫在《蜀相》诗中“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句写一篇体会,等等。只要方式恰当,又能帮助学生学习文言古文,便可以把“活”运用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中学教材所选的文言文难度适中,学生能够通过相关工具进行自学。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把课堂交给学生,适当组织学生自学、自讲。譬如可以让学生模仿《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这些节目进行文言文知识的分享和古文知识的考核,亦可开展课外名篇研读讨论会,古文朗诵比赛等活动。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唱主角。活动完成后,教师再适时做出评价,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及时地对于他们不同的观点态度给予表扬与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在文言文阅读、鉴赏、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直接的提升,不仅体验了文言文知识的趣味,也提高了自身的文言文素养。

4 独辟蹊径,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言写作是学生提高文言文语感及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不断地让学生尝试进行文言文写作是文言文教学“新”的发力点。正如有中学语文名师所说:“这样看似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实则加大了教学的力度,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也许会事半功倍,更上一层楼。”[8]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经常会出现满分的文言文作文,这也表明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写作的掌握已经到了娴熟的地步。学生的文言文写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的教学就要一步步来,循序渐进。如可以选择学生熟悉而且有感触的事物入手,从训练对子、对联写作,再到训练诗歌写作,再到文言文篇章的创作。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将现代文翻译成古文,这种逆向教学方式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极具挑战性的,但也能较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爱莲说》《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屈原列传》《滕王阁序》等文章时,老师可以先将现代文的意思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现代文倒推古文。学生把现代文翻译成古文的过程中,既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也是对新知识的探索。当学生已经学会运用文言虚词、实词或句式时,自然就扫除了文言文阅读的障碍,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文言字词[9]。如“我是来自北京的张三”这样的现代文,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到的判断句式来写成文言文,转化成“吾,张三,北京人也”。这样相较于直接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来说,是更加有意思的。另外,在学习完文言文字词句等基本知识后,教师也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等。我们要清楚文言文写了什么,更要知道这篇文言文是怎么写出来成为千古名篇的,找到其存在的价值。授课结束后,让学生在领悟课文主旨或掌握课文素材的基础上,及时布置学生以文言文写作的方式,对已学文言文进行续写、改写或是仿写,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诠释所学篇目。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快速和深入地理解文本,也可以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文言字词句的能力,一举两得。在文言文写作之前,学生需要再次回忆或者重

新翻看文章,再次理解课文内容;写完之后,学生再进行总结分析归纳,不仅再次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巩固了知识的积累运用。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写作的方式来改写文章。通过文言文改写的方式,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诠释《廉颇蔺相如列传》,也许学生会产生出新的想法,对廉颇和蔺相如的情感再增一个波折或是改写廉颇“负荆请罪”的道歉方式,这些都是文言文写作当中的新的尝试;除了改写之外,还可以进行仿写或者续写。在《谏太宗十思疏》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把文章的主旨和艺术手法稍微讲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站在魏征的角度,基于“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的初衷下进行续写;也有些学生会依据《出师表》,仿写出对教师的感恩信、对同学帮助的感谢等文章,对于学生尝试文言文写作来说,这也不失为一个教学的好方法。由此可见,学生在各种适当的教学方式下,不仅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和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甚至可以把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精华化为自身所用。

复旦大学申小龙教授说过,一个汉字就是汉民族文化的“全息码”。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解读出一部文化史[10]。由这个高度来看文言文的教学,上述所谈的几个策略还远远不够。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和“如何教”,始终需要教学研究者不断地归纳总结和探索,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焕发新的活力,学生才能够真正在学习文言文当中受益,领略文言文之美,提高文化素养,最终实现文化的传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