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优化的优化组合
连镇镇八街小学 杨杰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是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两大热门课题。将两者进行协同开发研究是否可能,有没有必要以及如何进行协同开发,本文将就此进行研究讨论。
1.以“社会服务和劳动技术教育”为切入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协同开发研究。
社会服务和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增长见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我们通过“走进社区”,“走进村庄”、“社会调查”、“制作营养餐”、等系列主题活动,培养了小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每一主题活动一般需要四周时间完成。第一周,上启动课,主要讨论主题活动的意义与活动计划,并进行必要的培训。第二、三周为活动实施时间,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或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第四周为汇报总结阶段,主要由学生汇报自己参与的活动经过、收获与体会。
从三年级起,每学期各班级都要开展一项与社会服务和劳动技术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学校每学期都将各班的活动成果汇编成集或在展示版、校园网上展示。其成果又可以作为
校本课程加以推广。
2、从校本教材编写入手,进行两者协同开发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吸取以前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教训,强调了课程的协同开发,如在《营养与健康》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不仅安排营养教育方面的知识,还安排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从而使两者更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协同开发目的。
在《营养与健康》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融入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元素,极大地丰富了营养健康教学的内涵。
如在教第一课《生命在于营养》时,在“知识之窗”板块中,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为什么营养健康教育要成为国策”、“世界各国为什么都重视营养健康教育问题”、“我国正面临着那些营养健康问题”等方面知识。在“综合实践”板块中,教材提供许多问题让学生开展研究,如“发达国家是如何解决国民营养健康问题的”,“我国国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等问题,并提供研究方法、详细方案及如何写研究报告的格式等。
在教第八课《营养餐制作活动》一课时,在“知识之窗”板块中,学生通过阅读,获得“营养搭配”方面的知识;在“实践活动”版块中,我们要求学生为长辈(爷爷、奶奶等)设计一份营养餐食谱,并要求在父母的指导下制作营养餐。
这样以来,就使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节省了课时,提高了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和学习效率。
3.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按学段进行分层次的协同开发研究。
我们的初步安排是:低年级段开设《国际象棋》、《体育舞蹈》等校本课程;三年级至六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过的《营养与健康》校本课程。高年级段开设《儿童哲学》、《生活中的数学》等校本课程。
4.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探究是“协同开发”的关键,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选择个人、小组或班级合作、跨班跨年级甚至跨地区合作的探究方式,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
教师有效指导是“协同开发”实施的基本条件。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全体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既不能单纯地“教”,也不能放任学生,而要努力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他们选择课题,帮助寻找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并展开探究活动。年级越低,指导力度就应越大。
5.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在时间安排上,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周三下午使用,根据需要将综合课与某学科打通使用(但要保证每学期的课时总量),必要时可将几门课时调剂集中使用。集中课时主要用于小课题(或活动项目)的启动,活动体验交流、研究成果的汇报等。分散课时用于学生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