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编辑|朱慧敏
19781234@qq.com
王铎草书《秋日西山上等诗六首》手卷赏析
兰建坡
王
铎草书《秋日西山上等诗六首》手卷,绫本,纵28厘米,横450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书于清顺治四年(丁
铎”。
草书《秋日西山上等诗六首》手卷(图1)为其晚年佳作,书时已入清第三年,书风早已纯熟。就其用笔、结字、章法和墨法,试析如下:
亥),时年王铎56岁。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石樵、十樵、痴庵、雪山,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 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经筵讲官等职。顺治三年(16年)仕清后第二年出任《明史》副编修,后任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卒谥文安。诗文书画俱有成就,尤以行、草书见长,与董其昌、黄道周、倪元路等提倡宗法魏晋,书艺别开一面,酣畅淋漓,沉雄劲拔,开明末清初大写意书风,被誉为“神笔王
用  笔
中锋为主,中侧兼用
中锋书写出的字圆润饱满、浑厚有力、神聚气足,侧锋书写出的字姿态万千、神采飞扬、变化无穷。所谓中锋取骨,侧锋取妍。中锋和侧锋又互相转换,在提按、转折中交互变换。如:“枿”(图2)字以中锋书写,浑厚有力。“数”(图3)字以侧锋为主,灵动生姿。“同饮”(图4)
18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图1
二字中锋转侧锋,中侧转换自然。
藏锋为主,藏露结合
起笔处逆锋入纸,顿笔转锋后中锋运笔,把笔锋藏在笔画之中,这是藏锋起笔。顺势尖锋入纸,笔锋显露,为露锋起笔。同时收笔也有藏有露。总体讲起笔藏锋居多,收笔露锋居多。藏锋涩行笔画厚重,露锋急行灵动多姿,这也正是形成王铎厚重书风的原因。如:“世”(图5)字藏锋起笔藏锋收笔,“崖”(图6)字藏锋起笔露锋
收笔,“处”(图7)字露锋起笔露锋收笔 。
转折兼用,转多折少
转笔是笔锋做旋转动作,笔不停驻,顺势转锋,写出没有棱角的笔画。折笔是在起、转折、收时做顿笔折锋的动作,出现方正的折角。如“助”(图8)字以圆转用笔,其中力旁做了两个顺时针的转动,线条优美流动。“居”(图9)字横折处折笔明显,横画行至末端做折笔向左下行笔,然后顿笔转锋向右上行笔,顿笔转锋写竖折,折
图2图3图4图5
19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图6图7图8图9
完又写横折。简单的几笔就出现三个折笔。王铎早期的草书作品如《王屋山图诗》折笔较多,略显刚劲,而此作转笔较多,圆熟而浑厚。这和他55岁书写的《唐诗十首》风格近似。
笔力雄强,苍郁雄畅
王铎与傅山都是雄浑大气、气势磅礴的书风。傅山缠绕过多,有些还笔力纤弱。王铎则无一笔、无一字羸弱。他对笔力要求是非常高的,正如他在《文丹》中所说:“兔之力不如犬,犬之力不如马,马之力不如狮,狮之力不如象,象之力不如龙,龙之力不可得而测也。”线条的力度是书法审美的关键所在,入木三分、力透纸背都是表述线条力量的视觉感受。或薄若蝉翼,或重若崩云,甚至游丝都笔笔送到,笔力所及,无不深入毫末。
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若未尽。非力有余者,未易语此。”王铎不以势重,信笔写来,意到而势不尽。如:“壑”(图10)字上旁大者任其大,土字底上横长而下横短,形成一个倒三角形状。“观”(图11)字左高右低,顺势而为。“多”(图12)字横向取势 ,取法右军,而稍有夸张 ,似一个垂暮老人,负重而行,快要倾倒。
随笔位移,不落俗套
草贵流而畅,“先”(图13)字左撇重且靠左,要把长横压断,似枝头挂着的果实把树枝压弯了。“事”(图16)字虽是行书的写法,其用笔流畅,一笔而成,最后一横画明显左移,而这一笔又是那么自然,整个字有种特别的感觉,好似苏武所持节杖。“晴”(图17)字月字底下移颇多,日字上提,浑然一体却不落俗套。
结  字
字体欹侧,纵横取势
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谈》中说:“明人书法
狂而不野,奇而不诞
王铎早期书学“二王”,他在《琅华馆帖册》跋云:“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
20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有法而后合。”从图23可以清楚地看到其用笔精细,形神兼备,达到了拟之者贵似的程度。他后学米元章、张旭和怀素。博采众长,融为一身。草书《秋日西山上等诗六首》狂而不野,奇而不诞,是因为王铎在狂放中多了一些理性,故放而能收,纵而能敛。如“孤” (图14)字左部分紧右部分松。“野”(图15)字上部分放得很开,下部分土字底收得很紧。“声”(图18)字大开大合,下部耳部向左右上下开张,在错落中呈现出奇肆的风骨,在跌宕中不乏沉稳的态势。
章  法
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草书的章法一般是纵有列,横无行。不同的字距,字的大小变化较大,形成了或紧或松的字间关系。王铎草书或连或断,或两三个字连,或四五个字连,或用意连,笔意顾盼,血脉畅通。唐孙过庭《书谱》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王铎此作前后贯通,
图10图11图12
图13图14图15
21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图16图17图18图19图20图21图22
气运流动。每首诗连标题带内容浑然一体,看不出诗的名字和内容有太大差别,只是从格式上另起一行而已,反而增加了整篇的空白,使整幅作品更加透气。“秋日西山上”(图19)五字中,“秋日”两字实连,“山上”两字意连,“上”字向上出锋,和上面的字呼应。第一首诗不过二三字相连,用墨时稍有停顿。第二首诗开始四五字相连,连绵不断,左右摆动也较大,可见其感情在第二首诗起伏较大。一挥而就,不计工拙。后面四首诗又回归第一首诗的精神状态。整幅作品有多处竖画和撇画放得较远,占用两个到五个字的位置。例如一个“拂”(图20)字就占了五个字的长度。有些字较大,有些字较小。如“野萧壑”(图21)三字较大,“中秋色”(图22)三字较小。这样形成了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的效
果。整篇作品字距小、行距大,通过笔画的轻重、长短,书写的快慢,笔墨的干湿浓淡,字的正欹、左右倾斜,互相照应,达到了浑然一体,自然有致。
墨  法
墨法亦称“血法”,又曰“用墨之法”。谈墨法离不开水。既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墨分五彩”,讲的是墨有焦、浓、重、淡、清,又有枯、干、渴、润、湿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唐代欧阳询在《八法》中说:“墨淡则伤神采,绝浓必滞挥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董其昌在《花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
22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笔,尤在用墨。”历代书法家对墨法是极其重视的。它往往成为书家个性、风格、意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刘墉喜用浓墨,王文治专尚淡墨,故称“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明代董其昌也善用淡墨,其书风清新淡雅;说到王铎,则浓、淡、干、湿无所不用,特别是“涨墨法”,是他最有代表也是运用最熟练的用墨方法。涨墨法,就是隔夜的宿墨加水调制而成,书写时墨在字中间晕开,有时笔画之间的空间完全被淹没,形成一个块状墨团,同时字的外轮廓呈现不规则形状。只在他的立轴大条幅中方能见到,王铎往往酒后在众人场合为人应酬挥毫,大笔满墨,自然会在大轴上滴答如状。反而手卷因为执腕较低,书写相对精致,不像立轴一般“蓬头垢面”,很多情况下是握笔擒拿不稳以及执腕较高所致,所以我们看王铎的手卷、扇面、册页跟立轴的书法面貌是不太一样的。此作淡墨,枯笔较多,这是书写材料为绫本,并且小行草时选笔较小,储墨不多,无法与王铎大字那种大开大合、纵横跌宕相提并论。不过,墨色变化也十分明显,如“拂”(图20)字,长竖两端干枯略显墨韵,中段几无墨色,却还出现几个墨点,是驻笔的瞬间造成的效果。孙过庭《书谱》曰:“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真正是常人所不能企及的。作为“有明书法推第一”的王铎,被启功先生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可见其言不虚。
王铎草书《秋日西山上等诗六首》书法手卷为国家一级文物,1954年由河南文管所移交给
河南省博物馆,现藏河南博物院。卷首钤“鉏金堂印”“春湖珍赏”朱文印,末款为白文“王铎之印”“烟潭渔叟”。春湖即为段晴川,清末著名字画鉴赏家,此卷曾被他收藏,卷末有他的题跋。中间有“段氏春湖珍藏之印”“学士之章”“文学侍从之章”“文学侍从之臣”“如南山之寿”等印。落款为“丁亥九月十九日日午书 半夜四更又书半 鲁翁老盟兄正之 王铎”。
(作者简介:兰建坡,河南博物院电子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河南省书协会员)
图23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