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名著阅读报告
课程名称: 学科名著阅读(上)
名著名称: 资本论(第一卷) 任课教师: 赵涤非 学生姓名: 田广杰
学 号: 070802325
年级专业: 08级经济三班
2010年 6 月 25 日
成 绩:
评 语:
任课教师: (签名)
学科名著名称:资本论
作者:卡尔.马克思(1818.5.5——1883.3.14)
出版社:不详(贺氏藏书)
出版日期:不详
名著摘要:
《资本论》分三卷。第一卷从商品入手,着重研究了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姐姐关系的资本的本质,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卷共分三篇,研究的就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内在的深刻的矛盾。第三卷即最后一卷探讨的主要内容是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分配的问题。
心得体会:
马克思,我们大家都已经不陌生了,而且对于他平生的两大主要贡献,我们也已经耳熟能详了,那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而,他的所有思想,在《资本论》中已经全部表述,给后人留下了无比宝贵的财富,当然也给了人们不断发展的动力和不断创新改革的激情。当然,也引起了后人的思考和挑战。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高峰。通过对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深入剖析,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主义的必然性。其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和分析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资本论》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是具有鲜明党性的著作。马克思的思想武装了全体工人阶级,并在政治经济学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使命。全书所涉及的有关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和阶级斗争说。因此,《资本论》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学著作,同时,以其对英国社会经济历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
根据这次名著导读的要求,主要认真阅读了《资本论》第一卷,也整合了自己以前学过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对价值与价格进行自己的阐述和理解分析。
价格问题,是贯穿于经济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同时又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探讨热点问题。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提及的有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交换形式、剩余价值、劳动价格、价值增值等多个关于价值与价格的词汇。关于价格的决定,马克思运用的是价值决定论,也即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而商品的价值,则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就决定着商品的价值量,同时也就决定着商品的价格。当然,价格也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使得商品价格始终围绕价值波动,但是最终或者说是在一个长期的时间内,价格是与价值相当的。而在论述劳动价值时,马克思认为一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的价值产品是一个不变的量,而这个不变的量等于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从而,劳动价值就取决于资本家所获取剩余价值的多少。
此外,马克思在论述商品个价值和使用价值时,运用劳动的二重性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劳动氛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并且特别指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此处,我想谈谈自己关于价格的理解,确切的说是关于《资本论》中的可以表现为价格的地方。
其实是关于交换价值。书中认为任何两种商品在交换时所表示的各种商品数量的比例即作为商品个交换价值,从而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多种多样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交换价值的不唯一性,也正表现了一种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的价值量的多少。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种相对性的价值表现,其实就是这两种商品之间的价格相对化,即一种相对价格。以往,我们都认为价格是一种绝对的数值,然而,我们也可以用两种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价值或者是给人们带来的效用的大小。因此扩散开来,一种商品与其他多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就表现出一种商品与其他多种商品的相对价格;而一种商品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内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其他与这种商品所表现的交换价值相同的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时价格基本相当的,从而也就表现出了其他对应商品的相对价格和交换价值。也因此可以形成一种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内的相对价格体系,也据此可以简单衡量各种商品之间的价值量的多少,以及衡量各种商品对人们效用的大小。这种价格体系也就大体等同于一般价值形式,由一种商品相对于其他各种商品的价格,形成一个有序的价格、价值链。
此外,我先个提出两个问题:
一. 根据《资本论》的阐述,劳动产品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因为其用于交换了。而且只有抽象劳动可以形成商品的价值。那么,那些没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同样耗费了人们的劳动,也同样是耗费了抽象劳动,那么这种抽象劳动,形成的不是价值,那会是什么呢?因为据马克思所说,只有商品才具有价值,或者说价值是由于劳动产品的交换而具有的。也就是说这种自我消费的劳动产品时不具有价值的,那形成这种劳动产品是不是因为没有价值而不需要抽象劳动呢?还是耗费了抽象劳动,但是抽象劳动却没有形成价
值?如果抽象劳动没有形成价值,那么它形成了什么呢?
二. 在论述劳动力的价值时,马克思认为一定时间内的价值产品是固定不变的,而且与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相等。单显示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企业家的利润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为什么劳动力的价格却也普遍提高了呢?在这里,劳动力的价值与企业家的剩余价值是反向变动的,而且了劳动力的价值无非是与劳动力的价格相关的,而且可以简单认为就是劳动力的价格,因为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价格有时可能比它的价值高,但是从不比它的价值低。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力的价格是要增长的,因为维持其基本生活以及教育、家庭等的资料费用在增长。也许你会说,这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关啊,可是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在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可变的情况下,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从而不论产品量和单个商品的价格如何变化,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这是不是与上面提到的现实情况相违背呢?
其实,自己对于《资本论》还没有太深入的研究,所以仅仅就是凭借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在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来写出自己的几点感想。但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资本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定律,而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状况下的指导规则。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完善和革新。并且,现实世界也对其提出了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
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
第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
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而《资本论》本身就是一个给我们留有很大发展空间和完善空间的理论体系,而且其提出的各种哲学理论,更是要求我们不拘泥于教条、书本和经验,而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去完善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借鉴和反思,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和发展。当然,对于其中不合理、不适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要勇于剔除,使我们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不断前进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