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漫谈作文指导

漫谈作文指导

来源:九壹网
漫谈作文指导

莲都区刘英小学 吴春丽 2007-12-14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大家坐在这儿听我做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讲座,我心里真的很惶恐。说实在的,我自己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基本上都是零打碎敲的,没有什么系统。不过既然已经被赶上架了,那我也只能硬着头皮来讲,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作文都是一样艰巨的任务,如何使这件事情变得轻松并有成效,是我们语文教师职责所在。我认为习作指导是可以体现在语文教学的任何一个时刻的,而不仅仅是在作文指导课上。关键的是教师要具备捕捉并指导学生习作能力时机的意识和行为,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随文练笔中潜移默化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那么我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随文练笔,以利于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我们的课文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其中蕴藏着许多训练点,包括标点的使用,词语的运用,段落的写法,篇章的谋篇布局,文本的空白点等,都是让学生学习作文技法的好材料。而我们老师在上课时也常常会紧扣内涵丰富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练笔、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练笔,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在我的印象当中,大多数的随文练笔都较为侧重内容,而我们的课文还蕴藏着许多作文技法的训练点,比如标点的使用,表达的形式,段落的写法,篇章的谋篇布局等等,要想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这些训练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第七册第四组课文中总分段式反复出现,在教学中老师肯定会引导学生去发现并学习,作者是如何围绕着总起句中的重点词写具体的。在词语盘点时,我设计了一个练习,请学生选择其中的词语写一个句子,比如选择的词语是“慢条斯理”——“妈妈总是一副慢条斯理的样子。”然后围绕这个句子写一段话,写出他怎么慢条斯理。这样训练,它不但加深学生对总分段式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可谓一举两得。再说因为有课文的学习基础在前,所以写起来并不费劲。在这个单元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的习作中,我就明确地要求,必须要有一个自然段用总分段式去写。从效果来看,学生都能达到这个要求。

再比如11课《去年的树》与12课《小木偶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以对话为主,但有着明显的区别。《去年的树》中的语言朴实无华,对话基本是“鸟儿说,鸟儿问,大门回答说”之类的白描手法,而《小木偶的故事》中的对话则不管在形式还是提示语的描写上都丰富得

1

多。我们知道,语言的朴素有两种,一种是繁华落尽,返璞归真,另一种是原始的,来自贫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能领会《去年的树》中那种平淡语言中那种深挚透明的美吗?他所要学的是如何使自己的文章语言丰富多彩。所以学了两课之后,我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用对比的形式来教学对话。无需我过多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觉得《小木偶的故事》中的对话形式丰富,再加上这课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很丰富,如,“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它们出现在对话的提示语中,使得这些不同形式的对话看上去是那么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然后我再请同学们去找一找两课对话的共同点,他们发现这些对话都是分行写的,再体会对话分行写的好处。经讨论和引导,同学们得出的好处有这么几条:1、看上去文章变长了;2、显得更有条理,阅读起来一目了然,视觉效果好;3、表达形式多样。

最后我做了总结,接着进行了各种对话形式的标点练习,并要求他们在续写《小木偶的故事》时用上四种形式的对话,一定要注意对话分行写的格式。结果学生都能较好地运用,写得较差的也能够运用几种对话形式,写得好一些的便能够在提示语中添加对人物神态、心理以及动作的描写。我们知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对话,所以对话描写是习作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通过对两篇课文的对比观察,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然后仿写,尝到了好处。我自己也觉得这一节课的时间花得相当值得,效果很好。

我想,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把作家的写作技法进行适当的渗透,我们的学生写起作文来才会更加规范,更加有条理。

二、日积月累中丰厚底蕴

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基础。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或作文时便能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纵然有思绪万千,也只是心中有而笔下无。历史经验和无数的实践都能够告诉我们,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均有赖于多读多背。童年时期记忆力强,这时候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有了丰厚的底蕴,对将来说话、作文都是受益匪浅的。虽然对所记的东西并不很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理解能力的增强,内心所积累便如冰山融化之春水汩汩而出,我想所谓的文思泉涌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吧。所以我非常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从以下三个方面使他们养成积累的习惯。

1、加强朗读和背诵训练。

通过读、背课文,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熟记了课文,积累了语言,增强了语感,还训练了记忆力,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2

2、课初五分钟,细水长流。

每节语文课铃响,由学习委员领读古诗词三遍,然后读一日一格言,由学生轮流写,读了之后说说理解,学生不懂就老师讲解,告诉学生这些格言可以在什么时候运用,顺带介绍格言作者。如果老师也不知道,那就坦白承认不知道,课后我们去查,谁先了解了就在下一次告诉大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坦率的态度反而赢得学生的尊重,而且他能够说出老师不知道的知识,他会很有成就感。接着是学生轮流讲新闻,或者成语故事,或者介绍自己所看课外书中的精采片断。虽然要花去五六分钟甚至十来分钟的时间,但信息量很大,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学生从小多接触这些格调高雅的东西,才能形成丰厚的人文素养,而这些素养会在无意中通过他的作文表露出来。

3、流光似水,日记留痕

每个学生每天都发生大大小小不同的事情,只不过还不知道去留心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从中去发现、去感悟,并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首先要有一双慧眼,帮助他们观察,引导他们学会感受。其实当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有更多机会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也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去感受、去记录。就像对钟声笑的描写这个事件,就是日记的内容;火箭发射嫦娥一号,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总之,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是习作的内容。天长日久,学生就会拥有一座真实而又丰富的作文素材仓库。每次大考前,我总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日记拿出来读一读,或者和好友分享日记,回顾一下昔日的生活,第二天考试说不定就有用上的素材,那写作文就省力多了。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种应试的技巧。

三、习作点评中博采众长

学生的日记、小练笔、读书笔记当中凡有特别出色的亮点,我都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一读,被夸奖的同学兴高采烈,倾听的同学因为老师所赞扬的东西都是自己所熟悉的,自己努力也能做到的,所以也很感兴趣,有些在接下来的习作中便体现出来。在讲评时我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引导 :

1、提倡真实感受

言为心声。我们知道日记很重要的一项功能是宣泄,而学生日记有一项功能就是与教师的交流。学生日记当中抒发真实感受,就是对老师的信任。比如“集会时间长,双腿发酸,但看见老师虎视眈眈,又不敢不站好。”这些话本就是真心话,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面对这份信任,我从来都是心存感恩,给予鼓励,然后再视内容进行适当的引导,语气尽量做到和缓。这样学生才会放心地写真话,抒真情。

2、赞赏个性语言

3

留心学生的作文,常常会看到许多有趣的语言。但也正是儿童言语的天真无邪、憨态可掬,洋溢着童趣。我举几个例子,比如写形容快的比喻,他不写离弦的箭、脱缰的野马,他的比喻是“像被猫追的老鼠”,我觉得实在是形象极了。他们常看《猫和老鼠》,被猫追的老鼠那是逃命啊,还不拼了命地跑吗?写第一次使劲,是“使出吃奶的劲”,当写到比前次更用劲时,有一个学生的描写是“使出从子宫里爬出来的劲”。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写法,觉得特别有意思。我当时就想,到底是哪个劲更大些呢?没有答案。这些有新意的语言总能让我们感受到学生那活跃的思维。在老师的鼓励之下,学生的语言面貌才能越来越体现出自然生动的一面。

3、关注多向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事物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描写。相同的开头和结尾,而中间的过程也许有无数种,就像周宸萱老师刚才上的童话作文。就拿班里曾经有一段时间流行玩悠悠球,不少学生的日记当中都写到这件事。有写悠悠球品种的,有写悠悠球的各种玩法的,什么巴黎铁塔,什么奔向月球等等,有写同学进行悠悠球大战的,有写上课贪玩悠悠球而被老师没收的,有写因悠悠球而起的风波,还有的同学写出悠悠球的流行程度,连平时不爱玩的一个女生都玩得兴致勃勃„„学生只知道自己这一种写法,但老师在讲评的时候,把这种种作文角度进行列举,他就会明白一个题材可以多向思维。久而久之,思维会趋向灵活。

4、鼓励活学活用

当学生能够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平时积累的诗词格言进行运用的时候,我会大加鼓励,称赞他活学活用。记得有一回有个同学在写童话作文时用到了《巨人的花园》中的句子:“抬眼望去,一缕阳光照射进来。多么明媚的阳光啊!” 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赞叹不已,说他不仅把课文中的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而且还学会在童话景物中穿插适当的景物描写以营造气氛,这个水平可不一般。其他学生想,这有什么难的呀,不就是加几句景物描写吗,这个不一般我也能做到呀。同伴之间的这种模仿效应比我们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外阅读中厚积薄发

1、推荐优秀作品

一开学,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挺爱看书,下课时、中午,常常看到学生静静地坐着看书,可有一天我发现看的全是《乌龙院》、《机器猫》之类的漫画书,看得津津有味。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喜欢漫画,我向他们推荐了《幽默大师》、几米的漫画集、朱德庸的《绝对小孩》,这些都是漫画中的精品,还给他们推荐了几本适合他们看的书。《上下五千年》和《爱的教育》每生必须购买阅读,另外推荐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茫茫书海,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我们介绍给学生的书籍都具备很强的可读性,这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才会不断地强化。

4

2、形成阅读习惯

我们学校的学生很幸福,有这么大一个阅览室,有许多书都是按班级学生数配置的,而且有专门的阅读课,可以看书,也可以交流。不是每个学生都爱看书的,有的时候就要把阅读作为一种作业强制那些不爱看书的学生去看,老师也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指导。比如学了《卡罗纳》一课,我们班开始进行《爱的教育》这本书的阅读。之后的时间里,我常常会提到其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然后话说一半,刺激他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以此保持他们持续阅读的兴趣。我们也经常利用中午刚到校的时间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看20分钟,应该说那种感觉很好,不爱看书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3、指导读书笔记

读书而不思考,所受益是比较肤浅的。所以指导读书笔记的写作势在必行。我把他们的读书笔记分成两块内容:第一块的内容每周都是相同的,即周一至周五默写下当天由学生轮流抄写在黑板上的格言,周末将每周诗词默写在下面。第二块的内容则分单双周不同安排:单周摘录20句好句子,将好词语用“﹏”划出,不准摘抄专门的好词佳句书上的句子;双周则写读后感,要求300字以上。

于是我拿出了几篇以前的学生初写读后感时的优秀之作给几个同学朗读,并一边指点方法:这几篇读后感的共同之处是:先写自己看了什么书,然后简要介绍这部书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的或是其中自己最喜欢(最讨厌)的人物及其原因,或是最有趣的情节之如何有趣,或是最感人之处的描述,或是自己从这本书中受到的启发等等。这样一种模式对于新写读后感的同学来说易于掌握,所以听了之后,再与他们就所阅读的书举例交流了一番,学生对于这个读后感有了一点模糊的感觉。《夏洛的网》已经拍成影片,一部拍得极为精致动人的影片,我推荐学生周末去观看,意在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说下周将在同学们的读后感中择优朗读,看看哪几个同学在第一轮中成为佼佼者,竞争意识定能促进一批同学更认真地去写。然后逐渐地引导学生去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倾吐感受,与人交流。

语文是出了名的文火慢功,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和阅历中不断开阔眼界提高境界,在不断的训练当中逐渐得心应手。学生积累得越多,理解得越深刻,再加上表达的欲望,他的作文才能写得越好。

对于学生习作的指导,虽然一直在尝试,但总觉得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期待各位专家同行的指导。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