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创新社会管理之城市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之城市管理

来源:九壹网
・64・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06月(第3期) 创新社会管理之城市管理 韩大贤 (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改革和创新城市管理、建立城市管理新模式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大基本任务。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视域下 构建新型城市管理模式要转变城市管理理念、重塑城市管理价值追求、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坚持正确的方向并注意 解决城市管理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管理城市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14)03--0064--03 一、重塑城市管理的价值追求 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理念之善,主要指城市 无论是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还是社会转型 管理的根本价值理念与现代伦理价值和道德规范 中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都务必遵循为人民服务 的一致性;二是制度之善,它是指城市管理和服务 的根本宗旨。在此根本宗旨指导下,努力使城市 制度符合现代伦理价值和规范要求,实现制度正 管理适应时代要求,重塑城市管理的价值追求。 义;三是行为之善,它是指城市管理行为具有伦理 1、依法管理是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价值追求 道德上的正当性,实现行为正义。 城市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其基本任 二、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务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城市问 随着城市管理所面临的环境不断变化,现有 题、化解城市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 的城市管理,包括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都面 保持社会稳定。为此,必须建构城市管理主体的 临新的挑战。中国城市化转型要求实现城市经济 行为规范体系,明确各种主体行为的基本法律规 发展与社会利益兼顾的新型城市管理,实现 范,完善城市管理领域的法律制度;必须提高法律 由、企业、社会多元化参与治理的综合管理模 权威,强化城市管理主体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 式。改革城市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 担责任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进行城市管 转变职能人手,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完善两级 理、提供城市公共服务,保障城市居民的合法权 、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明确区和街道的职责 益。因此,依法管理既是城市管理创新的题中应 和功能,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理顺条与块的 有之意,也是城市管理创新所要实现的重要价值 关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强化城区、立足社区, 目标。 理顺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的关系,专业性强的管 2、社会善治是城市管理创新和法治社会的共 理以条条为主,综合性强的管理以块块为主,以基 同价值目标 层为主;强调综合执法、协调行动,重构权力与利 社会善治是指城市管理和服务行为符合现代 益的关系,使公共服务与公共权力的关系不涉及 社会伦理价值、道德规范和法律的基本要求。它 任何私利;管理主体多元化、大众化,构建以 [收稿日期]2o14 o4一O2 [作者简介]韩大贤(1989一),女,安徽霍邱人,南京大学法学院学与行学2013级硕士。 2014年06月(第3期) 韩大贤:创新社会管理之城市管理 ・ 65 ・ 为主体、吸纳居民和非组织参与的管理主体 的制度化与公共参与的扩大。因此,城市管理,一 方面是加强城市管理制度建设,开发城市管理的 结构,超越以为单一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突 破行政行为的局限,通过、市场和社会的 多主体联合治理改变以行政命令作为单一手 段管理城市的局面。在上述原则指导下,应 着力建设信息化、包容性、参与性、预防性城市管 理机制。 资源;另一方面是扩大公共参与,推行参与型 城市管理,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共决策, 使公共参与和民主治理成为导性的城市管理模 式,再造新的城市管理权力结构。【 在目前主 导型的城市管理下,要为社会自身的成 1、信息化城市管理 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管理领域的不断深入和 普及,尤其是电子政务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建 立,为在城市管理中实现管理主体多元化奠定了 技术基础。中国许多城市的管理中出现了扁平化 管理和网格化管理等现代管理理念,推进了精细、 敏捷的城市管理创新。[1]一方面,城市管理创 新借助信息技术和社会力量在层级、职能和 部门之间对多种智能进行了全方位的贯通。另一 方面,数字化和信息化也只有与管理模式的 变革相结合才能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 统的层级化公共组织架构,建立网络型组织,通过 改变运作流程和服务职能,建立以公众为导 向的,从而改变管理结构,实现国家、市 场与社会的共同治理,促进全方位的城市管理改 革和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2、包容性城市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快速推进,促 进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解传统化:一个越来越开放、 越来越分化、越来越流动、越来越多样的现代社会 日渐形成。l2l( ¨这就要求将“包容性”(in— clusion)作为公共治理、城市的理念和方 式。【。l( “”’包容性城市管理尊重公民权的基本价 值和社会差异,通过民主参与的公共治理结构来 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要求发展“包容性民主”,作为克服当前多 重社会危机的现实路径。【2 I( 3、协作参与型城市管理 协作性城市管理主张共享权力——城市管理 秩序是“合作生产”,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最佳办 法是、市场、社会以及公众共同努力,发挥比 较优势,促进资源整合。城市管理的核心是维持 城市管理秩序,秩序的有效维护取决于城市管理 长和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培育更多的城市管理 主体,并在与社会之间建构协商合作机制,需 要设计参与式决策过程,促进与社会之间的 互动和交流,并保证在推动城市管理总体转 换的各种“合力”中,使积极的、具有正效应的力量 占主导地位。 4、预防性城市管理 一个有效的城市管理模式是把问题解决在发 生之前,而不仅仅是出了问题后如何解决,这就要 求提高城市管理主体的战略思维能力、预警能力、 监测能力和迅速反应能力。有预见的城市管理主 体要做两件根本性的事情:使用少量钱预防问题, 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问题;城市管理主体在作出 决定时,尽一切可能考虑到未来o[5](v205)预防性城 市管理重视城市稳定风险评估和城市管理矛盾预 防治理,预料未来,而非成为“未来盲”。“十二五” 规划纲要提出:“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 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坚持预防 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 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 效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风 险管理能力”,这表明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决 心进一步加强社会稳定风险管理和社会矛盾预防 治理能力建设,构建风险和矛盾评估与预防预警、 危机和灾难应对控制、危机和灾难后重建管理的 预防性治理制度框架。 三、加强城市管理能力建设 1、加强能力建设 强有力的不仅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保 障,更是城市进步的强大推手。历史和现实表明, 当重点放在职能界定上时,强调的是在特定条件 下的可行性,是用所处阶段和规定概念去描述;当 重点放在能力建设上时,则强调在行为方式上的 ・ 66 ・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O6月(第3期) 可操作性,强调的是达到目的所用的手段,或更为 宽泛地说,强调的是怎样的能力建设才能带来效 果。其实,就中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说,再定 功能与能力建设二者同样重要,分别表明了 “该做什么”和“应如何做”,这并不是在各不相干 的两条路上跑车。当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该做什 么”时,会造成一种纯理论的规范主义;当仅仅强 调“应如何做”时,就会跌进唯工具主义的陷阱。 因此,就城市管理而言,需要进一步以科学的 精神解决以有效性为依归的能力建设问题。 2、加强公众能力建设 公民参与城市管理是大势所趋,既凸显了权 利的落实,也具有正当性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公民具备达成理性共识的能力,这也是在社会 管理大格局下的城市管理应该认知到的一个事 实。城市管理是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 业,诸如城市规划和环境卫生等公共服务,承载着 公平正义以及利益合理分配的内涵。以民生为先 导,在实际的交互实践理性中,通过引导、放 权、培育和推动,社会自我管理能力会得到提升, 也将意味着公民在互惠准则、和谐共融等方面理 性共识能力的提升,如此,将对城市管理中的政社 互动大有裨益。 四、正确处理创新城市管理的若干问题 要推进城市管理创新这一宏大的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创新改革的正确方向并正确辨析、妥善 解决关于城市管理的重大问题。 1、坚持正确的方向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 委领导、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 理格局。”领导,既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 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组织动员基层党组 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于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 负责,主要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城市管理服务, 努力使城市管理主体的管理更加有效;社会协同, 主要是发挥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 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城市管理主体各方力 量互联、互补、互动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 公众参与,主要是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 与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 务、自我发展。 2、要正确认识城市管理创新与化解社会矛 盾、公正廉洁执法的关系 三项重点工作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城市管 理创新能够提供改革和发展的新资源、新元素、新 动力,改善城市管理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改善执 法状况;而化解社会矛盾、公正廉洁执法为社会管 理创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更好的条件。 3、要正确认识城市管理创新的基本法治界限 创立新制度、建立新机制、采用新方法,涉及 到一些基本的要求和规则,总体上概括为:对于公 民来说,属于选择性、赋权(权利)性、授益性的 创新举措和制度规范可以宽松一点,属于禁止性、 限权(权利)性、损益性的创新举措和制度规范 则应非常谨慎和严格对待;创新举措和制度规范 的出发点、目的性必须正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私益与公益、公平与效率、自由与秩序的兼顾 平衡,尽可能体现帕累托改进,降低成本,减少伤 害;创新举措和制度规范的社会效果应有助于贴 近其出发点和归宿点。 总之,城市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城 市发展,在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视野新视域下,城市 管理也亟待创新。通过观念的转变、价值的重塑, 引导机制创新,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注 意解决实际问题,新型城市管理模式一定能够实 现其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Eli兰乾威.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 到“网格化管理”[J].公共行政评论,2o12,(2). [2]鲁恂・w・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M].天津:天 津人民出版社,2009. E3]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 复兴[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E4]吕志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思考EJ].政治 学研究,2Oll,(6). E53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企业精 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996. 责任编辑:贺俊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