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章学诚文质观简论

章学诚文质观简论

来源:九壹网
第18卷第4期 新余学院学报 Vo1.18,NO.4 2013年8月 JOURNAL OF XINYU UNIVERSITY Aug.2013 章学诚文质观简论 ●张富林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文质关系是中国古代文章学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叉颇为复杂的命题,历代文人和文论学家对其见仁见智,莫衷一 是。清乾嘉时期文史大家章学诚吸取诸家学说,兼融己意,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文质观:文生于质;质胜于文;质不离文。 章学诚的文质观袭古创新,见解全面,认识深刻,对今人理解文章的本源、时代风格、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亦有许多 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章学诚;文质观;文生于质;质胜于文;质不离文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54(2013)04—0035一O3 在中国古代文章学史上,曾出现过三种比较典型的文质 随世变为转移,古今文体升降,非人力所能为也。”_4 又在 观:重文轻质,重质轻文,文质并重,相较而言,第三种观点较 《言公中》中打比方说:“譬如喜于中而不得不笑,疾被体而不 前两种看法更显公允。清乾嘉时期著名文史大家兼思想家章 能不呻。’’ 。 学诚,是“文质并重”文质观的突出代表,章氏的“文质观”承 其次,提出了“因质而施文”的原则。章学诚在《贬俗》中 古辟新,集众家之长,兼容己意,对“文”与“质”的关系,进行 说:“文生于质,视其质之如何而施吾文焉。”倘若写人,要“因 了全面而又深刻的论述,比较接近今人的“文质观”。 其人之质而施以文”,因为“因乎人者,人万变而文亦万变”; 一、文生于质 倘使记事,同样也要因其事之质而施以文,因为“文因乎事,事 “文质观”主要讨论“文”与“质”的关系问题,意即文章表 万变而文亦万变,事不变而文亦不变”。I1 3454章氏已经意识到 现形式与思想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章学诚提出了“文生于 必须依照“质”的具体情况来行文,写人记事概莫能外。 质”的观点,他在《贬俗》中说:“夫文,生于质也。” 11452又在 再次,主张“文必如其质”。章学诚认为“文”要符合“质” 《题朱沧湄诗册》中有言:“必求诗之质,而后文以生焉。” 的内在规定性,他在《古文十弊》中说:“夫传人者文如其人, 还在《杂说下》中云:“文缘质而得名。”L2 章氏认为,“质”是 述事者文如其事,足矣。其或有关考证,要必本质所具。” 第一性的,居于主导地位,“质”是“文”产生存在的基础,无 写人之文必如其人,叙事之文必如其事,如果关系到考证,必 “质”便不存在“文”;“文”是第二性的,居于从属地位,是 须符合内容的需要。为此,他在《与陈观民工部论史学》中要 “质”派生出来的,“文”是“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文”不能离 求:“辞则必称其体,语则必肖其人。质野不可用文语,而猥亵 “质”而存在。章学诚从“文生于质”的基本观点出发,提 须删;急遽不可以为宛辞,而曲折仍见。”L2 文章写作应文如 出了以下见解: 其人其事,不应迁就所要写的人和事。在《古文十弊》中又 首先,“文”随“质”的变化而变化。章学诚在《原道下》中 说:“文欲如其事,未闻事欲其人者也。”在《文理》中举例道: 说:“立言与功德相准,盖必有所需而后从而给之,有所郁而后 “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疾痛患难之人,虽 从而宣之,有所弊而后从而救之。”_J]139这句话揭示出文章是 置之丝竹华宴之场,不能易其呻吟而作欢笑。”… 此外,人物 应社会实践需要而产生,应起到供需、宣郁、救弊的作用。在 语言必须要符合人物地位、身份、性格,要宛肖其人。章氏在 《说林》中云:“观于孩提呕哑,有声无言,形揣意求,而知文章 《古文十弊》中言:“叙事之文,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惟其所 著述之最初也。”文章著述犹如孩提学语,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欲,期如其事而已矣;记言之文,则非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 社会实践不断变化,反映社会实践的“质”也是变化无常的, 期于适如其人之言,非作者所能自主也。”还举例说:“其有未 “文”要为“质”服务,“质”变,“文”亦随之变,“随时撰述以究 尝学问,或出乡曲委巷,甚至佣妪鬻婢,贞节孝义,皆出天性之 大道”… 。章学诚在《黠陋》中说:“世事殊而文质变。”… 优,是其质虽不愧古人,文则难期于儒雅也。……名将起于卒 又在《乙卯札记》中说:“顾宁人云:‘三百篇不能不降而楚辞, 伍,义侠或奋阎间,言辞不必经生,记述贵于宛肖。”… 楚辞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不能不降而 最后,重视“文理”。“文”具有相对性,有自己的特 唐,势也,用一代之体,则必似一代之文,而后合格。’此说良 殊规律和内在规定性,但这种特殊规律只有在写作实践中才 然。” J1 时代升降,文体亦有不同,文章之变常随时代共曲 能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章学诚在《文理》中认为:“父 折。章学诚还认为“文”的变化,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趋 不得而与子,师不能以传弟。”又设喻道:“文字佳胜,正贵读 势,非人力所能为。他在《与邵二云论文》中说:“文人之心, 者之自得,如饮食甘旨,衣服轻暖,衣且食者之领受,各自知 收稿日期:2013—03—31 基金项目及作者简介:江苏省2013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章学诚文学研究》(CXZZ13_0885)。张富林(1972 一),男,山东济宁人,扬州大学2011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35— 新余学院学报 之,而难以告人。如欲告人衣食之道,当指脍炙而令其自尝, 性,既可以显质明道,也可以隐质叛道,设若徒溺于“文”,不 可得旨甘;指狐貉而令其自被,可得轻暖,则有是道矣。” 3287 足为取。他在《言公中》中又说:“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 章学诚承认文章具有审美愉悦的功能,他在《原道下》中说: 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徒善文辞而无 于道,譬彼舟车 “无为之治而奏熏风,灵台之功而乐钟鼓,以及弹琴遇文,风雩 之良,洵便于乘者矣,适燕与粤,未可知也 ” 。 章学诚“耻为 。言志,则帝王致治,贤圣功修,未尝无悦目娱心之适,而谓文章 无实空占” ” ,提倡言之有物,切于“人伦日川”,即使是六 之用,必无咏叹抑扬之致哉 ” 文章之用,并非只是明道, 经,亦概无例外。他在《易教上》中云:“六经皆先王得位行 而且还可通过声情色彩以达到“悦目娱心”之功效。章学诚 道,经纬宇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 在《经解 》中认为 还认为文章中的生动形象能给人以感染熏陶,引起人们桴鼓 “六经”乃三代盛时,典章法度见于政教行事之实,而 人  相应的共鸣,使人受到鼓舞和感召,他在《答甑秀才论修志第 有意作为文字以传后世。”… 在《史释》中则义谆谆告诚道:书》中说:“《史记》好侠,多写刺客畸流,犹足令人轻生增 “君子苟有志于学,则必求当代章典,以叨于人伦日用,必求官 气。”“使观者有所兴起,宿草秋原之下,必有拜彤管而泣秋雨 司掌故,而通于经术精微,则学为实事,而文非卒言,所谓有体 一蒈矣 ’ 一 二、质胜于文 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了“质文递变” 的观点,意即 说文质不可相胜,有时尚质,有时崇文,质文呈交递变化的态 势。章学诚于此基础之上,认为“质胜于文”,提出以下看法: 首先,“文不离质”。章学诚在《高邮沈氏家谱叙例》中 说:“一时应酬投赠,岂无藻饰腴辞,然君子之交,文不离 质。”_2“ 章氏认为,犹影不离形,“文”不能离“质”而单独存 庄。他在《黠陋》中云:“质去而文不能独存。” 又在《家书 L》中说:“无质不可以言文。” 还在《州县请立志科议》中 有言:“离质言文,史事所以难言也。” ” “质”是根本,“文” 是枝叶,“文”应依附于“质”。在《删订曾南丰(南齐书目录) 序》中云:“质之不存,文于何附?” 又在《诗话》中说:“质 已丧而文无可附矣。” 其次,“质重于文”。章学诚认为“质”起主导决定作用, “文”居于从属地位,“文”要以“质”为依归。他在《原道下》 中说:“记诵之学,文辞之才,不能不以斯道为宗主。”……又在 《赠乐槐亭叙》中譬喻道:“梅杏檀梨,为味不同,而皆可于 口。”“其质然也。” “质”是根本,“文”只是“质”的外在表 现形式,“质”重于“文”。他在《说林》中云:“志识卓然,有其 离文字而自立于不朽者。” 又在《陈东浦方伯诗序》中以 诗歌为例加以说明:“古诗去其音节铿锵,律诗去其声病对偶, 且并去其谋篇用事,琢句炼字,一切工艺之法,而令翻译者流, 但取诗之意义,演为通俗语言,此中果有卓然其不可及,迥然 其不同于人者,斯可以入五家之推矣。” “胡适先生评此日: “这个标准可谓辣极!只有真诗当得起这个试验。章实斋若 晚生两百年,他一定会赞成白话诗!” 相反,如果离质论 文,斤斤争胜于“文”之优劣,实不足取。他在《诗话》中说: “舍质论文,则其轻隽便给之才,如效鹦鹉猩猩之语,未尝不足 娱人耳目,虽非艺林所贵,亦堪附下驷以传名矣。彼不自揣, 妄谈学问文章。”“斤斤争胜于言语之工,是鹦鹉猩猩之效人 语也,不必展卷而已知其诗无可录矣。” 再次,主张写作有“质”之“实文”,反对写作无“质”之 “空文”。章学诚认为,为文要言之有物,反对徒溺文辞,无病 呻吟。他在《原道下》中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古人著 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初非好为炳炳娘煨,如锦工绣女之 矜夸采色已也。”… 又在《答朱少白书》中说:“鄙著正因世 俗拘文体为优劣,而不察文之优劣,并不在体貌推求,故撰《贬 俗》之篇,欲人略文而求实世。” 借“文”立言,重在有物, 贵在“质”实,不应斤斤拘于文体之优劣,要体貌求实,揣形求 意,只要有真“质”,无论采用何种“文”,都有价值在;如果文 尤实义,形式再好,也绝无益处,即便六经,也不外此。他在 《言公中》中说:“无其实而有其文,即六艺之辞,犹无所取,而 况其它哉!”“文”的终极目的是显质明道,但“文”具有两面 36一 必有用也。”… 章学诚主张写作“实文”,是对乾嘉时期宋学 末流空言性命和汉学家们醉心于考据等脱离现实文风的一一种 有力针砭。 最后,强调文章要“经世致用”。章学诚认为文章要期于 用世,起到补偏救弊之功效。他在《与史余村书》中说:“文章 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 在《评沈梅村古文》中 云:“古之作者,不患文字之不工,而患文字之徒工而无益于世 教。” ”又在《俗嫌》中认为:“文章之用,内不本于学问,外 不关于世教,已失为文之质。”… 还在《说林》中道:“学问所 以经世,而文章期于明道。”“得一言而致用,愈于通万言 无 用。” 章学诚还认为文章应具有社会教育的作用。他在 《(妇学)篇书后》中自白写《妇学》篇的目的是:“救颓风,维 世教,饰伦纪,别人禽。” 又在《上尹楚珍阁学书》》中自 称:“所述通义,虽以文史标题,而与世教民彝,人心风俗,未尝 不三致意。” 统而观之,章氏“经世致用”的思想既与清初 学者“经世致用”的学术观一脉相承,也是对浙东史学“经世 致用”学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三、质不离文 不弃春华爱秋实,章学诚既“重质”,同时又不“弃文”,他 认为“质不离文”。他在《原道中》说:“道不离器,犹影不离 形。……夫天下岂有离器言道,离形存影者哉!”l】ll 章氏的 “文质观”是建立在“道器观”基础上的,“即器明道”、“道不 离器”是“道器观”的核心所在,由此出发,章学诚认为文以明 质、质不离文。又在《丙辰札记》中譬喻道:“事辞犹骸体也, 道法犹精神也。苟不以骸体为生人之质,则精神于何附 乎?”_3l2”“事辞”是“文”,犹如人的骸体;“道法”是“质”,犹 如人的精神,如果没有人的骸体作为支撑,人的精神则无所依 附,犹如精神离不开骸体一样,“质”同样不能离开“文”。 “质”之赖于“文”,“犹农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 章学 诚在《与朱少白论文》中还说:“道混沌而难分,故须义理以析 之;道恍惚而难凭,故须名数以质之;道隐晦而难宣,故须文辞 以达之。三者不可有偏废也。义理必须探索,名数必须考订, 文辞必须闲习,皆学也,皆求道之资,而非可执一端为尽道也。 君子学以致其道,亦从事于三者,皆无所忽而已矣。” ” ”。 “道”和“义理”同属于“质”,“道”隐晦难宣,“义理”必须探 索,都要凭借“文辞”以达之,因而,“质”不离“文”。 章学诚之所以主张“质不离文”,是因为他充分注意到 “文”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章氏在《与朱少白论文》中说:“著述 将以明道,文辞非所急耳,非不用功也,知有轻重本末可矣,不 当偏有所务,偏有所废也。《易》曰:‘修辞立其诚。’诚直何预 于辞?而亦要于修此,明不偏废也。夫子日:‘辞达尔已矣..’ 曾子日:‘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圣贤教人忠信,何尝不言修 辞之功哉!《易》日:‘其旨远,其辞文。’《诗》日:‘吉甫作诵, 穆如清风。’此皆后世评论辞致T抻听由仿也。《春秋传》同: 张富林:章学诚文质观简论 不可标识一物之甘也。”_l_】 诚如“八音相须”才能“乐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礼记》日:‘毋黝说,毋雷同,必则 和,古昔称先王。’此则明言文辞之作用也。” ”因而,在《辨似》 和”,“五味相调”才能“鼎和”一样,“文”与“质”只有一脉贯 互为表里,才能浑融出形式优美、内容奥博的绝品佳作。 中说:“文之至者,文辞非其所重尔,非无文辞也。”” 章学诚 通,非常重视文章本身的特殊规律,并意识到“文”之优劣对“质” 四、结语 起着促进或延碍的作用,他在《辨似》中又说:“文固所以载 总而言之,作为文史大家的章学诚,从“经世致用”的实 理,文不备,则理不明也。且文亦自有其理,妍媸好丑,人见之 用观点出发,对“文”与“质”的关系做出了全面而又辩证的理 他倡导的“文生于质”、“质胜于文”、“质不离文”的 者,不约而有同然之情,又不关于所载之理者,即文之理 解与阐释,也。”… 故形式优美的“文”,只会为“质”的表现锦上添花, 文质观,是对乾嘉时期宋学末流空言天性和汉学家们埋头考 不会因“文”害“质”。 据等严重脱离现实文风的一种反叛和针砭。章氏的“文质 从“文生于质”和“质不离文”的观点出发,章学诚认为 观”具有相当奥博而又深刻的内涵,对当今学者和文章学研究 “文”与“质”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主张“文质合一”。他 不无裨益和启发。 在《与陈鉴亭论学》中说:“道器合一,方可言学。” 在《(四 书释理)序》中云:“道器合,而天下无有空言义理之学 参考文献: 也。”l2j2 又在《州县请立志科议》中有言:“文章政事,未有不 [1]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2oo8. 相表里者也。” 还在《又与正甫论文》中认为:“学问文章, 古人本一事。” 2_]”章学诚还追根溯源,认为三代时文质同样 [2]章学诚.章学诚遗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出于一,他在《诗教下》中说:“自古圣王,以礼乐治天下,三代 [3]章学诚.乙卯札记(外二种)[M].冯惠民,点校.北京:中 文质,出于一也。世之盛也,典章存于官守,礼之质也;情志和 华书局,2006. 于声诗,乐之文也。”… 章学诚在《诗话》中譬喻说:“比如人 [4]章学诚.文史通义新编新注【M].仓修良,编注.杭州:浙 江古籍出版社,20o8. 身,学问,其神智也;文辞,其肌肤也;考据,其骸骨也;三者备 而后谓之著述。” 学问是“质”,是文章最本质最核心所 [5]刘知几.史通笺注[M].张振飒,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 在,犹如人的神智;文辞和考据属“文”,是“质”赖以支撑的载 版社,1985. 体,犹如人的肌肤和骸骨,无神智的肌肤骸骨自然是没有生命 [6]耿云志,李国彤.胡适传记作品全编(第二册)[M].上海: 活力的行尸走肉;而没有肌肤骸骨的神智则会虚无缥缈,无所 东方出版中心,1999. 依附,犹如游魂野鬼。章氏用神智和肌肤骸骨的关系作譬喻, 将“质”与“文”相依相存、不可分离的辩证关系生动形象地呈 (责任编校:钱耐香) 观出来。又在《言公上》中说:“文与道为一贯,言与事为同 条,犹八音相须而乐和,不可分属一器之良也;五味相调而鼎 On Zhang Xuecheng¥view on content and form of article ZHANG Fu—lin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2 China) Abstract:The relation between content and form was an important as well as complicated propos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ticle study,to which diferent literators had different views.Zhang Xuecheng,who was literature historian in the Qing Dynasty,put orfward his view on content and form,that iS.form derived from form,content was superior to form and content was not separated from form.His view in. herited the traditional ideas but made innovation,which has inspiration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source,times style and the relation be— tween content and form of articles. Key words:Zhang Xuecheng;view on content and form;form deriving from form,content being superior to form;content being not separated from for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