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的全部内容。
1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古诗鉴赏
饮酒(其五)教案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2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
3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4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5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6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行路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一、整体感知:
《行路难》是一首交织着忧郁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观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二、教学过程:
1、 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 ,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3、 赏析五、六句.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深切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这让诗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 4、 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7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5、 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6、 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 巧用历史故事
2) 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 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总之,全诗基调是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8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第二课时 《游山西村》和《观沧海》
《游山西村》 教学目的:
1、 体味诗歌的内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步骤:
1、导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
9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3、《游山西村》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浑,酒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古人饮米酒,需要滤去酒酿(酒糟),方为清酒.未经过滤的则为浊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第三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
10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
4. 试比较《归园田居》《游山西村》两首诗的异同ﻩ 可从思想内容、情感抒发、风格等几方面比较。
两首诗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都选择了“一天"中农村生活的剪影,都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不同之处:《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写了田园的劳作之乐,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朴素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意诀官场、热爱田园、回归田园的意愿。风格质朴醇美。《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决意归隐。因为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之念,而无归隐之意。诗风自然闲适。
《观沧海》 教学目的
11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12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13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第三课时 《江城子 密州出猎》和《山坡羊 潼关怀古》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教学目标: ① 识能力目标
a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b 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欣赏诗词,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b在感悟中同古人心灵交融,学习词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的豁达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a、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b、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今天让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去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搏。 二 新授
14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一)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出猎,词的题目. (二)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创作背景:这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朗读,正音。 2.出示幻灯片,读准字音。
3。听录音范读.提示:注意字音、停顿及感情。 4.再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赏析,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1)词的上阕描绘了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2)词中的“狂”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明确:上阕写出猎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的抒情作铺垫。
15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明确:“开张”——-—豪放。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5。体会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 总结,启示感悟.
1.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启示:生活总有许多磕磕绊绊,坎坎坷坷,我们应该学习苏轼以乐观的心态,豁达的胸怀勇敢地面对。
《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解体裁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
16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二、分析《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2、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思考后个别提问: 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自读两次,抽若干人背。
三、课堂探讨: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 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 弄清影 怒 聚 等等 四、堂上练习:完成下发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默写这首曲子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很多人已经不再如饥似渴地追逐一篇文档了,但只要你依然有着这样一份小小的坚持,你就会不断成长进步,当纷繁复杂的世界牵引着我们疲于向外追逐的时候,阅读一文或者做一道题却让我们静下心来,
17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回归自我。用学习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建立我们的信仰,从而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抵御外部世界的袭扰。 The above is the whol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Gorky said: "the book is the ladder of human progress." I hope you can make progress with the help of this ladder. Material life is extremely ri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 all of which gradually change the way of people's study and leisure. Many people are no longer eager to pursue a document, but as long as you still have such a small persistence, you will continue to grow and progress. When the complex world leads us to chase out, reading an article or doing a problem makes us calm down and return to ourselves. With learning, we can activate our imagination and thinking, establish our belief, keep our pure spiritual world and resist the attack of the external world.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