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e Man and the True Knowledge: An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and Honored
Teacher” in Zhuang-Tuz
作者: 杨国荣[1]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上海200241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页码: 1-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主题词: 庄子;真人;真知;道;自然
摘要:庄子以\"真人\"为\"真知\"所以可能的前提,其关注之点在于认识的主体,而不是认识的形式条件。作为\"真知\"所以可能的前提,\"真人\"的特点在于超乎目的和意向,不以生死为念,与自然为一。以合于自然为指向,真人同时与仁义、是非、礼制等社会的规范和保持了某种距离。就更为本源的层面而言,合于自然引向\"藏天下于天下\也就是让人自身内在于自然之中或与自然同在。上述视域中的\"真人\"可以视为\"能知\的是\"所知\为\"道\"。\"道\"首先呈现为真实的存在(\"有情有信\"),同时又不同于感性的对象,无法用感性的方式来把握。它以自身为原因,又构成了万事万物的终极根据;具有时空上的无限性,又内在于多样的事物之中。从达到道的方式这一角度看,庄子以\"忘仁义\"\"忘礼乐\"以及\"坐忘\"为进路,其侧重之点在于对已有文化成果和知识经验的消解。这一看法既注意到了把握形而上层面的\"道\"与积累经验层面的知识有所不同,也有见于知识经验在衍化为\"成心\"后,可能在认识论上限定人的视域。不过,人的认识不能从无开始,无论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还是对形而上之道的把握,都需要以已有的知识和观念系统为背景,庄子以\"忘\"为进路,似乎忽视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