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业主要以家族的代理人把持企业的日常高 层管理。使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更接近经理 式企业;家族企业的产权关系和治理都是 西方家族企业的 制度分析 一 李春磊博士(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许昌461000) 的和较“窄”的三种口径对美国的家族企 内窖擅耍:本文在历史回顾的基础 上.围绕着西方家族企业产权与冶理 为中心的制度研究。以个案成长的路 径映射出个体与群体成长过程的规律 在演进变化过程中。 对西方公司制企业产权与治理的研究, 从贝利、米恩斯1 932年的研究揭示所有权 与经营权的分离。一直到今天主流经济学 博弈论中委托代理问题或隐藏信息的道德 风险问题,以及公司治理同治理、利 益相关者治理,种种学术讨论根植于最基 础的产权与治理的变化,下面从西方家族 企业制度的内部治理演进,进一步探讨个 中规律。 业进行了估计。较“宽”的:家族有效控 制企业战略方向。并且未来仍打算由家族 制度的内部治理探析 在西方公司制家族企业中。虽然组建 形式可能与非家族企业相似,但其中的内 控制。但家族很少直接参与和介入。“中 问”的:创立者/后代运营企业,家族通过 股票选举权拥有法律上的控制权,家族有 一性,以期对我国家族企业的成长有所 借鉴。 部治理却有着家族企业的特殊性。 在非家族企业中,公司治理的内容主 关t诩:制度 家族企业 规律性 治理模式 些介入。较“窄”的:家族的几代人参 与到企业的所有权和运营当中,超过一个 要是作为所有者的委托人和被雇佣者的代 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由之引起的道德 家庭成员拥有明显的管理职责,较多的家 市_IlJI 芸度不 仅限于旧制度主义经济呈学 凡 企业、组织、财产框架和法律制度的研究。 制度还被视为一种博弈规则。 家族企业作为一种企业制度,即可以 看作组织制度,又是一种财产制度。同时 也是博弈观下具有不同类型特征的制度安 排。其制度特征也主要从内部的产权关系 和治理表现出来。 族介入。 风险等问题。而家族、企业和产权的三环 机制反映家族企业中多元决策、多重利益 尽管各研究对家族企业的界定标准会 不一样,但可以得到的印象是:西方家族 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集合。家族企业的治理 从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来说,家族作为所 企业广泛大量存在。 表1 家族企业的数量 “宽” 20 3百万家 美国家族企业的经济统计 占GDP比例 49 劳动力比例 59 新增就业比例 78 “中间” 窄” 12 2百万家 4 1百万家 3O 12 37 15 48 19 资料来澡Neubauer,Fred and Lank,Alden G (1998),The Family Business:Its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ility Hampshire:MacmiUan Press Ltd. 产权和治理不仅能区分家族企业,也 决定了家族企业的财产关系和组织特征。 西方家族企业从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 企业制度诞生之日起 到当代产权和治理的 制度演进可以总结如 表2。 表2西方古典、近代和当代家族企业制度的比较 地位影响 产权关系和治理形式 家族作为家族企业产权和治理中重要的一 环——含有家族成员的企业内部治理者的 相关博弈关系也影响着家族企业的企业文 化和治理特征。 本文从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围绕着西 古典家族企业 大约19世纪末之前.尽管在第二 早期的典型形式是家族企业所有者 次产业之后.由于铁路、石油 同时又是生产管理者和销售人员。 等大规模生产的出现而有所变化. 企业的核心生产技术甚至分销关系 但都在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 网络都在家族成员间继承,学徒制 企业最初虽然都由合伙制和个人组 的生产培训方式也影响着家族企业 建.但最终大量转化为家族企业。 的传承方式。后期也开始逐步引入 职业经理人。但家族企业主作为个 方家族企业产权与治理为中心的制度研究, 以个案成长的路径分析映射出个体与群体 大致划分为古典、 近代和当代的不同阶 人仍能发挥很大的影响力.作为重 大决策者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有限。 近代家族企业 现代化管理开端于此时期.家族企 这一时期即使是股份公司.大量的 业与经理式企业分庭抗争。家族垄 仍是个人股东。家族企业在这一时 断财团的统治达到了顶峰。 期开始大量采用公司制形式。制造 企业内的层级制和功能化单位开始 出现。家族企业保持控制权的方式 开始多样化.和用股份公司制度的 创新采取少数股控制。 当代家族企业 二战后.家族企业在经济主体的公 法人机构持股大量出现.大型家族 众企业中虽占据相对少数比例.但 企业主虽然拥有企业重大决策权. 成长过程的规律性,呈现了不同文化和历 史所造成的不同家族企业的面貌。 段,家族企业内部由 学徒制管理、家族成 员的全程参与企业经 制度的历史演进概览 首先以美国为例,当代西方学者对家 族企业在经济中地位的估计提供了西方家 族企业制度概览的一角。见表1。 营管理;发展到公司 制、聘用职业经理人 分享企业决策权;再 到20世纪、主要是二 Fred Neubauer以较“宽”的、“中间” 34《■量时代・掌木评论)2006年14期 战后许多大型家族企 即使是在大型企业中也远未消失。 但企业发展的复杂化.使得所有者 更多退出管理层.仅把持t事会或 甚至派出代育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袭3 西方家族企业的优劣势 理论共性彰显:产权 优势 劣势 与治理的外部化在西 有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 r 很少接近资本市场 方家族企业历史演变 经营决策从而 组织上的困境在于 没有或很少来自证券市场的压力 结构混乱 过程与当代西方家族 没有或很少有被接管的风险 缺少明确的任务分工 家族文化的渲染可使企业 任用亲属的裙带关系 企业个体规模成长过 具有稳定性 常常用家庭原因代替企业逻辑 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行动更有目标和强烈的动机 可以容忍不称职的家庭成员 领导的连续性 偏私的回报体系 将个体成长过程喻为 吸引职业管理上的困难 群体历史演变过程的 困难时候更有坚韧创业精神 “宠坏的孩子 现象 更愿意用利润再投资 自己内部有;中突 浓缩也不为过。 从而仓促作决定 较少的官僚主义和个人主义 家庭的;中突压倒了企业事务 国家间的制 从而具有夏活性 家长式的独断专行规则 从而拒绝变化 度比较 财务回报上 不公开不透明的决策 有可能巨大成功 易导致个人争斗 家族企业制度在 金融约束 企业知识上 家庭成员从企业中榨取好处 西方国家和地区之间 可以对家庭成员更旱的 H练 风险和补偿的不公平 的差别有表现在文化 传承的戏剧化 传统上的根源,也有 表4 汽车产业4家家族企业的产权与治理 公司名称 营业收入 雇员数 家族持股情况 家族治理情况 ,净收入 (人l (百万美元) 福特汽车公司 2002年为 2002年为: 2002年3月时三位家族 2002年时状况:27位董事 FordMotorCo.(公 162.586/一995 350.321 成员总持股26.85%.是第 会成员和高层管理人员中 司注册地为美国) 一大股东 一位家族成员 一位家族成员是董事长和 公司化于1919年 直接持股8 10% CEO两位家族成员是董事 菲亚特集团公司 2002年为 2oo1年为: 复杂的持股结构:第一大 2002年时家族的直系亲 FIATSPA(Group) 58.0吕4/一4,130 198.764 股东IFIL公司2002年6 属没有在董事会和高层管 (意大利)创立于 月直接持股12 40%.而 理人员中出现,2003年时 1899年 2002年8月IFIL由Agnelli 一位家族成员是董事会主 家族控制的IFI直接持股 席 5410% 标志公司Peuge ̄ 2001年为 2oo1年为: 2002年12月家族总持股 2001年的状况:一位家族 SA(法国)公司 45.741/1 490 192.5O0 达41 68%.是第一大股东 成员是管理层的总裁,另 化于1896年 一位家族成员是董事会成 员 宝马汽车公司 2002年为 2oo2年为: 2003年1月两位家族成 2002年时有两位家族成 BayerischeMotoren 45.111 118 89.478 员及其投资管理公司直 员是监督董事会的成员 Werke AG(德国)公 接持股分别是15.40%和 司化于1916年 15 10%,是前两位大股东. 四位家族成员个人直接 持股分别是3、33%,1.30%. 1 30%和1 00% 有者、参与管理者和企业未来的继承者或 历史和社会政治因素的改变路径,还有如 潜在继承者等多重角色造就了治理特征的 地区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萌生的不同氛围。 差异表现。 这里突出以当代汽车产业延续至今的大型 表3由家族治理所产生的优劣性的总 家族企业为案例,如表4。 结是有代表性的。 四家分属欧美的汽车家族企业均创立 这些家族企业在经营行为上、及由此 于汽车工业兴起的年代,福特公司的福特 可能带来的绩效上表现出的特征是贯穿在 (FO rd)家族,菲亚特公司的阿戈内利 家族企业的各个成长阶段的。不仅是西方 (A g n e lI i)家族,标志公司的标志 家族企业,从当前国内对中国家族企业的 (Peugeot)家族,和宝马公司的宽特 许多研究,也可以看到对其优劣势的总结 (Quandt)家族,一直经营各自的汽车生产 中是有很多共性的。 达百年左右。 透视历史过程与内部治理的制度分析, 四家汽车家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 在产权和治理模式上,甚至管理层级制 和研发等方面都存在着共性。通过表 4,宝马公司以最少的营业收入和销售 额实现了最大的盈利,表现出了家族控 制的大型企业也可以有不俗的业绩表 现;丰田汽车公司,从家族控股权和董 事会等治理层面上,已失去了二战前的 家族色彩。 据笔者从有关日本的上市公司数据库 和其它一些日本学者的研究,日本在大型 垄断性企业——包括系企业集团和六 大垄断财团等,甚至是大型上市公司中都 已经较少出现家族企业以及个人控股的企 业家企业。 日本这种家族企业状况与欧美的差异, 就有着历史沿革、外部事件干扰以及文化 传统等方面的影响。 更令人思考的是在当代的美国会产生 比尔・盖茨或巴菲勒这样的企业家企业创 业,而却不能产生在日本。当代欧美都大 量出现第三次产业下的企业家企业创 业,大量转化为家族企业并且成长为大公 司,而日本则主要存在着大企业外围承包 加工的中小家族企业。表明社会文化、历 史事件甚至政治事件和制度上的变化也会 影响各国企业所有制结构乃至家族企业地 位比例和发展路径。 结语与启示 . 西方家族企业存在于众多产业,包括 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产业。有着从几百 万到数亿美元资产的不等规模,许多有经 营几十年以上的历史,有着较好的业绩。 这对于中国放开一些国有垄断领域如通 信、汽车、金融、教育等诸多行业的准入 门槛、拓宽民营资本的投资渠道也是不无 参考意义。当然其中也存在经营上的声誉 机制问题。 针对中国家族企业出现的种种管理劣 势不能简单归结于中国任人唯亲的传统文 化所致。中国家族企业的继承、转化和演 进趋势在产权和治理上同西方家族企业的 路径是有共性的。而其差异更多来自中国 最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甚至国有 企业的改制、股份公司的中国治理模式、 外资企业本土化的经营战略等等,都间接 影响中国家族企业产权与治理不同路径的 演进。参 拿圈曹■留藩筮坊^蜘Z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