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手表标准:
QB/T 2447-99《具有摆轮游丝振荡系统的精密手表》(上)
本标准规定了“具有摆轮游丝振荡系统的精密手表”(简称“精密手表”)的定义、分类、检验项目、测试程序和最低要求。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3159:1976,是对原GB 4032-83《具有摆轮游丝振荡系统的精密手表》的修订。
本期介绍“精密手表”的定义、分类和最低要求,下期介绍“精密手表”的检验项目和测试程序。 1.定义
“精密手表”是能调整成在不同位置和各种使用条件下都很精确的手表,它必须满足第7章中规定的最低要求。符合精密手表定义的手表必须经检验手表的法定机构的认证,必要时还需对机芯检验并授予证书。(国家钟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经国家部门授权的法定检验机构) 2.分类
精密 手表按机芯直径或机芯面积分为两类(见下表):
种类 1 2 3.最低要求
精密手表的最低要求见下表:
最低要求 指标 单位 1 平均日差M 平均日变差V 最大日变差Vmax 平立位差D 最大日偏差P 温度系数C 复原差R s/d s/d s/d s/d s/d s/(d·℃) s/d -4 +6 2 5 -6 +8 10 ±0.6 ±5 分类 2 -5 +8 3.4 7 -8 -4 +6 +10 15 ±0.7 ±6 机芯装配直径 mm >20 ≤20 机芯面积mm2 >314 ≤314 备注:最低要求为绝对界限,计算结果不必修约。 机械自动手表标准:QB/T 1903-93《自动手表》
适用于机芯装配直径32毫米以下,使用叉瓦式擒纵调速器的民用单机自动手表和附加日历机构的民用自动手表。对于消费者来说,比较直观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项 目 面上实走日差M (秒/日) Ⅰ型 Ⅱ型 Ⅲ型 指 标 优等 一等 -30~+60 -40~+80 -50~+100 CH、9H、6H -40~+75 -50~+95 -60~+115 ≥32 ≥30 ≥28 当分针与“12”时符重合时,时针偏离时符的角位移小于3度。 (或:当时针与“12”时符重合时,分针偏离时符的角位移小于36度。36度可近似为6分格。) 日期换历完毕时,时、分针指示差应在12时±15分内。 合格 -50~+90 -60~+120 -70~+150 CH、9H、6H -60~+105 -70~+135 -80~+165 -20~+30 -25~+50 -30~+70 CH、9H、6H -30~+45 -35~+65 -40~+85 检验位瞬时日差mto 置 (秒/日) Ⅰ型 Ⅱ型 Ⅲ型 延续走时 (小时) 时分针协调差 (度) 日历换历指示差 Ⅰ型 Ⅱ型 Ⅲ型 Ⅰ型 Ⅱ型 Ⅲ型 Ⅰ型 Ⅱ型 Ⅲ型 注:
1. 自动手表按机芯装配直径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Ⅰ型:表的机芯装配直径大于20毫米(或面积大于314平方毫米);Ⅱ型:表的机芯装配直径为16~20毫米(或面积为201~314 平方毫米);Ⅲ型:表的机芯装配直径小于20毫米(或面积小于201平方毫米)。 2. 各类手表的走时质量指标分为优等、一等、合格三个等级。
3. CH、9H、6H分别表示手表所处的位置。CH:手表面朝上,表盘面平行于水平面;9H:手表9点位置朝上,表盘面垂直于水平面;6H:手表6点位置朝上,表盘面垂直于水平面。 4. 面上实走日差:手表上满发条,以CH位置实走,经过24小时的指示差的差值。
5. 瞬时日差:将手表的瞬间走时快慢推算成一天的走时误差(通常是用校表仪对手表进行测量获得)。
6. 延续走时:手表一次上满发条后,以CH位置正常运走的最长时间。
指针式石英手表标准
——GB/T 6044-92《指针式石英手表》
适用于具有石英谐振器的指针式手表,也适用于不戴在手上、具有石英谐振器、指示时刻的指针式表类。对于消费者来说,比较直观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项目 平均瞬时日差m (秒/日) 使用可靠性 止秒功能 指 标 优等 -0.5~+0.5 一等 -1.0~+1.0 手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得停走,零、部、组件不得自行脱落。拨 针机构工作可靠。(5天内实走累计误差超过10秒者,以停表计) 带有止秒机构的手表,止秒时,秒针不动;柄头恢复常态,手表应能正常工作。 当分针与“12”时符重合时,时针偏离时符的角位移小于3度。(或:可近似为6分格。) 外观质量 电池更换周期L 防水性能 注:
1. 各类手表的走时质量指标分为优等、一等、合格三个等级。
2. 平均瞬时日差:手表以CH位置在23±1℃的条件下连续运走3天,三天的瞬时日差的平均值。 3. 外观质量:在自然光线下,距被检表面30厘米处用正常视力或校正后相应视力检查。 4. 关于电池更换周期: L=Q/(I×t)×103 L:电池更换周期,单位年(a);
I:手表的平均工作电流,单位微安(μA);
t:一年工作时间,单位小时每年(h/a)。
Q:电池的放电容量,单位毫安小时(mAh);
机芯在表壳组件中应稳固;表盘、表针色泽正常;表玻璃光洁清晰;表壳组件外棱角无锋利感;镀层无气泡,不脱落。 大于一年。 有“防水”(英文:water resistant)标记的手表,其防水性能应符合QB/T 17-93《钟表 防水手表》的要求。(本专栏将在后续内容中对此做专题介绍) 时分针协调差(度) 当时针与“12”时符重合时,分针偏离时符的角位移小于36度。36度 合格 -1.5~+1.5 按标准规定,一年工作时间按10000小时计算;锌银扣式电池放电容量按GB/T 7168-1996的有关规定换算。对于石英表用电池,现在的生产技术逐步提高,其放电容量也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数石英表的平均工作电流一般均在1.5微安以下,所以正常使用情况下,新电池的工作时间一般都在2年以上。不同的品牌会有一些的差异
防水手表标准——QB/ T 17-93《钟表—防水手表》
本标准适用于标明“防水”、无论有无附加超压标记的手表,不适用于潜水表。意义:凡标明“防水”的手表,无论有无附加超压标记,除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防水性能外,也能在短时间内戴着游泳时以及在水压和水温变化的条件下具有防水性能,但是,无论有无附加超压标记,它们都不能用于潜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如下: ① ②
耐气压性能 将手表置于气压比正常大气压高2×105 Pa(2bar)的空气中,测定进入表壳耐水压性能
将手表浸入盛水的容器中,在1分钟之内施加一个与超压标记值相同的
的空气漏流率(用专用仪器进行检测)。空气漏流率≤50微克/分钟。
压强值,若无超压标记的手表加压值为2×105 Pa(2bar),并保持10分钟,然后,应在1分钟之内将压强降至周围环境压强。做冷凝试验,表玻璃内表 面不得出现凝雾。 ③ ④
浸水深度为10厘米的防水性能 将手表浸入深度为10±2厘米的水中,并保持1小时。操作件的耐机械压力性能
将手表浸入深度为10±2厘米的水中,在与
然后做冷凝试验,表玻璃内表面不得出现凝雾。
柄头或按钮的轴向相垂直的方向加力5牛顿,并保持5分钟。然后做冷凝试验,表玻璃内表面不得出现凝雾。 ⑤ 耐水温变化性能
将手表顺次浸入深度为10厘米的不同温度的水中:置于40℃的水中5
分钟;置于20℃的水中5分钟;置于40℃的水中5分钟(手表从水中取出重新浸入另一水温中的时间不得超过1分钟)。然后做冷凝试验,表玻璃内表面不得出现凝雾。
标准说明:
1.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2281《钟表 防水手表》(1990年版)。
2. 手表防水性能试验有两种方案,可任选一种进行。手表只有通过其中一种方案全部项目试验合格后才能称其为防水手表。第一种方案:①、③、④、⑤;二种方案:②、③、④、⑤。 3. 各类防水手表的防水性能不分等级。手表除了用术语“防水”标记外,还可以用压强(单位为Pa)作为超压标记(至少2×105 Pa),或者用水的深度表示(至少20米),用深度标记时,不应当看作潜水深度,但它等效于深度所对应的压强值。 4. 防水手表标记:
„„„„
对于以上语种必须用上述的术语表示,其它语种允许用同义的术语表达,但每个语种仅允许用一种术语表示。
手表金合金覆盖层标准
-QB/T 1901.1-93《表壳体及其附件 金合金覆盖层 第1部分 一般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金合金覆盖层的一般要求,适用于表壳体、柄头、不可卸表带等外装附件。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3160.1《表壳体及其附件 金合金覆盖层 第1部分 一般要求》(1982年版)。 一、术语 1. 2. 3. 4. 5.
镀金覆盖层(gold plated covering) 轧金覆盖层(rolled gold covering) 包金覆盖层(gold capping) 有效表面(significant surface) 纯度(fineness)
用电镀、化学镀或其它工艺得到的金合金镀层。
用压延方法将金合金箔粘合在基体板材或棒材上得到的金合金覆盖层。 将金合金箔永久性地包在零件表面上而得到的金合金覆盖层。 对外观和耐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的覆盖金合金的表面。
金合金中含金的比例。通常用千分数表示。千分之41.67为1K。 二、技术要求 1.
金合金覆盖层的纯度
a.镀金覆盖层最低为千分之585,即14K。 b.轧金覆盖层最低为千分之417,即10K。 c.包金覆盖层最低为千分之585,即14K。 2.金合金覆盖层的厚度
a.镀金覆盖层的基本厚度系列如下:0.5,1,2,3,5,10,20,40μm。允许偏差为-20%。 注:ISO 3160.1对镀金覆盖层的厚度系列定为0.5,1,2,5,10,„„,根据国内多数厂家采用3μm的实际情况,本标准增加了3μm一档。
b.轧金覆盖层的基本厚度系列如下:2,5,10,20,40,80μm。允许偏差为-20%。 c.包金覆盖层的基本厚度系列如下:200,250,300,500μm。允许偏差为-50%。
注:ISO 3160.1对包金覆盖层的厚度系列定为200,250,300μm,考虑国内实际工艺水平,本标准增加了500μm一档。 3.
金合金覆盖层的耐腐蚀性能的技术要求按QB/T 1901.2第6章规定。(由于内容较多,这里不再详述) 三、标记 1.
标记的内容
金合金覆盖层的标记包括: a.用字母表示覆盖层种类 P-镀金覆盖层; L-轧金覆盖层; C-包金覆盖层。
b.用数字表示有效表面的基本厚度,单位为μm; c.制造厂标记或责任标记。
标记应打在不易擦除和较明显的部位。 2.
标记示例
P40:镀金覆盖层,基本厚度40μm。
L20:轧金覆盖层,基本厚度20μm。 C250:包金覆盖层,基本厚度250μm。 3. 4. 5.
对于表壳体、柄头、不可卸表带等外装附件,其有效表面上金合金覆盖层的厚度不同时,以上标记中的1.2.3.条不适用于上条柄头。
金合金覆盖层的基本厚度在3μm或3μm以上,才允许标记。小于3μm者,禁止标记。应标记其中最小值。
制造厂或责任标记对全部金合金覆盖层负责。(注:ISO 3160.1要求金合金覆盖层的基本厚度在5μm或5μm以上,才允许标记,小于5μm者禁止标记。根据国情,将5μm改为3μm。)
潜水手表标准:
GB/T 18828-2002《潜水表》(下)
上期介绍了潜水表的定义、标识、实际意义、标记等内容,本期介绍潜水表的部分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等内容。 序号 1 项目 时间预置装置 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手表应配有时间预置装置,如旋转前圈或数字显示装置。这样的装置能防止不经意转动或误操作。若时间预置装置是旋转前圈,圈上应有60min刻度,每5min的指示标记应清晰可辨。表盘上若有标记,应与时间预置装置的标记协调一致且清晰可辨。若时间预置装置是数字显示式,数字应清晰可见。 2 能见度 在黑暗中25cm处,手表的下列各项显示应清晰明了:a) 时间(分针应与时针明显区别);b) 时间预置装置设定的时间;c) 手表正在运行的指示;d) 对于电池驱动的手表,电池寿命终止的指示。 3 耐盐水性能 将被测手表放入18℃~25℃的30g/L的氯化钠溶液中24h。试验后检查表壳和附件不应有显 著的变化;检查动件,特别是旋转前圈应能保持正常功能。 4 水下可靠性 将被测手表浸入30cm±2cm深的水中,在温度18℃~25℃下放置50h,所有机械装置仍应正常工作。试验期间,需要在水中操作的机械装置,如时间预置装置和灯开关应能正常工作;做冷凝试验,表玻璃内表面不得出现凝雾,且机械功能不应受到损坏。 5 抗外力性能 附件:手表按规定的方法承受200N的外力,应无零件脱落或移位。柄头和其它设定装置:手表在水中经受(L+0.25L)/10 bar的超压试验10min和规定要求的5N的外力试验后,做冷凝试验,表玻璃内表面不得出现凝雾,且应正常运行。 6 耐热冲击性能 将手表顺次浸入深度为30cm±2cm的不同温度的水中:置于40℃±2℃的水中10分钟;置于5℃±2℃的水中10分钟;置于40℃±2℃的水中10分钟(手表从水中取出重新浸入另一水温中的时间不得超过1分钟)。做冷凝试验,表玻璃内表面不得出现凝雾,且应正常运行。 7 气压超压下的气密性(选择试验) 8 水压超压下的 将手表浸入盛水的容器中,在1分钟之内施加Δp=(L+0.25L)/将手表置于气压比正常大气压高Δp=2 bar的空气中,测定进入表壳的空气漏流率(用专用仪器进行检测)。空气漏流率≤50微克/分钟。 水密性 10bar的超压并保持2h,然后在1分钟之内将压力降至0.3bar并在此压力下保持1h,将手表从水中取出用布擦干。做冷凝试验,表玻璃内表面不得出现凝雾。试验期间和试验后手表应能正常运行,特别是秒针应持续正常运行。 标准说明:
1.在水下可靠性、抗外力性能、耐热冲击性能、水压超压下的水密性项目的试验中,试验前、后均应进行规定的冷凝试验,以保证结果与上述试验相关。
2.应注意在含有混合气体的大气环境中使用手表时,会导致手表运行不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应按标准中附录A的规定执行。
3.防磁性能、防震性能按照QB/T 19-93、QB/T 18-93的要求进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