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九壹网
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侯佑宁

来源:《科技资讯》 2011年第31期

侯佑宁

(南京汽车制造厂技工学校 南京 210000)

摘要:21世纪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众所周知,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南汽要在“入世”后参与国际和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且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拥有大量具有涉外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专门人才;更要拥有大量外向型、综合型、具有实践应用型的职业技术工人。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支持平台南汽培训中心技工学校,只有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建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和个人能力提高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培训社会化、个性化的需要。

关键词:培训 教改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1(a)-0104-01

科学家们提出,由于培养目标的变化,从教育教学法的角度出发,必须对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教学模式是培训中心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根据跃进集团机修钳工高技能人才的教学实践活动,对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归纳;与原有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作了对比,旨在为其他教师在转变教学思想、拓展思路抛砖引玉,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提供借鉴。

1 现状

以前的高技能培训,更多地沿袭着学历培训的教学方法。即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学生是被动接受,感到很枯燥乏味,太抽象,总有种琢磨不透的感觉。而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方法陈旧,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等现象。

现有教育受工业社会“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影响,要求所有学员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样的学习内容,而不考虑个体的接受能力与应用能力。结果,不少学员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巧,不能在平时工作中充分体现发挥。因此,墨守成规的教学机制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走向恶性循环。这些培养方式已明显不适应企业对新形势的需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有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 探索与实践

职教专家谈兴华先生认为:“所谓教学模式,是指按照一定教育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可操作、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是教学理论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性环节,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对于教师来说它又是教学实践的升华,所以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教学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用性。伴随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对在第一线工作的技术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懂得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实际应用。

作为设备维修的三大技术之一,《零件修复学》被列为本次培训重点,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的《零件修复学》科目培训目标是:拓展学员零件修复方法和技能。

通过零件修复理论的学习,建立以学员为本位、重在把零件修复学转化为实际技术应用能力,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建立一个新的教学新模式。

2.1 教材确定

在教材编写上,通过深入工厂调研,了解目前企业生产维修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合实际组织教材内容。对所编写教学讲义和提纲的理论要点,虚心向设备公司王顺国总工程师、轻汽车身厂设备科长王学伟请教。通过调研走访南亚车身厂高级技师陆善志、南亚发动机技师丁铁屏、轻汽车身厂技师张修权,把他们在工厂里几十年维修经验,编写成教学讲义中的维修案例,探索出“双循环”结构法和“核心实例”结构法。前者是通过从感性知识和平时维修经验,到理论深化和综合技能,再到实际应用的双循环方式,建构教学内容体系;后者是以一些工厂实例贯穿教学内容始终的方式来编写教材。课程体系充分遵循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纵向注意能力的层次化,横向注意能力的多元化,理论教学服务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

2.2 内容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一改过去理论讲解,采用实际问题作为引导,即从实践入手,先学习有关技术的应用知识,然后再学习比较抽象的理论,并注重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作为汽车厂主要设备大型压力机,其主液压缸柱塞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严重划伤缺陷,由于柱塞材料、成本等因素,往往采用修复办法。学员们根据维修经验,针对修复柱塞划伤的工作面,提出了多种的修复工艺:电焊修复工艺、机械加工配铜套修复工艺、钎焊锡铋合金加镀工作层工艺、粘接修复工艺、喷涂修复工艺、刷镀修复工艺等。教师再通过对各修复工艺进行理论讲解,最后学员们从工艺、经济性和工厂生产、设备状况进行简要分析,选择最终修复工艺方案。使原本抽象的理论电焊、喷涂、刷镀等变得清晰易懂。

2.3 互动教学

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将理论课和工厂中的实际问题有机融合,采取互教、互学、互研结合方式授课。培养学员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寻找课题、积累资料的兴趣和习惯,并组织学员在课堂上开展修复工艺学的专题讨论。提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培养了综合职业能力。

例如:教师提出维修常见丝杆弯曲的问题,在课堂上学员纷纷阐述各自压力校正方法,教师在对不同压力校正方法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学员们从中也吸取他人长处,教师也从中吸取和丰富书本没有的教学内容。

2.4 课程研发

在课程研发上,要求学员结合自己维修经验,以论文形式对所《零件修复学》课程进行总结。运用所学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对自己零件修复实例进行理论阐述,同时在论文中对零件损坏原因加以筛选分析,其后者按照机床种类不同,设计成可以灵活组合的模块式的新课程——《设备故障诊断》。

经过本次培训,学员们普遍反映效果好,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后,大家把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不明白的地方自己总结出来了,写成论文或经验总结。部

分学员还准备将文章投稿发表,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能够学以致用,所以对理论学习越来越感兴趣。

3 体会

本次培训根据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的特点设计了教学目标,选择相应教学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革除旧有教学模式的弊端,由以教为主转为以互学为主;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员为中心。

在培训中实现“理论讲授——教学互动——专题研讨——总结创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分析、和扬弃,逐步使新的教学模式趋于完善。学员的学习不再是直线式、被动式的反应过程,而是自觉参与和主动探究的过程;学员的最终学习结果也不只是达成预设的行为目标或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而是在当前和长远两个时度、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外显和内隐两个方面,获得更修专业知识和维修经验提高,从而达到高技能人员继续教育增值的目的。

4 经验总结

企培双方领导的重视是培训成功的前提。本次培训,集团公司领导的给予高度重视,亲临培

训中心进行指导和参与决策,同样培训中心领导的也给本次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以大力支持。

选择合适目标的切入点是培训成功的基础,合适培训目标,使来自不同维修岗位高技能维修人员有共同的基点,大家为之而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效。这个共同的基点,就是各类维修人员在生产、维修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此为课题,通过教学双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其结果必然是双方共同得益。

良好的人员素质是培训成功的保证,正因为有了高技能人员基础,我们培训目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完善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