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
纵波(P)――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介质 横波(S)――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另外,波速与介质密度和弹性程度等有关
2、不连续面
(1)莫霍面:地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与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2)古登堡面: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 软流层--地下70至400千米处地震波低速层 3.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地幔、地核 (1)地壳
①岩石组成; ②厚度不均; ③双层结构
上层―-硅铝层(花岗岩类)--广泛见于地壳,大洋地壳缺失 下层―-硅镁层(玄武岩类)--与大洋地壳中普遍存在 (2)地幔
①铁镁硅酸盐类组成; ②软流层
(a) 位于上地幔上部(约地下60至400千米深处) (b) 岩浆活动和地震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3)地核
①铁、镍等重金属元素组成; ②外核近液态、内核为固态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岩石圈 5、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90多种) 氧(1/2)、硅(1/4)、铝、铁、钙、钠、钾、镁(占98.59%) 微量:铜Cu-0.01%;金Au-5×10-7%
二、岩石
岩石按成因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岩浆冷却凝结形成
岩浆――地壳深处或上地幔,成分复杂,硅酸盐为主,富含气体,呈熔融状态 熔岩――喷出地表后流动;或实验室熔化 侵入岩 形成位置 结晶时间 结晶颗粒 构造特点 典型岩石 2、沉积岩
早先形成的岩石→破坏→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1)特征――有层理构造;常含化石
(2)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分碎屑岩类、粘土岩类、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类
1
喷出岩 地表 不充分 细小 常含气孔 玄武岩 地壳内部 充分 粗大 致密块状 花岗岩 3、变质岩
早先形成的岩石→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成分变化、结构改变、重新结晶→变质岩 (1)特征--常有片理构造
(2)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
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花岗岩――片麻岩 黄山--花岗岩;张家界--石英砂岩;泰山――片麻岩 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沉积岩 变质岩 ――长石、石英、云母 4、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再 到新的岩浆的形成,这就是岩石 圈物质的循环。
岩浆岩 三、矿物
1、概念
岩浆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摩氏硬度表 #矿物的识别:
滑石 1 晶体形状―――石英、黄铁矿
石膏 2 颜色―――――赤铁矿、孔雀石
方解石 3 条痕―――――赤铁矿、黄铁矿
萤石 4 光泽―――――金属、玻璃
磷灰石 5 比重―――――黄金
正长石 6 解理与断口――云母
石英 7 硬度―――――指甲2~2.5
黄玉 8 3、常见造岩矿物
刚玉 9 石英;正长石;斜长石;黑云母
金刚石 10 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方解石 4、矿产――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富集起来,形成矿产
一定的矿产总埋藏在一定的岩石类型中 #金刚石 岩浆岩
石墨 沉积岩 石油 变质岩
专题15 板块运动
解释地壳运动发生、发展、分布、动力来源的学说――全球构造理论。
当代最盛行――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60年代兴起,被称为地质学。基本思想20世纪初形成,经历三个阶段: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一、漂移学说――魏格纳
1、主要论点
① 泛(二、三亿年前曾连在一起) ② 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
③ 硅铝层在硅镁层上漂 2、主要论据
① 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轮廓、地质构造、古生物
2
② 古冰川遗迹
③ 大地测量――欧美距离拉开 3、漂移说的冷落与复活
评价:①创见:大规模水平漂移,地球生机勃勃
②问题:A、力的来源,硅铝层在硅镁层上漂。离心力最大处是重力的1/300万,
引潮力也有限,澳大利亚70亿亿吨
B、美洲西海岸硅铝层下凹成海沟,陆地硬的硅铝层褶皱成山
C、二三亿年前的褶皱山脉如何解释?
复活: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学研究发现:
(1)同一,不同时期,磁极位置不同。(磁极迁移) (2)欧美磁极迁移曲线不重合
二、海底扩张学说
1、主要证据
① 海岭被发现
② 海底岩石年龄 ③ 地磁异常
2、主要论点
① 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
② 地幔物质对流运动牵引海底不断扩张
③ 大洋地壳遇地壳时,向下俯冲消亡
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概念: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海岸山脉分割成若干板块。 2、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3、板块运动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边界地壳强烈活动
(1)板块碰撞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深海沟、岛弧链、火山地震带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撞――科迪勒拉山系、火山地震带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2)板块张裂: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3)板块错动:圣安德列斯大断层(美国加利福尼亚)
四、火山与地震
1、火山
岩浆是由地壳和上地幔中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份的熔融体。岩浆在内压力下沿地壳薄弱的地方上升,喷出地表的现象就是火山爆发。
(1)火山喷发前三个阶段
(2)火山喷出物--气体、熔岩、固体
固体中又可分:火山灰、火山砾、火山块、火山弹 爆烈式火山――美国圣海伦斯火山
爆烈式火山喷出物以气体和固体物质为主,锥型火山体 宁静式火山――夏威夷火山
宁静式火山喷出物以熔岩为主。盾型火山体
3
(3)火山活动分类
活火山―-―大屯火山群 死火山―-―山西大同火山群
休眠火山――黑龙江五大连池、云南腾冲火山群、白头山天池 (4)世界火山分布
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东非、大西洋海底 (5)火山的害与利
害:①破坏农田和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
②火山灰阻挡太阳辐射,影响气候 利:①肥沃的火山灰土
②硫磺等矿产 ③旅游景点
④地热资源丰富(温泉)
2、地震
(1)成因类型
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占90%)
(2)震源和震中
纵波快,横波慢,先颠后摇。
(3)震级――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0~9级)震级差一级,能量差32倍。
微震 <3级 有感地震 3~5级
破坏性地震 ≥5级
(4)烈度――地面受地震的破坏强度(1~12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貌特点、房屋建筑 (5)世界地震分布:环太平洋构造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
专题16 地貌
一、塑造地貌的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对地面的主要影响:隆起或凹陷
2、外力作用
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类型:风力、流水、冰川、波浪
对地面的主要影响:削低高地,填平凹地 二、流水作用下的河流地貌
1、流水作用--侵蚀、搬运、堆积 2、流水的分选作用
3、河流上、中、下游的主要河流作用及其地貌
(1)河流的上游――河谷深切而狭窄;落差大,水流急,下蚀作用明显
(2)河流中游――河谷开阔,往往形成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流减缓,侧蚀作用明显
(3)河流下游――广阔的三角洲平原;河床平缓,堆积作用明显
4
二、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
1、黄土地貌的分布——中纬度半干旱地带
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 2、黄土成因--风力沉积
3、黄土地貌类型――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4、黄土地貌的利与弊
①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钙、磷、钾等矿物养分;直立性好 ②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黄土淤塞河道 5、黄土高原的整治――修筑梯田、植树种草 三、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1、成因: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沉积作用形成 2、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石芽、落水洞、溶蚀盆地、孤峰、峰林 3、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 4、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石芽、落水洞-→洞穴、地下河-→溶蚀盆地、峰林-→盆地扩大、孤峰 5、喀斯特地貌的利与弊
(1)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2)常造成漏水、坍塌,土壤不保水、肥力低(我国西南山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 四、等高线与地形图
1、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高地、洼地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山脊――高处向低处凸出,山谷――低处向高处凸出 陡崖、鞍部
(1)各等高线一般不相交
(2)等高线稀疏,地面坡度小;等高线密集,地面坡度大;几条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为陡崖
(3)等高线闭合,数值中心大于四周,为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中心小于四周,为盆地或洼地;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为鞍部
(4)等高线弯曲时,突出部分指向低处,为山脊;突出部分指向高处,为山谷
专题17 人类与岩石圈
一、人工地貌过程
人类几乎参与了所有地貌过程
人工地貌过程比自然地貌过程更迅速、更明显 1、人类直接地貌过程
矿渣山、珠江三角洲基塘、荷兰围海造田、大型露天煤矿、云南的梯田、京杭运河、纽约、维多利亚湾
2、人类间接地貌过程
(1) 开矿、修路触发重力地貌作用 崩塌、滑坡、公路塌方
(2) 酸性气体加速岩石的风化
(3) 高楼建筑影响城市的通风和日照
5
3、人工地貌过程的效益与危机
(1) 合理利用自然、建设自然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如:建造高楼、挖掘河道、兴修水利、修筑梯田、填造人工岛 (2) 造成各种环境问题
如:不合理的围湖造田、过度开垦、无序采矿、战争
二、土壤侵蚀
1、不合理地开垦草原
美国黒风暴、西伯利亚黑风暴、北京的沙尘暴 2、长期破坏森林植被――黄土高原支离破碎
水土流失→河床抬高→河流改道→水库淤积→港口淤塞
三、土壤盐渍化
地下水和土壤母质中的易溶盐份,在强烈蒸发下向地表聚积的过程。
1、形成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水量过大或灌溉水含盐量过高→地下水水位上升和地表盐类物质聚集→盐类物质在土壤表层结晶析出(土壤盐渍化) 2、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滨海低地;
我国:华北、西北和华东地区
四、上海地面下沉
1、上海地面沉降情况
自1921年~1961年,上海市区地面平均下沉1.54米,最大沉降量2.6米。年均沉降量38.5mm
2、地面沉降的原因 (1) 过量开采地下水 (2) 地下矿产开采
(3) 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地面沉降的危害
沿海城市排洪受阻、抵御海浪能力减弱、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建筑物倾斜、下陷、倒塌;地下设施和城市管网系统瘫痪。 4、解决办法:控制地下水开采,人工定期回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