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
1. (6分) (2019高三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年,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年,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
2018年全国“”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公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立法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 材料二:
在孩子16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参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聆听父亲讲述家族发展史:“我们家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为整个家族争光。”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言”。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
(摘编自曾祥伍《在英国参加成人礼》) 材料三:
第 1 页 共 13 页
(摘编自沈慧《“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 材料四:
2016年6月9日,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市区县教育局及高中的负责人观摩了省内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活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也派出代表出席活动。该活动共有四个篇章:拼搏、成人、感恩、飞翔。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千余名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步入校园,沿着呈现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活泼可爱到风华正茂的18年生活轨迹照片的长廊步入典礼会场。
“我宣誓,从今天开始,我以孝心对父母,以诚心待他人,以热心对社会,以忠心对国家;我宣誓,从今天开始,在新的起点我将更加努力!因为有我,人民将更加幸福;因为有我,家园将更加美好;因为有我,祖国将更加昌盛……”千余名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宣誓他们已经成人,将离开父母的庇护,肩负起社会责任。礼毕,学生们纷纷将鲜花献给身边的家长,并与家长紧紧拥抱。
(摘编自《合肥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示范活动纪实》)
(1) 下列对材料中“成人礼”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有悠久的“成人礼”历史和传统,男子在20岁时行冠礼和女子15岁时行笄礼,这两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至今。
B . 当代中国将18岁作为一个人的成人标志,而且十分注重“成人礼”仪式,而“成人礼”仪式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教育。
C . 在思想情感方面,相对于“成人礼”前,“成人礼”后,中国学生的爱心意识、社会责任感及爱国情怀得到明显增强。
D . 中英两国的“成人礼”都有宣誓环节,所不同的是前者对国旗宣誓,而后者是对祖先和家族宣誓,因此前
第 2 页 共 13 页
者高于后者。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对“成人”的定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他认为真正的“成人”应该在财利、危难面前不忘道义和担当,在困顿之中执着初心。
B . 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并且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紧随其后的是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
C . 当代中国一直注重“孝敬父母”“敬爱老师”“关爱他人”“报效社会”“热爱国家”等情感教育,“成人节”仪式尤其能体现这些教育。
D . “孝心、诚心、热心、忠心”等誓词洋溢着当代中国学生“成人”后的正能量,但不能忽视的是成人后必须培养自己一定的生活能力。
(3) 当代中英两国的“成人礼”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 (12分) (2017高一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诱狼 张爱国
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月,一停下,猎人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树林里,等待那只母狼。
太阳就要落山了,母狼还没有来。莫非它不会来了?就在猎人的耐心将尽的时候,树林里伸出一个灰褐色的头颅,猎人一眼就认出是那只母狼。它四下一番张望,大概是认为没有了危险才慢慢走出来。血腥的记忆让它不得不这么做,这个冬天,它家族的七只成年狼,除了它,都成了猎人的盘中餐和袋中钞票。
看着母狼明显消瘦的身子,猎人的心很疼,既为那白白流失的肉,更为那宝贵的皮——瘦狼的皮易脱毛、没看相,卖不上好价钱。
母狼已到了射程之内,但猎人不能开,因为一下去,至少要在它的身上留下一个窟窿,那样的皮更卖上好价钱。
母狼突然停下脚步,昂头,嗅鼻。它似乎嗅到了猎物的味道,一只被猎人折断了腿的兔子。母狼一看,冲过去,两只前爪摁住兔子,张开了嘴……
猎人激动极了,只要它咬一口兔子,他就成功了——兔子身上被抹了毒药。可是,就在母狼大张的嘴即将挨上
第 3 页 共 13 页
兔子的一刹那,它却突然丢下兔子跑进树林。
可恶的畜生,竟然识破了计谋。猎人很懊恼,一定是一个月前死于同样计谋的公狼的遭遇唤起了它痛苦的记忆。 猎人必须筹划新的计谋,他不相信凭他作为一个人的智慧就战胜不了一个畜生。
三天后,当那只母狼又出现时,猎人的心一阵剧痛——它更加消瘦了。它虽然还是很警惕,但踉跄的步伐里明显多出了急躁。猎人知道,为了幼狼,它今天必须找到食物,它体下被幼狼抓咬得血肉模糊的乳头就是明证。
这次,猎人为母狼准备的是它的“公狼”——猎人将那只公狼的皮囊塞满了海绵,固定在一个做了伪饰的陷阱上。
发现“公狼”时,母狼稍一吃惊就跑了上去。为了避免它发现破绽,猎人摁一下手里的遥控器,“公狼”发出一声狼叫声。猎人本以为它听到叫声后会更加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没想到它却停下脚步,仔细看了看“公狼”,突然蹿进树林里。
猎人狠狠地给自己几个嘴巴,骂自己自作聪明,多此一举,十足的猪脑子:凭狼的听觉,能分辨不出它的公狼的叫声?
猎人决定采用对他来说是最辛苦的一招。
猎人踩着没膝的雪,在树林里攀爬了三天才找到那只母狼的巢穴。母狼不在,两只幼狼中的一只已经死去,另一只骨瘦如柴,浑身颤抖,伏在地上,不时地伸舌舔舐一截干枯的兽骨。见了猎人,幼狼竟然晃悠悠地站起来,飘忽忽地走向猎人,它大概是误以为猎人是给它送食的吧。
猎人抓出幼狼,为了不让它立即死去,给它喂了点牛奶,然后固定到陷阱上那只“公狼”的身边。
母狼很快就找来了。它完全没有了前两次的小心和警惕,惨叫着跑向幼狼,干瘦的身子直被风吹得打趔趄。就在猎人认为母狼这次一定会掉进陷阱的时候,母狼却在陷阱的边沿站住了,直盯着幼狼,凄惨地叫着。约莫半分钟,母狼开始绕着陷阱走。三四圈后,母狼跨上那根架在陷阱上用于伪装的树枝,颤巍巍地走向幼狼——它要救走幼狼。
猎人赶紧大叫,想让母狼受惊吓而跌进陷阱,可它仿佛听不见。猎人又向母狼身旁放了一,可它还是毫无顾忌,只专注地走向幼狼。
眼看母狼就要挨上幼狼了,猎人慌了,对着幼狼“砰”的一。幼狼中,掉落陷阱。母狼没有叫,也没有跑,扭头看看树上的猎人,看看陷阱里的幼狼,又看看“公狼”,突然一声惨叫,扑向“公狼”,抱着它一起滚进陷阱。
猎人得意地从树上跳下,活动活动冻僵的手脚,走过去,掀开陷阱上的伪饰物,不由得大惊:母狼已将公狼的皮囊撕成碎片,正在拼命地撕咬、抓扯着自己的皮毛。
第 4 页 共 13 页
陷阱里,一片血腥!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月”这一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为下文诱狼作铺垫。 B . 小说多次刻画了母狼“瘦”的外形特点,既写出了母狼的生存环境的恶劣,又突出了母狼生命力顽强的形象。
C . 母狼在识破了狼人的阴谋的情况下还是毫无顾忌,只专注地走向幼狼,这一奋不顾身的行为是爱子心切的本性使然。
D . “母狼已将公狼的皮撕成碎片,正在拼命地撕咬、抓扯着自己的皮毛”这一动作描写刻画出母狼残忍的本性。
(2) 小说中猎人给人印象深刻,请你对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3) 小说以“陷阱里,一片血腥!”结尾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3. (7分) (2018高三上·浦东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思想的空间
①思想需要空间,这是我在多年阅读以后忽然领悟的道理。尽管孔夫子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叔本华也教导我们“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但背名言是一回事,明晰其中的道理又是一回事。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真的感到了为信息所驱使、所淹没的苦恼;读也读不完的书,看也看不完的报,使我们整天手不释卷,疲于奔命,依然欠下一屁股书债。望着日渐膨胀的书柜,总有几分莫名的惭愧和惆怅。虽说有些书本来是为了收藏的,但藏而不读的书正如存而不用的钞票,到底是一种资源,还是一种浪费呢?
②我们时时为此苦恼着。
③作为思想的载体,信息是无形的财富,是战略的资源。
④如今的时代号称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使是在信息不甚发达的中国,每天也有两千多份报纸、上百种图书在印刷机上滚动,单是长篇小说,据说就已达日产两部的速度。不要说读,哪怕翻一翻,恐怕也要加快速度才行。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更是如凶猛的怪兽,时时考验着我们抵御诱惑的能力。更不要说小小寰宇正日益成为地球村,密密麻麻的因特网,打鱼似地将我们一网打尽,使我们只能在既广大又狭小的空间里挣扎。久而久之,我们不再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而成为一只地道的网虫。
第 5 页 共 13 页
⑤信息时代造就了批量的信息傻瓜。他们无所不知,又一无所知。在电视机前打瞌睡、在报纸缝里觅趣闻,是这一代“文化人”常见的姿态。他们看起来倒也刻苦,但有点像伊索笔下那只犹豫不决的驴子;从一堆草料跑到另一堆草料,不知究竟先吃哪一堆更好。不同的是,那只可怜的驴子死在选择的不确定上,而我们多半要死在无力消化上。或者说,我们的肉体虽然没有被信息撑死,但精神早已丧失,与死去又有多少差别呢?
⑥英国路透社下属的一家公司,对1300名欧洲各国的企业经理进行调查,有4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由于每天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他们分析和处理能力,使他们的决策效率受到影响。调查人员认为,目前收集不少信息所耗费的成本已经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据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测算,许多企业花费昂贵代价建立起来的数据库,只有7%真正派上了用场。仅在英国由于信息过剩导致的工作效率下降,每年就要浪费3000万个工作日,折算下来,相当于3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据统计,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的信息生产总和。汹涌而来的信息让人无所适从。信息上瘾与信息过剩现象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在提供机会的同时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一法国信息专家罗斯奈呼吁,要像节制午餐一样进行“信息节食”,使自己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它的俘虏。
⑧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想套用一句:未经思考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美国人从今年4月22日开始发起“一周不看电视”运动,迅速得到31个州的美国医生协会、小学校长协会、教师联盟等团体的广泛声援。我以为,不仅电视可以拒绝,过多的低质量的报纸可以拒绝,甚至大量泛滥的普通书籍也完全可以拒绝。吾生有涯,而学也无涯,怎能让思想和生命在低俗的阅读中消解和浪费?没有思想,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未来。给思想留下空间,就是给创造留下空间,就是给我们的未来留下希望。
(1) 第①段中作者“惭愧和惆怅”的原因是指________
(2)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思想的屋宇如果被功名利禄的算计充斥
②但财富的巨大诱惑常常让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过分膨胀的资源有时也会变成过重的负担 ③结果大概也只能走到思想的反面 ④当然失去了思考的余地
⑤思想的空间如果为各种杂多的信息霸占,使头脑和世事之间没有丝毫的距离 A . ⑤④①③②
第 6 页 共 13 页
B . ①③②⑤④ C . ②①④⑤③ D . ②⑤③①④
(3) 第④段作者为什么要分析“中国”的现状?
(4) 下面对第⑤和第⑦段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信息傻瓜”指占有大量信息却不知何为有效信息,看似无所不知实际一无所知的人。 B . “文化人”有嘲讽意味,是品位低俗“在电视机前打瞌睡、在报纸缝里觅趣闻”之人。 C . “犹豫不决的驴子”是指在多元信息选择面前无所适从、无力消化,精神沦丧之人。 D . “信息节食”指虽然身处信息爆炸时代,但不为所累,断然拒绝、超然局外的言行。 (5) 从议论逐层展开的角度,概述本文的论证结构。
二、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4. (11分) (2018高一下·梅河口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 ,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
第 7 页 共 13 页
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闻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病偻 , 隆然伏行 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 B . 且硕茂,早实以蕃 实: 果实 C . 根拳而土易 易:更换 D .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离: 背离,远去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不如因而厚遇之
B .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 .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 . 他植者则不然 则请立太子为王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 . 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 . 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 . 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第 8 页 共 13 页
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5. (7分) (2020高一下·嫩江月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释】①商风:秋风。②怆悢:悲伤。
(1)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2)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四、 情景默写 (共1题;共9分)
6. (9分) (2019高一上·宣城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曹操在《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壮观景象。 (2)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了他唯独喜爱莲花“________ ,________”的特点。
(3)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写自己身世的一句是“________”,然而诗人对自己的生死并不顾惜,因为他的人生追求是“________”。
五、 语言表达 (共2题;共11分)
7. (6分) (2017高二下·屯溪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字。
第 9 页 共 13 页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人社会意识、社会整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为他人尽义务、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西方人则不同,________,________。其实,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因此,要建立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在文化取向上就不应该在中西文化中作“非此即彼”的单向度思考,而________。
8. (5分) (2019高三下·凯里模拟) 以下是×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有六处语言不简明、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
我校将于2019年3月20日早8时在广场举行2019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家父家母到场观礼。1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成人之际更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思,届时我们将惠赠礼物一份聊表寸心。请您在闲暇之余抽出宝贵时间拔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献。
×班班委会 2019年3月19日
六、 话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8高一下·黄陵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鲛绡上的泪痕,纪念着往日的相恋;墙壁上的斑驳,记录着渐行渐远的时光;墓碑后歪扭的字迹,寻觅、呼唤着母爱……
痕迹是事物存在过的证明。有的还很清晰,甚至永久地镌刻在历史的记忆里,有的却日渐模糊,直至消失不见。 关于“痕迹”你有怎样的观察与感悟?请以“痕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第 10 页 共 13 页
参
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
1-1、
1-2、 1-3
、
2-1、 2-2
、
2-3
、
3-1、
3-2、 3-3
、
3-4、 3-5
、
第 11 页 共 13 页
二、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4-1、
4-2、
4-3、 4-4
、
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5-1、5-2
、
四、 情景默写 (共1题;共9分)
6-1、
6-2、
6-3、
五、 语言表达 (共2题;共11分)
第 12 页 共 13 页
7-1、8-1
、
六、 话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9-1
、
第 13 页 共 1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