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3期 理 论 观 察 Theoretic Observafion No.3,2014 (总第93期) Serial No.93 体育强国视域下高等学校体育发展研究 李 宏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摘齐齐哈尔161006) 要]体育强国建设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具 有精英人才、体育场地设施、完善的体育教育体系等优势。高等学校体育强国的发展途径应该是 加强科学健身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并向社会开放;加快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体育强国;高校体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3—0162—02 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总结表彰大会上 提出“我国要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思想”。|1 由此,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体育强国的建设.体育科学的专 家学者们也纷纷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体育强国是对 一将是实现体育强国、实现的基石。高等学校是体育专 家学者的摇篮,这里聚集着众多的体育教育的精英人才,充 分发挥他们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投身体育教 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提 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并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群参与 科学的体育健身,达到为体育强国培育适应性强的体育人 才的目标。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掌握科学健身知识和 个国家或地区体育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表现在竞 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2 学校体育 是群众体育的原动力,学校体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德、智、体、 美全而发展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少年强则国家强。 高等学 校体育在体育强国的建设中,应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担 方法.养成参与体育活动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 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建 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加强科学健身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设者.是体育强国的践行者。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 育锻炼的程度.实现终身体育的能力,对身边人群的积极影 响.是确保体育强国早日实现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并向社会开放:加快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与发展。 1.体育强国与学校体育 体育强国是对一个国家体育发展能力和竞技水平的综 合体现,是指群众体育体育发展普及的程度,竞技体育在国 复兴的保障。大学生智力水平较高,对体质健康状况有正确 的认识。对健康知识和科学健身的方法掌握较快。通过高校 的体育教育使大学生们都成为体育人群,都成为社会体育 的指导者,都成为科学健身的引领者,将是高校体育教育强 际上的竞争力水平,学校体育的完善程度,体育产业的发达 程度。|4 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的重要任务。竞技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应是竞教相结合, 利用高校优质的体育人才资源.提高竞技体育人才的人文 素质.这既能提高竞技体育的软实力,也能为实现体育强国 提供保障,即能弘扬奥运精神,又能贯彻科学发展观,竞教 相结合的推进,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2.2体育场地、器材的优势 国梦的具体体现。学校体育的竞技水平、完善程度和群众体 育的发展是体育强国的基础,体育强国的基础又表现在学 校体育人才强国和体育教育强国两个方面。学校体育应该 承担体育强国排头兵的重任,因为每名青少年都要接受系 统的学校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 体育人群的素质.关系到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民族 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世界体育先进文化思想的 传播。 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保障。完善的 体育场地设施和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有效激发学 生的体育参与度。在我国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高 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相对较完善,投入的经费相对 2.高等学校体育强国的优势分析 2.1精英人才的优势 较多。这对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 锻炼的意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是提供了良好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学生是祖国 未来发展的栋梁。是学校体育建设的生力军,这些精英人才 的条件。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激发了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 [收稿日期]2014一O2—25 [作者简介]李宏(1961一),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一162— 的热情和体育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自身 的特长。挖掘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潜能。完善的体育场 地设施是培养多方面高校竞技人才的基础,为大学生的竞 技训练提供了全方位的平台。 2.3完善的体育教育体系的优势 高等学校具有完善的的体育教育体系,大学生在校期 间,可以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对体育学习形成正确的认 识,掌握科学健身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养成科学健身的良好 习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一以人为本,体育教育要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 质和掌握科学健身能力为终极目标,体育与竞技相结合,达 到增强体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学校体育要以基础知 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基础,着眼于学生终身体 育的需要,为群众体育奠定基础;学校体育应具有自身创新 的能力、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为体育强国培养竞技体育 和民生体育人才。 3.高等学校体育强国的发展途径 学校体育是体育强国竞技人才的资源库,学校体育以 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育出竞技体育品德兼备 的人才,储备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学校体育还是建 设体育强国的助推器.学校体育已由“应试教育”走进“素质 教育”推动体育必修课与课外体育、体育文化活动相结合, 形成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学校体育与社会体 育已经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与发展。高等学校体育强国的发 展途径应为: 3.1加强科学健身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都知道运动健身的重要性。学校体育应普及科学 的健身知识教育,发挥体育健身育人的功能,促进广大学生 健康发展。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广大 的青年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水平.对自己的健康状况 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掌握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能自觉锻炼 身体,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最终实现终身体育。大学生面临 就业等多重压力,心理负担较重,最终达到身体和心理健康 的最终目标。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应系统的进行体育 卫生保健知识、体育欣赏、体育文化、体育健身理论等等科 学健身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大学体育的目的,积极参与 到科学健身之中。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顽强拼 搏、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民族自豪感等的培养,从而提高大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大学生走向是会后,始终保持拼搏 进取、乐观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 3.2培养优秀的3-+-会体育指导员 在体育强国的建设中.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已经有重 点发展竞技体育转移到重点发展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建 设之中,重点发展民生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建设是 体育强国的基础。 5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促进和实施全民健 身、终身体育的引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群众体育中进 行组织管理、锻炼指导、技能传授的体育专业类人才人员, 是建设体育强国的一支强有力队伍。高等学校聚集了我国 的精英人才,他们的生活习惯将对身边的人群具有潜移默 化的引领作用,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系统的体育教育,享 有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等条件。加上积极先进的思想觉悟, 他们必将成为体育强国的建设者和实现者。培养大学生服 务社会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社会体育 指导员。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成为优秀的社会体育的实践者 和引领者,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 3.3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并向社会开放 要加快体育强国的进程,建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体育强国,必须要高度重视体育场地的设施建设,丰富竞 技体育项目,改善体育设施,促进体育改革的创新。体育设 施的建设是学校体育的关键环节,良好的体育设施是确保 高等教育培养健康体魄合格人才的基础。现阶段.我国群众 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严重制约体育强国的发展。学校体 育场地设施应在保障体育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尽 量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率。可以利用空余时间,面向学生, 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学校优质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对社会 的开放,可以解决现阶段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紧缺的问题。使 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科学健身的行列,接受高等学校校园文 化的熏陶,最终实现体育强国这一根本目标。 3.4加快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与发展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是以体育资源为载体,以 社会主义体育制度为框架.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融合互 动,相互交流探索,共同提高资源共享。学校体育是社会体 育的缩影,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侧面反映。时时体现 社会体育发展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首先加快体育人才的 融合发展,学校体育拥有大批知识丰富,竞技能力强的教师 队伍。社会体育拥有大批有经验,掌握新兴体育竞技项目的 体育指导员。这些高素质体育人才的融合.可以有效发挥其 拓宽知识结构、挖掘创新能力,为体育强国培育适应性强的 体育人才;其次促进体育设施的融合发展,学校体育场地、 器材没施,除了上课教学、训练使用,其余时间(周末及假 期)都被闲置。社会群众体育则都是在街道、社区、公园等非 正规的体育材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将体育设施合理地融合 配置,提高了其使用效率,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和谐社 会的发展;加强体育观念、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学校体育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终身体育的观 念。而社会体育具有灵活性、自主性和趣味性。二者的融合. 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又发挥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学校体育具有竞教相结合的 体育学习氛围。社会体育拥有趣味性强的民族文化和民俗 活动,学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文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 相互制约的,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即拓展了知识、锻炼了身 体、提高了技能,又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体育强 国奠定基础。 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 提升是密不可分的,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具 有强健体魄的复合型人才。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完 成,必将提升群众体育健身的科学性、竞技体育发展的可持 续性,有效地增加我国的体育人口,进而进一步加快体育强 国建设的步伐。 [参考 文 献] [1].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 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董翠香,茹佳,季浏.体育强国视阈下中国学校体育 发展方式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1):88—92. (3]王庆环.学校体育圆中华民族一个强国梦(N].光明 日报.2008—08—20. [4]沈国琴.关于学校体育强国若干问题的思考[J].浙 江体育科技,2010,(05):84-86. [5]梁风.发展高校群众体育与体育强国建设相匹配的 互动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1,(01):8-11. [责任编辑:侯庆海]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