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省情纵览Provincial Conditions III民营经济发展五年成就辉煌 ■张永盛 过去五年问,四川GDP由2002年的4725.0亿元增加到 2007年的1050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8%, 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这些成绩的取 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民营经济的主力军 四川民营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本地个体私营企业及民 得,与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休戚相关。2002年,全省民 营经济增加值为1645.12亿元,占GDP比重的34.8%。经过 五年的跨越发展,2007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5273.11 亿元,占GDP比重达50.2%。五年年均增长20.8%,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从2002年的59.4%,提升到2007年的68.5%。 可以说,近年来四川经济快速增长的主推力是来自于民营经 济的快速超常规发展。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2002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为1465.12亿元,占GDP 比重的3t;.8%,经济总量三分天下有其一。2003年四川民营 经济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2005年跃上3000亿元台 阶,2006年达到4047.7亿元,2007年达到5273.11亿元, 占GDP比重达到50.2%,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年以来,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4.8%上升到 50.2%,平均每年提高3.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总量从1/3变 为占半壁江山。 四川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按当年价格计算) 年份 ,、nn,l-r.;、 GDP的比重(%) L,Ur 1 7 公有制经济 民营经济 公有制经济 民营经济 2002 4725.O2 3079.90 1645.12 65.2 34.8 2o()3 5333.09 3329.87 2003.22 62.4 37.6. 2O04 6379.63 3784.22 2595.41 59.3 4o.7 2o()5 7385-l1 4174.54 3210.57 56.5 43.5 20o6 8637.81 4590.14 4047.67 53.1 46.9 2O0r7 10505.3 5232.19 5273.11 49.8 50.2 注:2004年以前数据根据经济普查有所调整。 睾 民营经济对四川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臣 2003年至2007年,四川I GDP每年增长速度依次为 11.3%、12.7%、12.6%、13.3%和14.2%,与之对应的民营经 蹂 If' 济增加值增长速度依次为20.2%、22.2%、19.8%、20.7%和 翱 廿 21.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62%、65.7%、64%、 ∞ o 67.3%和68.5%,综合来看,五年来,民营经济对整个国民 o CV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2,3,成为l ̄lJll近年来经济快速发 展的主要推动力。 间投资的推动,很少依靠海外的力量。2007年,全省个体私 营经济增加值达4916.51亿元,占民营经济增加值的93.2%, 而外商和港澳台经济增加值仅占6.8%。其中,私营企业由 2002年的8.44万个增加到2007年的约22.7万个,从业人员 由112.41万人增加到233.2万人,提供的国税和地税收入由 1 1.4亿元增加到75.3亿元。个体工商户由129.48万户增加到 182.3万户,从业人员由189.92万人增加到313.8万人,上缴 国税和地税收入由44.27亿元增加96.5亿元。 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中表现最为活跃 2007年,四川民营经济产业分布构成情况是,第一产 业增加值为692.78亿元,占13.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2863.41亿元,占54.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16.92亿元, 占32.6%。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之和为86.9%, 表现出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中占有相对优势。 民营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多种经济成份共荣的格 局逐渐形成 民营经济在总量规模上增长较快,在多行业多领域扩展 也较快。近年来,一些垄断行业也有民营经济成份参与竞争 与经营,如邮电业、金融保险业、航空运输等行业的民营资 本介入,促使四川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已逐步形成 了以公有制为主体、民营经济成份不断扩展 好趋势。 民营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民营工业经济对四川经济推动作用非常明显。 2007年,民营经济中工业增加值为2537.46亿元,占全部工 业增加值的65.6%,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7%。 与2002年相比,比重提高了29.4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 长的贡献提高了1.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已成为商品流通领域的主力军 2007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中民营经济份额达到 70.3%,比2002年提高26.9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中民 营经济比重达到78.9%,比200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经 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末全省个体经营餐饮业达23.15万 个,从业人数63.77万人,营业收入353.63亿元。零售贸易 业个体户99.61万个,从业人数155.1万人,营业收入 1207.40亿元。零售业和餐饮业已成为个体、私营等民营经 济发展的重要行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m、,-nc-a-Condition。笪堕 堕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为人民生活提供多样化服务 2007年,主要提供生活服务的居民服务业增加值中民 完善对民营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创业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加 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 化原则,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创业辅导、筹资 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各类社 营经济比重达到97.6%,公路运输业增加值中民营经济比重 达48.9%,居民个人自有住房提供的增加值占房地产业增加 值的84.6%。 民营经济已涉足邮电、金融、教育、科研等领域 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行业协会等非赢利中介组织,鼓励和 帮助那些已进入产业集群初级阶段的企业建立自己的行业协 会。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加快建立适合民 2007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民营经济占 14.9%,教育占5.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 25.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16.8%。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民营企业的较决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 岗位,对保持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加税收等方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全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 从业人员为302.24万人,到2007年,全省个体工商户、私 营企业从业人员达607.15.万人,总共新增304.91万人,增 长1倍,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吸纳新增社会劳动力和国有、 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居民收入增加、税源扩展起到 了重要作用 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生 活,扩大了消费需求。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中有66.1%的人 在民营企业工作,劳动报酬达到970.51亿元。农村居民来 自家庭畜牧业、家庭经营商品性工业和其他民营经济的收入 也大幅提高。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 水平做出了较大贡献。2002年,全省民营企业缴纳税收收 入(含国税和地税)91.81亿元,占全省税收的20.9%。 2007年全省民营企业缴纳税收收入(含国税和地税)287.91 亿元,比2002年增长2.1倍,占全省税收的23.0%,由此可 见,民营企业缴纳税收收入成为四川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 分。 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促进四川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应以《 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 为指导,进一步加 大对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和支持力度。 切实转变作风,大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继续抓好环境整治,坚决解决职能转变滞后、服务 意识不强、部门利益至上和“j三乱”现象等问题。切实转变 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管理部门从繁忙 的审批事务中彻底解脱出来,以主要精力抓规划、抓协调、 抓服务、抓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探索完善市、县(区)政 务大厅的运行机制,推行电子政务,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首 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充分发挥市、县(区)监察部门设 立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投诉热线电话功能,广泛听取社会各 界对改善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增强环境治理的针对性和 实效性。 营中小企业特点的信息和共享技术服务平台,推进民营企业 的信息化建设。大力培育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 术转让,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服务环境。 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计划和,引导民营企业向预定 目标发展 ‘ 清理民营企业进入的歧视性,在加大基础设施 建设的同时,更多的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垄断性和社会公益性 产业部门,缓解的财政投资压力,提升民营企业的经营 效率和竞争力。由于四川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应大力引进、 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现代工业和社会服务业。对解决就业贡献 大的企业、个体户给予奖励和税收优惠等。 建好民营经济发展平台 集中精力抓好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小区、农产品加工 区建设。重点是做好规划,下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建 好路、水、电、气、通讯等配套设施,打造良好的发展平 台。坚持特色聚集、集约发展,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延伸上 下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建设特色集中区。创新发展机 制,鼓励和支持业主办园、联合办园,利益共享,双赢共 进。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企业进入园区和集中区发 展,体现民营经济集约化发展的规模效应。 加大企业创新力度。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引导企业建立现代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经营水 平。通过举办专家论坛、讲座、定向培训等多种方式,进一 步加强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教育,引导企业 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 要素,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的市场 竞争力和存续力。二是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积极与大专院 校、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实现借梯上楼,借脑发展。引导企 业用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改造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提高 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走科技兴企、名牌兴企的发展道路。 三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资源 优势,发展一批节能环保型绿色产品和特色产品,突出重 点,形成规模生产,把“蛋糕”做大。 维护民营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推进民营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依照相关法律法 规,监督企业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与职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 同,维护职工的各项合法权益。要督促民营企业及其职工按 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 险。困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