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清洁验证分析方法研究
目的 建立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清洁验证分析方法及取样方法。 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色谱柱KromasilC18(4.6mm*150cm,5?m);流动相为缓冲盐和乙腈(90:10);检测波长为230nm;流速为1.5mL/min。结果 盐酸雷尼替丁对照品溶液在3.0μg/ml~60.0μg/ml,这代表着要制备10%~200%的标准品的线性溶液,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因子的平方为1.0000。采用该方法取样,回收率可达90%。结论 该方法简便、灵敏、专属性强,可用于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清洁验证药品残留量的检测。
标签: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清洁验证;方法分析
盐酸雷尼替丁为组胺H2受体阻断剂,能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及刺激后的胃酸分泌,对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返流性食管炎等有很好的疗效。药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1],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清洁验证样品进行分析测定。
1仪器与试剂
1.1 Waters液相色谱仪2695
分析天平
超声波仪器
过滤装置(孔径为0.45 m)
1.2 盐酸雷尼替丁标准品
乙腈,HPLC
磷酸,AR
氢氧化钠,AR
超纯水
擦拭用溶剂:乙醇
棉签
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
2.1色谱柱:C18,4.6mm*150cm,5?滋m;波长:230nm;进样量:10?滋L;流速:1.5mL/min;柱温: 35℃;缓冲盐:取磷酸3.4ml,置950ml水中,加50%氢氧化钠溶液4.3ml,加水至1000ml,用5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10。流动相:混合缓冲盐和乙腈(90:10),混匀过滤并脱气。稀释剂:纯化水。
2.2 精密称取约15mg盐酸雷尼替丁标准品至50mL棕色容量瓶中。用稀释剂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混匀。移取该溶液5.0~50mL量瓶中,用稀释剂稀释到刻度,混匀,平行制备两份,分别作为std1和std2。连续进样6针std1和3针std2溶液。结论:拖尾因子为1.0,理论塔板数为9054,6针std1峰面积RSD为0.1%,Std2的回收率为99.6%。
3方法与结果[2,3]
3.1线性和范围 称取约150mg的盐酸雷尼替丁标准品至50ml容量瓶中,乙醇溶解定容,此液作为标准品储备液,将其稀释10倍作为线性母液,分别稀释成浓度为3.0~60.0?滋g/ml,检验结果见图1。
图1 线性实验结果
3.2检测限和定量限 以10%的标准品的线性溶液的响应值为基础,逐步稀释得到不同浓度的溶液。LOD溶液浓度为含盐酸雷尼替丁0.005μg/mL;LOQ溶液浓度为含盐酸雷尼替丁0.006μg/mL。结论:检测限信噪比的平均值为3.9;定量限信噪比的平均值为10.7
3.3不同材质表面擦拭的准确度和回收率 称取约150mg的盐酸雷尼替丁标准品至50ml容量瓶中,乙醇溶解定容,此液作为标准品储备液。
结论:每个浓度平行擦拭三份,每份的平均回收率在60%~110%,不同表面材质回收率均符合规定。
3.4精密度 实验员1:精密吸取1ml乙醇于试管中,取2支处理好的棉签于上述试管中,用100μl进样器吸取100μl标准品储备液,分别滴入到上述棉签中,加入10ml纯化水,超声过滤,平行制备六份样品。结论:平均回收率为98.1%,符合大于80%的标准;RSD%为0.6%,小于10%。
3.5 中间精密度 实验员2:按照实验员1的步骤操作。结论:平均回收率为97.6%,符合大于80%的标准;RSD%为1.5%,小于10%。除此之外,实验员1和实验员2个分析员之间测得的回收率的绝对偏差为0.5%,不大于10%。
3.6标准品和样品的稳定性研究 用std1作为标准品稳定性考察的样品,中间精密度第一个样作为样品稳定性考察的樣品,通过改变标准品和样品的存放时间来研究样品的稳定性,分别在0h、12h、24h、36h、48h进行稳定性研究。结论:用于存放期的标准品和样品的峰面积和开始的峰面积的偏差均未过5.0%,
均符合规定。
3.7专属性 为了证明样品没有被干扰,进空白棉签溶剂,安慰剂,擦拭不同材质表面的棉签。结论:盐酸雷尼替丁峰未见干扰,检测方法达到干扰性试验要求。
3.8过滤材质的研究 为了考察过滤材质对有效成分是否有吸附作用,分别对没有过滤的溶液、过滤1ml、2ml、3ml、4ml的溶液进行检测。结论:未过滤的样品回收率为100%时,过滤样品的回收率均在98%~102%,所以滤膜对有效成分的通过并没有显著影响。
综上,对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清洁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充分而详细地论证,充分说明此方法可用于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清洁验证药品残留量的检测。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第二部”盐酸雷尼替丁胶囊”的具体规定.
[2]张婷,孙大鹏,肖俊杰等格列美脲片清洁验证分析方法研究[J],北方药学,2012,9(1):9-10.
[3]陈雯秋.清洁验证中的分析方法验证[J],中国药业,2005,14(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