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33卷第9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81 不寐的辨证护理 邹成松,郑艳芳,彭西薇,曹 艳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21) 关键词:不寐;辨证护理;情志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lO07—2349(2012)09--0081--02 不寐也称“不得寐”、“不得卧”,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失 眠”。在金元以前,失眠仅是一个临床常见症状。本病多由情 志内伤,饮食劳倦,肾阴亏虚等原因,致心神受扰而引起,病位 在心,与脾肾二脏关系密切。常见的不寐分型有虚有实,虚证 多属阴血不足,心阳独亢,包括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实证多属 痰食阻滞,郁而化火,胃气不和,包括气滞痰瘀、肝郁化火,针 对患者不同证型采取中医辨证施护,配合相关治疗进行特色 护理,效果满意。 1一般护理 1.1病室环境环境对睡眠影响很大,创造一个良好、舒适、 令人心情舒畅的环境,是本病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关键。病室 温湿度适宜,以免因燥热、闷气而影响患者睡眠;其入寐时的 室内光线要偏暗而柔和,午睡时可用深色窗帘遮挡;要特别注 意保持安静,在午间及晚间查房时要做到“四轻”,各项治疗尽 量避开他们休息时进行,以免影想他们的睡眠。 1.2起居护理《养生随笔》中说:”盖行则身劳,劳则思息,动 极而反于静,亦有其理”。劳逸结合,适当户外活动,可使经络 通畅、关节滑利、五脏六腑功能调和,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外邪的 能力,脑髓得到充养,对防治不寐有良好的作用。不寐患者切 忌入睡前高谈阔论、看情节凶险离奇的电视节目或小说,禁饮 浓茶、进食辛辣焦燥食物。起居有常,生活规律,节制房事。 1.3情志护理护理人员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不同的 情况,有的放矢做好其思想工作。对于身体因素、起居失常、 环境因素等造成的不寐,宜采用病因疗法,即消除不寐诱因。 对身患各种疾病从而影响睡眠的患者,应当首先治疗原发病, 再纠正继发性不寐。宜加强患者精神修养,遇事乐观超脱,不 过分追求能力以外的名利,是避免情志过极造成不寐的良方。 学习和工作压力过大,要正确对待处理,遇事量力而行,不可 急于求成,因为七情过激是不寐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亲人丧 亡,重病,夫妻不和或离异,事业挫折,人际关系的紧张等,面 对此情尽可能抱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退一步海阔天 空。应学会贺驭自己情感,放松思想;培养对生活的浓厚兴 趣,每天对生活内容做出紧凑的安排,防止白天萎靡不振。长 期进行这样的自我训练,可以形成良好条件反射,乃至上床就 着。即上床前放松精神,建立自信心。躺好后默念:“我眼睛 困了,要睡了”。 1.4服药护理安眠药治疗不寐应用最广,但一般说,不到 不得已时不宜使用,或尽量少用。安眠药一经服用患者往往 产生依赖性、成瘾性,对五脏以及造血系统还有不良作用,易 发生药物中毒反应,安眠药还打乱了睡眠周期节律,影响脑力 恢复。所以安眠药偶尔服、短期用较好,对于中老年人以及不 寐较轻的患者宜选中成药为佳。根据中医辨证施护的理论, 证型不同,选择的药物也不一样,心脾两虚者可选用归脾丸、 养血安神片午后及睡前服用;安神定志药物宜睡前1 h服;如 因其他并发症而使用助阳温热的药物时,则应在上午服,以免 因阳亢而影响睡眠。 1.5饮食护理饮食应遵循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 要吃少的原则。食要定时,富有营养,注意补充维生素、微量 元素及水分,尽量少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浓茶,忌食辛辣、烟 熏类有刺激性的食物。不寐者可适当服用一些有益睡眠的食 物,如蜂蜜、桂圆、牛奶、大枣、木耳等,还可配合药膳保健。药 膳种类很多,可根据人的体质和症状辨证选膳。常用药膳有: 茯苓饼、银耳羹、百合粥、莲子酸枣仁粥、山药牛奶羹、黄酒核 桃泥、芝麻糖、土豆蜜膏等。此外,炒猪心片、猪脊骨炖藕、清 蒸猪脑等效果亦好。 1.6辅助治疗护理 1.6.1按摩疗法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调节机体阴阳及气 血,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气血流通,神志安宁,轻而缓的手法有 镇静作用,按摩应在临睡前进行,虚证所致的不寐,可以按压 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百会、涌泉穴等左右交替揉搓,以 达到宁心安神、益气活血,有助于催眠的效果。 1.6.2耳穴压籽疗在患者耳朵上找出相应穴位,如心、肝、 肾、神门、皮质下、脑、枕等点,消毒后将菜籽、王不留行籽或药 粒压迫穴位,以胶布固定,指导其按压时,要由轻到重,局部产 生酸、麻、胀、痛感为宜,每天2次(最好在中午及晚睡前进 行),每次按压5 rain左右。 1.6.3艾灸疗法临睡前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心俞、足三 里、百会、涌泉、神门等穴,距离皮肤1.5~3 cm,以患者感到温 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出现红晕为止。 1.6.4刮痧疗法刮痧是以中医的理论为基础,用刮痧板在 皮肤督脉、百会、三阴交等部位刮试,达到疏通经络,使人体内 的浊气宣泄,而达到镇静安神、全身气血畅通的作用。 1.6.5时间疗法适合于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的患者,嘱患 者每日将睡眠时间提前3 h,直到睡眠一觉醒周期符合一般社 82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第33卷第9期 学习园地・ 浅析中医药膳与食疗的差异和相互关系及其发展 尚云青 ,杨玲春。,余捷 ,王玲。△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云南昆明650228; 3.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88) 摘要:从概念、配伍、作用、制作工艺等方面探讨了中医 粥、茶、饮品、果脯等。 中国药膳含医、食为一体,是根据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药 药膳与食疗的差异;阐述了其相互关系;针对人才的培养、专 业研究及咨询机构、药膳食疗方便剂型、从业人员的培训指 理论和中医营养理论,用中药和食物相配伍,加入适当调料经 炮制、烹调加工而成。它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 药助食功,相得益彰,故药膳独擅养生防病之功。 导、药膳食疗连锁营销店、医院、疗养院药膳食疗的建设、中医 药膳食疗网站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思路。 关键词:药膳;食疗;差异;关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R247.1 文献标识码:B 中医食疗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配 伍、制作和服法,以及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并利用食物来维护 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包括食物疗法和药膳疗法。中医 食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老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9—0082--03 近年来,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内分泌、心脑血管等与 生活方式有直接联系的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人们越 年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2在配伍上的差异 “药膳”必须使用药物与食物有机配 合,充分利用食物的营养性及其兼具的性能功效,与药物的性 能功效,有机地结合,进行烹饪制作,并按照中国人定时进餐 的饮食习惯,创造性地发明了这种既能补充机体营养,又兼防 来越认识到饮食对促进健康长寿、防止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 的进程、促进疾病的康复有着积极作用,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传 统医药、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中医药膳与食疗是其重要的组 成部分,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具有几千 年的历史,为中国人民防治疾病和健康长寿作出了积极的贡 病治病与养生作用的特殊膳食。是融药物的治疗特性于日常 膳饮中,它既提供了机体所需的营养又隐含了药治的效能即 隐药于食。在中药方面,一般选用无毒之品,如《本草经》所载 之上品、中品。上品药无毒,用于养生延年或治疗疾病;中品 药无毒或有小毒,用以疗疾;大毒之药,不作膳料选用。小毒 献。但长期以来,对中医药膳与食疗还存在着概念不清,定义 混淆的情况,对其发展也有不同的看法,现本文拟提出一些观 点,与同仁商榷。 1 中医药膳与食疗的差异 1.1在概念上的差异药膳(Health—Protection Food)在中 之药,选用者亦少,如附片、半夏等,若需选用,大都是用经过 加工炮制减毒的饮片成品,掌握好用量,也较安全。食物方 面,均以习用的食物配膳,富含营养,安全无毒。因此,对药膳 原料的选料,既要遵循中药学有关“毒药”的认识,也可参考近 代对相关药食的研究成果,合理选料,尽量防止和避免“毒性” 胸中窒闷、咽中不适、有异物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或有肋 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食材本身或者在食材中加入特定的中药 材,使之具有调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生理机能以及色、香、昧、 形特点,适用于特定人群的食品,包括菜肴、汤品、面食、米食、 会习俗,要1周左右。 2辨证施护 痛、舌苔白腻、脉弦滑。调护原则:化痰利气,解郁安神。调护 主症: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 方法:宜注意饮食节制,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特别是晚餐 不可过饱,避免进食损伤脾胃的食物,可食竹笋、萝卜、梨、荸 荠、荠菜等以化痰顺气,可有助于缓解胸胁胀满等不适。消化 不良时可进食山楂糕、果丹皮等帮助消化。肝郁化火主症: 急躁易怒、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口苦、不思饮食、舌红苔 心脾两虚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 细无力。调护原则: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调护方法:病室宜 向阳温暖、避风、安静。饮食宜随其心意,多鼓励患者食用平 补心脾之食,如南瓜、莲子、栗子、大枣豆制品、鲫鱼、甲鱼、牛 奶、鸡蛋、鸡肉等,以补益正气,而达到健脾养心的作用。阴虚 黄、脉弦数。调护原则:疏肝泻火,清脑安神。调护方法:病室 清静,光线柔和、湿度偏低的环境,饮食以凉性、素食为主,少 量多餐,可进食芹菜、菠菜、海蜇、紫菜、柑橘、金橘等平肝、解 郁化火,忌食辛辣、炙焯、厚味等动火之品。 (收稿日期:2012—07~13) 火旺主症:心悸不寐、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脉数。调 护原则:滋阴清心,养脑安神。调护方法:病室宜清静、凉爽、 通风良好。饮食应注意清补,如牛奶、蜂蜜、山药、银耳、藕、百 合、蕃茄、梨等。气滞痰郁主症: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 △通讯作者:王玲(1965 ̄),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加工技术及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E~mail:w165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