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第三次科技
黄柳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知道第三次科技的特点,了解信息技术,基因工程,核能利用的发展及其对人类历史进程和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讨论网络带来的利与弊;通过观看《原子弹爆炸》视频,引导学生认识核能利用的利与弊;通过对三次科技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讨论、交流,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信息技术
2、难点: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环节一:出示第一台计算机图片 1946年2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全机重达30多吨,长30米,高3米,占地170平方米,相当于一间教室。而今天我们坐在小小的电脑桌前就能纵观天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一切变化就是由第三次科技所带来的。 意图: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兴趣。 (二)讲授新课:
环节二:放幻灯片,你知道第一、二次工业开始的时间和主要发明吗?
师:第三次科技发源于美国,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促使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发生了性的变化。
环节三:讨论:分析第三次科技兴起原因
1、科学理论的出现了重大突破———相对论等(1905年,爱因斯坦就狭义相对论中提出了质能关系式,从理论上揭示了核能成为新能源的可能性。) 2、二战的直接推动。(二战结束后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 3、军备竞赛的加剧。美苏战后争霸的世界形势。
环节四:这次科技,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运用为开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核心。它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现在我们就到三个展厅去瞧瞧: 提出问题:第三次科技出现的标志是什么呢?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信息技术是第三次科技的核心
什么是电子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出于什么目的被制造出来的? 电子计算机:指能接受数据,按照指令(程序)进行运算并提供运算结果的自动电子机器。
这台电子计算机是美国为军事需要研制的,当时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炮弹轨道。它每秒可以完成加法5000次,比最好的机电式计算机速度快1000倍。当它公开展出时,一条炮弹的轨道用20秒钟就能算出来,比炮弹的飞行速度还快。缺点是笨重,耗电量大,据说ANIAC每次一开机,整个费城西区的电灯为之黯然失色。 它的诞生意味着什么?预示着信息时代的开始。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大阶段: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1页 共4页
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现在已进入到第五代,是一种更接近人的人工智能计算机。 哪些地方用得上计算机?
从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导弹等尖端技术领域----人类生产生活的各方面,从企业生产、办公设备、银行终端、医疗通讯设备————日常生活中的冰箱等智能化家电,可以说是无处不见。从单纯的军事用途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的出现不仅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出来,而且能部分代替人的脑力劳动,成为人类智力的延伸。
2010年上海世博会,人们要以最快的速度知道有关情况,其渠道是?(a 报纸b 杂志c电影d互联网)(互联网)
所谓网络,就是利用通讯系统,将设立在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以其中的一台计算机作为中心。这样,设置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计算机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加工“联合企业”。网络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满足更多人的信息需要。网络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
上网前要输入什么?http://,代表什么? 互联网上地址栏的符号标记。它的文本名称叫超文本传输协议,是客户端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的应用层通信协议,好比就是我们写信时用的邮政号码一样。Http包含命令和传输信息,不仅可用于web访问,也可用于其他因特网应用系统之间的通信。
我们用电脑做什么事情?(查资料、发电子邮件,电脑编辑文稿、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等,)
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重要一部分,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化的社会。
电子计算机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但网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带来哪些麻烦? 如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有的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上当受骗等等。
因此青少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呢?要善于网上学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要维护网络安全,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只有健康的运用计算机网络,这样才会有利于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意图: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环节五:首先映入我们眼中的是什么动物?多利羊。
多利羊诞生于1996年7月5日,1997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向公众披露。科学家认为,多利的诞生标志着生物技术新时代的到来。 在培育的过程中,科学家采用了体细胞克隆技术。
什么是克隆?(利用动物的一个组织细胞,大量生产出一摸一样的生命体,) 师:换句通俗的话就是: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 生物工程就是克隆吗?生物工程是一门怎么样的科学?
生:不是,是在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奠定了基因工程的基础。克隆技术是生物工程最为突出的一种。 意图:引出基因内容。
环节六:介绍克隆技术创造的动物。
多利的克隆,震惊世界。这是日本科学家用冰冻了16年的小鼠尸体克隆出了活老鼠。在2000年,世界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的山羊在中国诞生。
第2页 共4页
谁能举例说明克隆技术可以运用到哪些地方?
人类可以运用这种技术繁殖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以使其物种不致绝灭,也可以运用该技术繁殖供实验用的各种动物,还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复制出人类器官,以替换人类自身残废、缺失或功能不全的器官。
环节七:讨论:你认为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是否应该克隆人?
应当有所。从社会角度看,克隆技术一旦应用于人类,无疑将是一场灾难。首先在该项技术实验阶段必将产生大量失败的“产品”,而这是对克隆人生存权利的侵犯和践踏。其次,克隆人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他们与母体的辈份关系、与其他人的亲缘关系,以及由于自身的特殊,他们是否会形成一个新的种族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伦理关系的紊乱等。
人类应该采取联合行动,避免“克隆人”的出现,使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社会。 意图: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环节八:讲述核能的开发和利用。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是第三次科技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核能又称原子能,是原子核在转变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 出于战争和军事的迫切需要,1941年1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集中全国1/3电力,投资20亿美元。1942年12月2日,在美籍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的主持下,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点火成功,虽然它仅工作28分钟,却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进入核能时代。
1945年7月16日上午,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领导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新墨西哥州沙漠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威力为2万吨TNT的原子弹,并用于二战。 环节九:播放《原子弹爆炸》视频
核能所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原子弹是极富有杀伤力的,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长崎扔下2颗原子弹,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广岛、长崎因受原子弹爆炸伤害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30万。
二战结束后,核能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和平目的。 1951年,美国首次实验原子能发电。
1954年,前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这是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始。 中国第一座核电站是秦山核电站。中国是世界上第七个能自行设计并建造核电站的国家。2000年全球有400多座核电站。
核能还广泛应用于什么领域?医学、核动力学、海水淡化、建筑物集中供暖等领域。
环节十:第三次科技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和电力技术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科技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第三次科技有什么特点呢?
①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②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
如生物工程技术可运用到医学,电子计算机可用于工农业、科研、教育、国防建设等.
③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三次科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3页 共4页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材料: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
2、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材料: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信息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导致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出现,“技术密集型”企业迅速崛起。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大大超过“劳动密集型”企业,体力劳动者减少而脑力劳动者增加了。
3、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材料:世界各国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除了欧洲有“尤里卡计划”外,还有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及中国的“863计划”等。
4、科技的高度发达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应。
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空气造成污染,农药的使用对人体带来危害。再如长时间使用手机会造成微波对人脑的轻微辐射。还有,作为生活必需品,城市家庭几乎家家都有电冰箱、空调器。但由于电冰箱和空调器中的制冷剂氟里昂不断泄漏,使大气中的臭氧层受到严重的破坏,造成紫外线对地面的照射强度加大,患皮肤病的人数大量增加等。
环节十一:讨论,通过今天的学习,得出什么启示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意图:通过讨论得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的观点,培养学生历史辨证思维能力。 (三)小结
环节十二:比较三次科技
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四)课堂练习
环节十三:课堂练习
意图:检测学习效果。强调重点,把握难点。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