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自然规律、色彩和传统文化审美对侗族民族图案的影响
作者:陶达黎 贺景卫 来源:《大观》2015年第03期
摘要:绚丽多彩的侗族民族图案,是侗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硕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侗族先民情感、思想、信仰等审美观的浓缩、凝聚和积淀。本文拟从侗族民族图案与自然规律、色彩和传统文化审美的,对侗族图案作一些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民族图案;纹样创作特色;审美观
侗族的民族图案,历史悠久,艺术独特。它同兄弟民族的图案一样,是时代的产物、生活的折射。在侗族先民生活的地方,山峦交错,溪流纵横,这里气候湿润,为麻、竺、葛、棉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独特的环境便会促使人们去就地取材,因材施艺。他们不仅按照美的要求来造型,而且,把美的图案描绘在布面上,成为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侗族纹样。图案的形成、发展过程,即是侗族先民审美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侗族先民从野蛮向文明过渡的缩影。
从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本身来说,民族图案是一个历史范畴,本民族的历史历程和生活的条件决定了图案艺术创作特色,这种特色往往在图案的表现手法和图案内容运用时,形成某种固定的规范和审美倾向。
一、侗族民族图案对大自然的美观和规律的运用
从侗族的服饰上,就摄取了山河日月花草鸟兽以及生产生活用品为第一手材料,通过直接表现,再加以提炼,概括并表现出来,形成了众多的纹饰。从这些纹饰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比如,用多种棉线和丝线交织而成,饰在侗家女子的衣胸、裤筒裙沿上的“侗绣’,多为几何图案,还有鸟、兽花、草、虫、鱼、人物花纹,结构紧密。在一般人看来,穿上这种服饰是不会产生快感的。而在侗家人的观念中,这里的人物等花纹,有的是对恶势力的揭露和抨击,有的是对康乐富强社会的美好向往。侗族民间故事中有“ 葫芦神” 的故事,传说葫芦是善变的神物。因而,这个纹饰在侗家人的想象中又起到避鬼护身的作用。直到如今,有的侗民还把这种“葫芦神’ 绣在裤筒上。有的服饰上绣或印有日、月、星纹、山纹、波浪纹、火纹、麟触。山纹代表稳重的性格,象征主人安镇四方;火纹取其火焰向上,有天下向归上命之意;粼纹作两已相背形,喻主人与众人相济,见恶改善之意等。
可见,民族图案中的各种纹饰,不仅有装饰美化的作用,还含有仰视俯察天地万象万物的深远意义,因此更显示出侗服的华贵庄严。稍加联想,我们的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侗族先民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活画面:起伏连绵的山被云雾偎倚、盘绕着,而裙沿上方的太阳纹又使人仿佛看到太阳一出,云雾便四处升腾,云蒸霞蔚,在溪谷和半山腰里萦绕飘逸,整个裙沿的画面有一种幽雅明丽的气氛,给人一种置身于蓬莱仙境的感觉。这种美是生活美的一部分,它和爱是紧密相连的,体现着侗族心理,性格和审美情趣,颇具匠心的侗民正是把这种民族的气质,审美观通过抒情的笔调沉淀在服饰上,成为令人赞叹不己的艺术品。
这种情形不禁使人想起《庄子·马蹄》中讲的“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原始社会生活情景,是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侗族图案纹样构图精美,图案细腻,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充分显示了侗族人民杰出的审美创造力。 二、侗族民族图案对色彩审美的体现
色彩是审美感觉中最普遍、最大众化的形式之一,是构成民族图案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以增加服饰艺术的感染力,使纹样更加富于美感。从众多侗族图案中我们看到,侗族爱用黑、蓝、青、紫、白、粉红等淡雅、明快而又温馨的色彩,忌大红大绿,因而服饰色彩鲜艳明朗,毫不阴暗晦涩,但又不显得繁缛杂叠而令人眼花缭乱。同时,它秀丽和谐,色块之间和整体纹饰搭配协调合理,给人以一种清丽悦目的审美感受。侗族男子使用的图案为黑色、青色或蓝色,无纹样图案装饰,样式简单大方;妇女使用的图案一般是在青蓝底色上,在样品边界、交换等处配于色彩斑斓的花纹装饰,主要有绿、黄、白、红等颜色,显得清新秀丽,素雅和谐。帕子之类的织绣品,多以白布或黑布作底,用黑线或白线、蓝线挑花刺绣而成,黑、白、蓝,对比鲜明,格调朴雅。背带、围腰、童帽等,一般以黑色绒布或侗布作底,用色彩鲜艳的红色或绿色的丝线绣成,风格雅致,色调明快。侗锦的色彩,通常以蓝色和黑色作底,配绣于粉红色为主的太阳、龙、花、鱼、鸟等,使对比色统一于深色之中,冷暖色调和谐组合,呈现出一种明快素雅、秀丽和谐的审美风格。这种民族图案风格,充分地体现出了青山秀水、风雨桥、鼓楼、红花、绿树等潜移默化地对侗族人民审美观念的陶冶。 三、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对侗族民族图案的影响
特定地域与特定民族的审美习惯是侗族民族图案生命力的精华所在。“民族传统有如土壤和水分,时代犹如空气、阳光和季节”[1]。侗族民族图案的精华好似在民族的土壤之中逢时繁衍生发出来的枝叶和花果。侗族图案还有大量的抽象几何纹样,如三角纹、菱形纹、螺丝纹等,这些纹样,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在图案上的抽象化反映,是人们经过历史的洗礼,经过传统审美的筛选而形成的。
侗族亮布是侗族人民为适应以农耕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生产劳动相适应的一种面料。对于生活在潮湿炎热的西南山区的侗族来说,蓝靛染色的衣物是他们抵御疾病和疮毒最好的服装。他们制作亮布所用的靛蓝染料,不仅使织物具有高度的耐旋光性和良好的耐水洗牢度,更主要的是靛类染料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同时还能蒸发汗气,使着装者保持干爽舒适的感觉。可见,侗族亮布是侗族人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自主创造出的具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态智慧的文化产品。这个观点富有对传统的生活方式的适应和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并再次印证了民族的智慧结晶与中国传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再者,侗族民族世代流传图案的造型一方面在时间的洗礼中采纳或消亡,传承或淘汰,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具有完美构图,和谐色彩的图案才留下来,最终成为千百年来世代流传的经典;另一方面只有在满足一种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图案才会被它的民众所接受,这种接受主要是在情感上,它中间含蓄某种文化的精髓。侗族民族图案的视觉情感语汇极其丰富,洞察民族服饰图案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民族服饰图案造型的特殊性意义,民族服饰图案文化的历史源流。 【注释】
[1]艺术中哲学:61 【参考文献】
[1]王建明,浅谈侗族民族图案[J],艺术与设计,2012 [2]陈丽琴,侗族审美简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4
[3]赵晶,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M],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