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 D.注意的起伏
2022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心理学》能力测试试题C卷 附答案 2、问题解决效率受问题的难易和问题解决者情绪状态的影响当在解决难度大的问题时其动机水 … 答 …平应处于( )水平。 …考试须知: … 号…1、考试时间:15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 A.强 证…考…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B.弱 准… 准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C.中等 . …D.偏低
… …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3、社会心理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
… … …1、有意后注意是在______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______的注意。A.社会行为 … …2、动机具有引发、______和______的功能。B.社会 不 … 3、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______和______。C.社会潮流 … … 4、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通过 与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______ 的关系。D.社会传统
… …名…5、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有一种是______的,而且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4、在人性的叙述中,认为人是理性的,是善良的和值得尊重的是(姓.. … 间具有______的。A.认知主义 … 内 …6、注意保持在某一______上的时间是狭义注意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______上的时间是广义B.行为主义 … …注意稳定性。C.人本主义 … … 7、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______需要和______需要。D.存在主义
… … 8、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______因素和______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5、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线 … 9、情绪和情感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具有 、______和______功能。A.马斯洛 … … …1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通过______而建立起来的______ 的关系。B.勒温 … C.默里
… …)封区…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D.罗杰斯
市…6、不少大学生恋爱态度呈现轻率化的现象表现为( )
(…1、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 ) 省….A.“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A.注意的稳定性 ……B.“爱人只有一个,情人可以多个” 密B.注意的范围 …C.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C.注意的分配 … 第 1 页 共 6 页
)D.“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12、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 )
7、属于大学教师的教育能力的是( ) A.全体性 A.班级管理能力 B.科学性 B.心理辅导能力 C.主体性 C.敏锐的思维能力 D.发展性
D.教学的能力
13、气质类型在社会上评价是( )
8、( )指的是个人按自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之后,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
A.都是好的 A.直接强化 B.都是坏的 B.间接强化 C.有好有坏 C.奖惩 D.无好坏之分
D.自我强化
14、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9、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 )过程。
A.感觉、知觉和记忆 A.个性心理 B.知、情、意过程 B.心理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C.心理现象 D.能力、气质和性格
D.个性倾向性
15、提出多元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10、心理现象分为( )
A.卡特尔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吉尔福斯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斯腾伯格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达斯和纳格利里
D.意志过程与个性理
16、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11、人们常说的“一己之心,度人之腹”表现了社会知觉的哪个特征?( )
A.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A.选择性 B.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B.显着性 C.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C.投射性 D.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D.两极性
17、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 )
第 2 页 共 6 页
)
A.再现思维 B.集中思维 C.发散思维 D.抽象思维
18、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 )
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 D.探索动机和操弄动机
19、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20、心理辅导教师全神贯注地聆听来访者叙述,认真观察其细微的情绪变化,并表达对来访者关注和理解的技术是( )
A.简述语意技术 B.倾听技术 C.提问技术 D.澄清技术
5、情景记忆: 6、性格的态度特征: 7、创造性思维: 8、注意的稳定性: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复杂意志行动过程中,执行决策阶段是最关键的阶段。
2、( )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注意特征是注意的分散现象。
3、( )动机越强,则学习效率越高。
4、( )“谈虎色变 ”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5、( )复述是短时记忆保持的重要机制。
6、( )相比较而言,多血质的人比抑郁质的人要聪明。 7、( )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
8、( )“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说明优良的个性品质是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9、( )复杂意志行动中,决策阶段是其关键阶段。
10、( )在复习时把相似的材料放在一起进行,复习效果会更好。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创造力及其培养。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有意注意: 2、注意的分配: 3、问题解决: 4、记忆:
2、简述注意的分配及注意分配的条件。
第 3 页 共 6 页
3、气质类型的教育意义。
4、性格有哪些特征?
5、一个人会面临哪些动机冲突?
6、简述知觉种类。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知觉的特性?
第 4 页 共 6 页
参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有意注意 意志努力 2、指引 激励
3、操作能力 社交能力 4、沟通 心理 5、熟练 内在联系 6、对象 活动
7、生理需要 社会需要 8、遗传 环境
9、适应环境 影响和调节认知活动 信息传递的功能 10、沟通与相互影响 心理
4、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会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的过程。
5、情景记忆:是指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6、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它是性格特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7、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8、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对 2、错 3、错 4、错 5、对 6、错 7、对 8、对 9、错 10、错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D 2、B 3、A 4、C 5、A 6、A 7、D 8、D 9、B 10、A 11、C 12、B 13、D 14、D 15、C 16、D 17、C 18、B 19、D 20、B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1)创设有利于创造力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设性人格的塑造 ①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 ②鼓励性和创新精神
③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力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力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头脑风暴训练
2、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其中最多只能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余的活动必须是熟练的、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人对自动化了的活动就不需更多的注意,而把中心集中在生疏的活动上。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间形成了动作系统。(反应系统) 3、(1)教师要善于区别和正确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2)针对学生的具体气质特点进行个别施教。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注意的分配:是指注意同时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3、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
第 5 页 共 6 页
(3)按照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智力和知识技能的教育。
4、一、性格的态度特征: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的特征,对荼和学习的态度的特征,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特征,对行为的自学控制水平的特征,在长时间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强度特征,稳定性特征,持久性特征,主导心境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感知方面,记忆方面,想象方面,思维方面。 5、动机冲突有:
(1)接近——接近型冲突又称双趋冲突):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兼得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2)回避——回避型冲突又称双避冲突,指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事情,但必须接受其一才能避免其二的内心冲突。;
(3)接近——回避型冲突又称趋避冲突,指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趣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内心冲突。
(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又称多重趋避,指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一上目的,每种目的都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又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作出多重选择以避免导致内心冲突。
6、根据知觉的分类标准不同,可把知觉划分为以下种类:
①根据在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活动,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视听知觉和触摸知觉等。
②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空间特性的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等。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在空间位置移动速度的知觉。
③根据知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把知觉分为正确知觉与错觉。错觉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主观歪曲的知觉。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如工程师检查机器时能比一般人看到、听到更多的细节;成人的图画知觉与儿童相比,能更深刻地了解图画的内容和意义,知觉到儿童所看不到的细节。
三、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客观对象的许多部分形成的复合刺激物,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反映客观对象各种属性的关系,形成关于对象的完整映象。例如,走进教室,人们不是先感知桌椅,后感知黑板、窗户……而是完整地同时反映它们。
知觉的整体性是多种感知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的整体性与感知的快慢,同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参与有关,阅读速度就是随着人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及把较小的单元(词)组成较大的单元(句子)而逐渐加快的。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一首熟悉的歌曲,不会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而感到生疏,或因其中个别曲子走调,就认为是别的歌曲;教师判断学生的错别字,如“尖瑞科学”,不会因“端”字写成了“瑞”字,而不去感知尖端科学。
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有很大的作用,正确地认识物体的性质比单纯地感知局部的物理刺激物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它可以使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去适应环境。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个体适应环境的活动就会更加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每一认识活动,每一反应动作,都要来一番新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使适应变为不可能的了。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1、答: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他的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与此相关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中一个兴奋中心占优势,同时皮层的其余部分受抑制。知觉的选择性揭示了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动性。
知觉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要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还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活动性、对比)和被感知对象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特点(照明度、距离)。
二、知觉的理解性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