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羁 学术研究2010年第12 期 课改在线 新课程理会下对学生评价的案例反思 陈先妹 (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龙仙第三小学 案例:在一次数学课上,教师出示了一道简单的例题 “103+8=?”并叫一个成绩比较平常的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结果 这个同学以正常的逻辑思维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演算,答案 对了,但当这个学生离开讲台回到座位后,老师对着学生皱着眉 头,一脸不高兴地说:刚才这个同学演算的答案虽然对了,但我们 学过凑十、凑百的简算方法,为什么他笨得不会使用?接着便激动 地在黑板上沙啦啦地划出:103+8=100+(3+8)=100+11=111。看着 老师的演算过程,这位同学在座位上默默地低下了头。 在另一个班的数学课上,老师同样演示同一道例题,而被老 师叫到黑板上板演的同学的演算过程也一模一样,但这个老师 待演算的同学回座位后却是一脸笑容地对学生说:“刚才这位同 学的演算结果非常正确,不过我们是否可以简便一点,看看谁来 提示一下,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简单的演算过程,而 这个同学受到很大的启示,在座位上绽开了会心的微笑。 上面所列同一案例,但评价的方式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由此可见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如何,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内心感受, 而且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日后的全面发展都起到举足轻重 的作用。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只要教师引 导得法,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每一位学生都会朝着 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特提出几种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与同行们共商。 一 512600) 之间的隔阂,更可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的自尊心得 到有效的保护,而且还可为学生的长足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过程性评价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心理的,思维、识别、判断能力都 具有不稳定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 误,有的甚至还会不断地反复出现。基于小学生这种行为的不 稳定性,作为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不要因为学生偶 尔出现的某些差错,便全盘对这些学生进行一锤定音,认为他们 不可救药。世间万物是发展的,小学生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 候,更是一个能动的发展体。为此,对每一位小学生都应建立过 程性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袋,做好学生日常行为记录卡的 记录工作,对学生进行Et常的、动态式的评价,关注学生日常行 为的一举一动,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点,让学生经常检验 和发现自己的日常行为,好的予以发扬,不足的及时纠正,真正 做到日省其身,永远无忧。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既能为学生营造 种宽松的生活学习氛围,更能根据学生日常行为的信心,让学 生在经常性的评价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发 展自己的能力。 一三、多元性评价 对等式评价 中国是一个受几千年封建君主势力影响的国家,高度的君 主集权制造就了中华大地上一批又一批的奴性平民,而师道尊 严这一毒瘤更是在中国教坛上浸润了几千年。老师在学生眼中 永远都是板着脸的代名词,永远都是学生无法超越的圣人。为 此,老师想对学生怎么样就怎么样,学生不仅要毫无条件地服 从,而且必须是俯首帖耳。由于这种畸形的师生关系,扼杀了多 少学生的童真意识和创新能力,更使师生关系长期都处于一种 紧张不和谐的状态。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人, 师生关系应是对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必须彻底摒弃师道尊严 这一陈旧的、恶劣的师生关系陋习,要求全体教师在平常的教学 面的评价,从而使教师能着眼于经常关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行为中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有时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 也许会不经意地出现某些错误,但作为老师也要以宽容大度的 式,但任何评价方式都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心态正确评价学生,为学生创设宽松平和的环境,正确认识自己 化发展为前提。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 的错误并自觉找到改正的方法。对等的评价不仅可以消除师生 的内部动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一-—对学生采取多元性的评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全面地发展。每个学生的身 上在每一个时期的任何一个时候都潜在着闪光点,只要老师平 时能以多元的眼光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就能从学生的身上找到 个又一个的亮点。教师要以多元评价的方法对学生身上的每 个亮点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激发生活 的勇气,学习的信心,并由此长期处于一种快乐的状态,从而正 确面对学习上的种种挑战。同时,多元性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 展为基点,从更高的层次关注新课程功能的变化对教育和评价 提出的新要求,无论是对学生显性的、隐性的、可客观和不可喜 欢测评的都能通过多元性的评价对学生给以一个客观、公正、全 +_-——卜一—卜”—卜w——卜-+”+*+- 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在教师的点拨、追问下,在同伴 的点评质疑中,才会有新的创造、新的生成。 三、“导学案”教学的反思 1.导学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学案的编写要体现导学的思 想。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一定要调动学生积极 3.随着现代教育方式的迅速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高要求, 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导学案的内容,引导方式。 4.要适应教育的不断变革和减轻学生的负担,就要对导学 案的导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有效地导学方式是实施素质教 育、创新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性、主动性和好奇心。从“导”与“学”上下工夫。设置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问题是思维的体操,学生思维是从疑 问和惊奇开始的。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编写导学案过程中,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在导学案 的各环节中善于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激发学生解决欲望。 2.导学虽依据导学案,但不要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导学案的 模式之中。要在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搜集学情 5.不要把导学案等同于为习题集。习题集不刻意要求知识 之间“相互往来”,题和题之间是“陌生人”,而导学案知识之间要 “相互走动”,是心连心、手牵手,相互关照的“血脉兄弟”。“知识 习题化”会直接把学生误导到做习题上去,从而把教材抛到一 边,失去“导学”作用。导学案不仅要避免“知识习题化”,也要避 免“知识过度问题化”。也就说,教师预设问题时要适当留白,不 能将所有的知识问题化工作全部由教师包办。所谓问题留白,就 是要把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由学生提出,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87 来补充完善学案,使学案走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