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授 课 人: 授课班级:
授课内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授课时间:
指导思想: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被安排在教材的第五单元,是在
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再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先让学生探索发现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在老师创设的“装饰长方形黑板”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方法,通过同位合作说说“每一种方法的意义”,让学生在理解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的知识基础上,总结概括出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在计算方法的呈现上,给学生两种运用较多的方法: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和长方形的周长=2×长+2×宽。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自主探究,由“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总结概括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练习设计上由基本练习 变式练习 综合练习 拓展练习,层层推进,巩固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自主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能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选择合理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解决生活中与周长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发现、概括的学习过程,自主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自主探索发现的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
2、在探索学习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并能掌握正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平面图形教具、正方形学具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主体准备。 1、复习周长的定义。
2、揭示课题:今天让我们来继续研究周长的知识。
二、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谈话导入:给我们的黑板围上花边,那老师至少要准备多长的花边? (2)设疑,提出问题:要求花边有多长,其实也就是求什么? (3)师: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2、学生自主探究,推导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1)反馈方法:
预设:34+12+34+12=92(分米) 34×2+12×2=92(分米) (34+12)×2=92(分米) (2)同位讨论,交流方法:
黑板上的三种方法,每种方法的意义是什么,都是怎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 (3)反馈交流,结合多媒体理解三种方法的意义,总结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4)小结:方法一是将四条边连加,方法二和方法三都是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对边
相等”这一条来巧求周长的。
3、利用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总结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1)练习过渡:学会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最简单最喜欢的
方法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教具出示) 27cm 18cm 16cm 18cm
(2)学生练习纸上完成。反馈:第二个图形你是怎样求周长的? (3)比较一下,哪种方法计算更简便,更贴近正方形的特征?
(4)归纳: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如果边长是25厘米呢? (5)概括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1、求下列图形的周长。
26dm
23m
26dm
35m
2、实际应用。
(1)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26米,长是宽的2倍,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2)我有一块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的手帕,用90厘米长的绸带围一圈,够吗? (3)一块正方形台布,面积是平方厘米,请问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两张正方形的卡片,它们的周长都相等。现在将其中的一张剪下一部分后,再比一比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对于一些图形,我们可以通过移拼的方法巧求周长。
3、动手操作,拓展应用。
(1)用4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那它的周长呢?(同位合作摆一摆,算一算)
(2)用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可以怎样拼?它们的周长是多少?(同位合作摆一摆,算一算)
(3)如果是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呢?怎样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四人小组合作摆一摆,算一算)
四、课堂小结。
教学预想:新授课中我会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
算方法。对于教学“理解计算公式的意义”,需要孩子们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意义来理解,这是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