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耕地减少的问题研究——以温州为例

我国耕地减少的问题研究——以温州为例

来源:九壹网
第9卷第2期 2009年6月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1 of Wenzhou Vocational&Technica1 College 、b1.9 NO.2 Jun.2009 我国耕地减少的问题研究 以温州为例 韩纪江 (温州大学商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摘 要] 随着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减少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温州人多地 少,人均耕地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15。源自巨大利益差异的非农化动力会产生一种“虹吸现象”,绕过国家 而侵蚀耕地。由于温州的非农化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城市化,加剧了耕地减少。耕地减少造成农业产业衰退,基础 性地位降低,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农民福利等诸多问题。防止耕地减少,既要旗帜鲜明的保护耕地,更要切实推进 非农产业的城市化和农民的市民化。 [关键词】耕地;非衣化;城市化;温州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26(2009)o2一O01O-04 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Reduction of Our Cultivated Land HAN Jijiang (Business School 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325035,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on—agricultura1 economy.the redu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lays a growing role in restraining its development.With large population and less land.the cultivated land per person in Wenzhou takes up only one—fifth of the average number of our country.The great profit derived from non—agricul— tural economy created”siphonage”.that iS.to take up the cultivated land for other use by skirting round the country’S relevant policy.As the no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Wenzhou has not brought about the expected Urbanization,the redu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s intensified.This leads to the declin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lowering of its fundamental position.which affects the urbanization and farmers’welfare and gives rise to Other problems.To solve this problem,a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tect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in addition to this.the urbanization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farmers should be pushed forward. Ke v words:cultivated and;Non agr1 .iculture;Urbanization; W nzhou .温州经济发展迅速,在改革开放以后的3 O年里, 非农化和城市化进程大量侵占耕地,耕地面积由1 9 7 8 年的20万hm 减少到2007年的1 5.8万hm ,年均减少 非农化是指农业产业向其它产业转化、农业要素 转向非农用途的过程。农业的主要社会功能是解决温 饱问题,但人的欲望和需要呈现层次性递增。随着农 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对于非农产品 出现越来越多的需求,遂推动了农业要素向其它产业 的转移,这也是社会大分工产生的前提。在这一过程 中,作为农业产业的典型要素——耕地,逐步走向非 农化用途。非农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进步,是超 1.3万hm z,由此形成较多的经济社会问题0。对此进 行研究分析,寻求缓解或防止耕地减少的对策,是构 建和谐社会、和谐温州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耕地减少的根源 1.非农化 [收稿日期]2008—1 l一2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06JA790084) [作者简介]韩纪江(1 969一),男,山东章丘人,温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第9卷第2期 韩纪江:我国耕地减少的问题研究——以温州为例 ll 越温饱、追求更高生活层次的必经之路。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非农化过程起始于非农产业较高的比较经济 效益。随着非农产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非农化进程会逐步加速,直至对农产品供给造成负面 影响,引起农产品价格上涨。当农产品价格上涨到一 定程度,使得农业经营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时 候,农业便与非农产业一起实现了现代化,各种产业 协调发展,不会出现“三农”问题,但完全竞争市场 往往是不存在的。为了社会稳定、经济超常规发展等 目标,要确保农业基础的稳定,中国在制度安排上实 施了严格的耕地用途管制。这种管制与非农化动力之 间形成一定程度的对立关系。 非农化动力对于耕地形成极强的“虹吸现象”,国 家严保基本农田便是阻隔于其问的“河堤”。只要 想方设法绕过国家,耕地便会源源不断地由农业用 途转变为非农建设用途。温州的非农化动力异常强劲, 来自巨大的利益差异。例如,在温州城市近郊的每亩 (1 hm z:1 5亩)耕地,如果种植粮食,其年均收益一般不 超过l 0 0 O元;如果建成厂房进行工业生产,其年租金 往往超过l O万元。其非农化的收益差异高达l 0 O倍之 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温州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非农利用的地租呈现增长趋势,耕地的非农化动力越 来越强劲。在巨大利益面前,绕过国家“河堤”的 “虹吸现象”——违法使用耕地进行非农经营的活动屡 见不鲜。从全国范围来看,土地违法案件每年逾l 0万 件…l。土地利用存在不可逆性,那些违法侵占的耕地 很难实现复耕,最终会采取各种办法实现合法化。农 民的目标是增加收入,地方的目标是促进地方经 济发展和展现政绩,企业的目标是获得廉价土地而实 现利润最大化,这些土地利益主体都倾向于联合起来 共同实现耕地用途的非农化转变。而国家的目标是以 确保粮食安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国家保 护耕地的长远意图往往与上述短期且直接的土地利益 主体产生分歧 2。 温州人多地少,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1 hm。,而温 州人均耕地只有0.O2hm ;温州的平原地形只占地域总 面积的l 7 ,且大部分耕地的地块零碎,不利于大规模 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经营规模受到很大局限0。依靠 农业增收的希望不大,甚至无法维持生活;除了少数 人不得已在经营农业外,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都已 经脱离了农业。迫于生计、尚在经营农业的农民也逐 步摆脱精耕细作的传统经营方式,采取兼业经营的做 法,一旦遇到合适的非农机会便会抛弃农业。部分地 区虽然实行了耕地转包、租赁、合作等经营形式,但 整体农业经营规模仍然偏小;加之农业经营者的文化 素质相对偏低,科技进步受限。上述情况导致农业劳 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徘徊在低水平,更加削弱了农 业对于劳动力、资本和科技等要素的吸引力。虽然温 州的人均耕地很少,但却普遍存在抛荒现象,耕地复 种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据笔者综合多个方面的数据估 计,温州市年季节性抛荒面积合计可高达l 2万hm ,4O 的耕地在冬季闲置,2 5%的耕地在春季抛荒;夏秋季 也有多达1.3万hm 的抛荒耕地(其中一些属于工业园 区、开发区征而不用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 左 右。从客观上看,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与其他 二三产业相比,农业生产缺乏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缓 慢,劳动生产率低下,在大多数情况下经营农业无法 获得社会正常利润;从主观上看,极少有人真心实意 想去经营农业。从事农业的人,往往是缺乏其他非农 就业机会,才不得不依靠土地来获得基本衣食来源; 从纯粹的经济理性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无论 是农民还是基层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会偏离农 业。土地被征用时,农民虽然有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 不满,但归根结底是希望自己获得尽可能多的补偿, 而不是不被征用【引。上述种种因素导致农业经营陷于 恶性循环集,推动耕地流失。 与农业恶性循环集相对应的是非农产业的良性循 环集,不断拉动着耕地的非农化。温州市场经济发展 较早,非农产业发达,积累了大量资本需要土地载体 才能实现进一步增值。温州非农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是众多的家庭经营单位形成产业集群,从中获得行业 规模经济,提高了经济效益。但由于缺乏非农土地利 用指标,产业集群所在城镇区域的地价居高不下,不 但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制约了企业发展和集群规模扩 张。要降低生产成本,必须摆脱土地的硬性约束,通 过各种渠道、以较高的代价来吸引耕地。在可以预见 的未来,温州经济总量增长所要求的土地承载得不到 满足,会导致地价持续上涨。这种预期引发了普遍的 “圈地”行为,加剧地价的迅速上涨。企业拥有的土地 越多,发展潜力越大,既可以把土地抵押借贷资金,也 可以随时扩大生产规模。温州不少企业的生产经营性 收益所占比重在下降,土地收益所占比重却越来越 大,出现了“越有土地越赚钱,越赚钱越有土地”的 经营异化现象。非农产业给予耕地的价格较高,对于 耕地所有者和使用者产生足够的刺激,从而将耕地 “农转非”。 耕地给其所有者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但却具有 极强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后两个效益为社会公众 所共享,体现为国家的强制保护。耕地所有者是 农民所组成的村集体,非经国家征用程序,不得将耕 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在村集体内部利用耕地进行非 农经营的也越来越严格。现实中,耕地非农化的 12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6月 利益诱惑越来越强烈,当卖地冲动遭遇更为强烈的买 地动机时,供需双方便成为耕地减少的共谋,想方设 法绕过国家达成一致意见。 2.城市化 温州的非农化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城市化,这是加 剧温州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城市化使一定的土地面 积可以承载较多的人口和要素,从而达到节约用地的 效果。按照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理论,当人均 国民收入达1 O0O美元时,城市化率应达到60%以上 并开始加速I 。2007年,温州地区GDP已经达到2 l57 亿元,人均GDP 2.8万元,按照现有汇率计算已经达到 4 000美元,城市化水平却只有60.3 ,虽然远高于全国 44.9%的平均水平,但与96.7 的产业非农化水平相比, 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表现在人口和非农产业 呈现分散布局态势,无法集约利用土地,而且还难以 共享城市便利的基础设施0。 作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城市化 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 标志。温州是浙江规划中的第三大都市圈和浙南的经 济文化中心,出台了不少旨在促进城市化的措施。 温州的户籍制度改革较早,降低了进城门槛,大学生 毕业工作、购房或投资即可入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 了人口聚集。根据既有规划,温州市区城建用地2 0 2 0 年将达到41 6.6kin。,规划人口440万人,承载人口超过 l万人/ksz;届时温州市域城市化水平约为73.5 左右l 5l。 但温州城市化进程面临诸多障碍,首当其冲的便是人 多地少。温州地形号称“七山二水一分田”,目前可以 进行城市建设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城市近 郊几乎无可用之地。“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 母”,不论科学多么发达,土地仍然是基本生产和生存 条件,是安身立命之所在。土地紧张导致温州城市建 设用地价格畸高,推动房价更高,已经对温州产业发 展和居民生活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城市化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着悖论。从理论上 看,城市化是指要素在有限土地空间上的聚集,应该 有利于节约和保护土地,而不是减少耕地。但现实中 的城市化却在减少耕地。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不可逆 转,温州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占用越来越多的土地资 源,这显然会直接导致城郊耕地的减少。温州现有人 口近8 0 O万人,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有 8万人进入城镇区域。按照现有规划标准,2 0 2 O年承 载l万人/ksz估计,需要安排0.O8万hm 农地转为城 市建设用地。据此推断,当温州城市化水平由2 0 0 7年 的6O.3 提高到2020年的73。5 时,温州城市建成区 范围内尚需占用耕地超过1万hm。,在今后的l 3年里 每年需要占用耕地O.08万hIn 。另一方面,迁移到城 市的农民一般不会放弃其在农村的土地、尤其是农村 宅基地。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由农村向城市 迁移,在城市化区域占用土地资源会造成耕地的净减 少,同时还会造成原有宅基地甚至是耕地的闲置。 二、我国耕地减少所带来的问题 1.农业产业衰退 耕地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从温州区域整 体来看,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在逐渐衰退,耕地的减少 加剧了这一过程。1 9 7 8—2 OO 7年,温州农业增加值 占GDP的比重以年均1.3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至2007 年,温州GDP达到2 1 57亿元,年增长l4.3X,而农业 增加值只有7 1亿元,年增长0.5%;农业增加值只占 温州GDP的3.3 ;当年的农业贡献率为1.8 ,农业拉 动率为O.31 ,均处于极低的水平0。耕地减少,制约 了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与其它地区大规模的农业经 营相比,温州农业经营正在失去其比较优势,从而缺 乏竞争力。可以说,温州农业产业受到本地非农产业 和其它地区农业经营者的双重挤压。出于单纯的区域 经济发展目的,温州的农业似乎变得可有可无。如果 在整个国家范围内配置资源,按照经济优化布局原 理,温州应该主动放弃农业产业,将有限的土地用以 非农生产经营,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在目前以 省市为基本经济社会管理和单元的国民经济架构 中,条块分割导致市场机制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域或 某些产品部分失效,无法完全实现区域间在产业布局 方面的分工协作。这种情况下,农业产业地位的过快 衰退,会对其它产业造成不利影响。 2.农业基础性地位缺失 无论经济怎样发展,农业始终居于基础性地位。 耕地不足会动摇温州的农业基础地位,影响到社会生 态系统,削弱防范突发事件的能力。温州模式以个体 私营经济为主体,在城市化大潮中,具有经营能力和 有资金实力的农民迁移到城市生活和工作以后,很少 主动对农业进行反哺,这是私营经济追逐最大利润的 正常反应。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存在自然灾害和市 场供求变动的双重风险,在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面 前,这种双重风险会显著放大。如果不给予足够 重视,听任耕地减少现象持续加速进行,就会出现一 些农业问题,突出表现为可能形成对温州整体经济的 掣肘后果,如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很高而卫生质量不 稳定,不但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水平,还会制约那些以 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发展。据估计,温州粮食等 主要农产品的自给率不足5 O%,粮食安全主要依赖外 部供应。高地价本就推高了交通设施的建设成本,使 得道路、桥梁的供给严重不足;粮食、水果等大量农 产品需要从外地运进,无疑给温州较为紧张的交通运 第9卷第2期 韩纪江:我国耕地减少的问题研究——以温州为例 1 3 输增添了更多的压力。一旦发生重大紧急事件,农产 品的短缺会对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协调稳定造成 严重影响。 3.制约城市化进程 耕地减少与二三产业发展是同步进行的。耕地减 少的越快,二三产业发展的平台越大,经济总量增长 就越快。当大量耕地转变用途、被用于促进二三产业 发展时,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导致农业份额相对下降, 从区域发展的整体上来看利大干弊。但与耕地用途转 变的流量不同,耕地存量的减少,使得征地困难演变 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这是导致温州房地产价格居 高不下的重要因素。高房价构筑了较高的城市化门 槛,造成温州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放缓的迹象。从另外 的角度看,高地价预期面前,农民往往不会主动放弃 原有的村级土地权益。如一些农民子弟考上大学后, 宁愿不把户口转移出去,而对土地待价而沽,期望能 够获得集体土地的分红收益和征地补偿。户籍制度在 温州已经走向了它原有用途的反面,不少农民因贪恋 农业户口和农村耕地上的福利而拒绝进入城市生活。 与非农化相比,温州的城市化相对滞后,大量人口滞 留在农村,不利于以城市聚集为基本前提的第三产业 的快速发展,压制了经济增长效率。 4.影响农民福利 耕地的经济效益低,但生态和社会效益高,还承 担着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功能。偏远地区的耕地保障 着农村贫民的生活,城市近郊的耕地寄托着城市贫民 的希望。温州区域内欠发达的偏远地区还有一些贫 民,他们还不得不依赖农业生产才能勉强支撑生活。 除了少数个别的农业种养大户外,这时的耕地已经沦 为单纯的“保命田”和“养老田 e1。随着城市化进程 的推进,城市近郊农民与其耕地一起被划入城市区 域。被征地农民有些已经融入城市生活,有些却未能 成功地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从而沦为无土地、 无就业、无保障的“三无”农民。有鉴于此,应保留 一点土地成为“三无”农民最大的期盼。城乡结合部 的农民尚可将土地待价而沽,以期获得更多的土地增 值收益;而在距离经济中心较远的区域,农民现实和 预期的土地收益相对较低。城郊农民在卖地过程中获 得卖地收益,却将耕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转嫁给其他 农民和土地来承担,形成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 三、防止我国耕地减少的对策 1.旗帜鲜明地保护耕地 实行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是防止耕地减少的 首要环节。基本农田是“保命田”,必须确定位置、勘 定界线,无论非农产业怎样发展、无论城市化如何推 进,不准以复垦平衡等任何借口侵占或征用,这应该 成为一个“铁律”。保证温州的粮食安全,基本农田面 积以不低于1 O万hm 为宜,可以永续维持区域内80 0 万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还可以发挥其巨大的生态效 益,如净化空气、构建绿色景观等。严防死守基本农 田,既要防止外部强权征用,更要预防内部所有者侵 占。应对这种情况,在确定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之时,必 须配合以鼓励,给予农民相应的财政补贴。财政 补贴数额以温州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以人均收入作 为参考,应能够满足种地者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 2.确定适宜的基本农田 划定基本农田时,根据温州大都市发展规划,制 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做好内外两个方面的工 作:(1)内部工作:科学调整耕地的地块布局,合理 预留非农用地,不能让基本农田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 桎梏。基本农田的规划必须要有长期的可行性,一旦 确定下来之后不得更改,切忌规划年年做、内容年年 换。(2)外部工作:争取上级,适当减少规划耕 地面积。土地不足已经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之一,为非农化和城市化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应该 放松土地“紧箍咒”。通过争取上级,在更大的区 域范围内进行规划,适当调减温州的基本农田,增加 其他中西部地区的基本农田,这样既可以在国家范围 内保障粮食安全,又能极大发挥温州这样的经济增长 极地区的快速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使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更为显著。 3.推进非农产业的城市化 非农产业的发展不可阻挡,防止耕地减少的一个 关键环节是要让非农产业尽量高效率的使用土地资 源。温州的发展起源于农民自发创立的家庭工业,起 初是利用自有住房、庭院进行工业生产,后来在规模 扩大后逐渐占用耕地建设厂房,从而形成乡镇企业遍 地开花的局面。这主要基于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1) 从外部看,城市国有土地可供生产经营使用的数量有 限、且进入门槛很高,包括高地价、高交易成本(守 护费用及繁琐而漫长的审批手续)。(2)从内部看,自 有土地使用方便、简单,能够满足小规模投资的需要, 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上述现象的长期存在是受制于 国内土地利用方面严格且僵化的制度安排,使得非农 化不能带来相应规模的城市化。因此,大力推进城市 化,要顺应经济发展需要探索适当的土地利用办法, 吸引非农产业用地集中到城市区域。目前最为简单可 行的办法是进行土地置换和集中使用,将分散在各地 的乡镇企业、家庭企业的用地指标转换到城市区域。 4.推进农民的市民化 大量进城农民被称之为农民工的根本原因是其并 未真正融入城市,没有实现彻底的市民(下转第22页) 22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6月 责任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应持积极态度各司其职, 各尽其力I 5】。调研表明,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还需要 校企双方做许多探索性工作,目前总体情况尚处在起 步阶段。有的企业提出希望高职院校多深入企业、了 发;有的企业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 实的实践能力、正确的职业观等。校企合作过程中,了 解企业需要、满足企业需要是十分重要的。校企合作 愈深入,愈能说明学校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这就要 解企业的需求(含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开发); 求高职院校必须苦练内功,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最 有的企业提出要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加强技术研 终又促使行业企业反哺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n】侯军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之问题探讨【J】.成才之路,2O08(32):l 0一l1 【2】戴勇.高职校企合作与企业品牌战略关系IJ】.机械职业教育,2006(4):3—5. 【3】赵浩兴.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J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 3(23):29—31. 【4l戴勇.工学结合推进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J 1.中国高等教育,2008(5):4 l一42. 【5】贺星岳,郭薇.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J】.职教论坛,2004(24):22—23. [责任编辑:王向红] (上接第1 3页)化。其原因是来自城市的户籍制度隔 作成本,增加土地产出。农民大量进城之后,加大村 离与来自农村的土地纽带牵引的共同作用。推进农民 庄兼并和旧村改造力度,合并自然村,消灭空心村,扩 的市民化,释放其在农村所占用的土地,才能让城市 大中心村和小城镇,无人居住的宅基地可以置换出 化起到增加存量耕地的作用。之后通过农村宅基地的 来,或进行养殖、复垦,或进行非农化利用以替代对 复垦和土地整理增加耕地有效面积。一般耕地整理可 现有耕地的侵占。 增加耕种面积5 以上,并提高耕地质量,降低农业耕 [注释] ①依据历年Ⅸ温州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所得。 ②依据《温州统计年鉴20 08》与《中国统计年鉴2 0 0 8》的数据计算所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6【M】.北京:中国国土资源年鉴编辑部,2006:1l1一ll 3. 【2]ZHANG Tingwei.Land market force s and government’s role in sprawlfJ】.Citi es,2000,17(2):l23—135. 【3】孔祥智,顾洪明,韩纪江.失地农民“受偿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 00 7(6):l 4一l 9. 【4】霍利斯・钱纳里,莫尔塞斯-塞尔昆.发展的格局(1 950—1 9 70年)【M】.李小青,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 989:56-58. 【5】温州市规划局.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O03—2020年){EB/OL】.(2006一l O-1 7)【2O08—11—1 0】. http://ww ̄.wzup.gov.cn/zt/2ooa一2020/main.htm. 【6】韩纪江.征地过程中利益主体的矛盾演变分析【J】.经济改革,2008(4):5l一53. [责任编辑:李小玉] 国际常用六大著名检索系统 机构 检索系统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科学引文索引(scI) 美国工程信息公司 工程索引(E I) 美国化学会化学文摘社 化学文摘(CA) 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 科学文摘(SA) 俄罗斯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文摘杂志(AJ)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 (信息来源于http://1ib.web.shiep.edu.cn/tongbao/014/new—page一3.ht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