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常用逻辑用语学习中的常见错误

常用逻辑用语学习中的常见错误

来源:九壹网
第3卷 第l8期(2009年) 第119—120页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Secondary School Curriculum Coaching・Teaching Research Vol 3. (2009) No.18 P1 19一P120 常用逻辑用语学习中的常见错误 沈芬君 摘要:本文分析了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错误,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逻辑用语;错误;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 文章编号:1992—7711(2009)18—0119—0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最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 指出:“正确地使用逻辑用语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 的基本素质。无论是进行思考、交流,还是从事各项工 作,都需要正确地运用逻辑用语表达自己的思维 ”通过 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使学生能“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述和 论证中的作用,利用这些逻辑用语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 更好地进行交流。”常用逻辑用语由“命题及其关系”、“简 单的逻辑联结词”和“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三部分组 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中存在一些比较常见 的错误: 一、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问题 不含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称为简单 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 所以,在判断命题形式或书写复合命题时,大部分学生 都认为一旦句子中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就是复合 命题,不含就是简单命题,导致出错。 例l:命题P: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命 题q: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请写出“p或q”、 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 作业反馈得到的情况是两个班级没有一个学生答 对,他们都认为“复合命题P或q”是“对角线互相垂直或 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命题P且口”是“对角线互 相垂直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学生虽然把“或” 与“且”写进了新的命题,但其实并不符合要求 他们只 不过把两个命题的条件按照要求复合了,所以都是复合 条件的简单命题 为了纠正这一错误.首先笔者要求学生运用“真值 表”分析他们的回答。因为命题P、q都是假命题,所以P 或q,/9且口也都应该是假命题,但命题“对角线互相垂 直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却是真命题,所以按学 生们的方法构造新的复合命题肯定有错。 然后.笔者强调教材中规定:用逻辑联结词“且”、 “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得到的新命题分别称 为P且q命题、p或q命题.这里的“且”、“或”必须是逻 辑联结词,作为逻辑联结词“且”、“或”和作为一般连词 “且”、“或”是有区别的,作为逻辑联结词“且”、“或”用来 “最后,帮助学生认识到:“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 是菱形或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才是P或口 形式,“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且对角线互相 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才是P且q形式。 二、命题真假判断问题 在数学中,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是命题,其中判断 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命题为假命题。判断 真假的方法很多,可根据学过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 事实、能否举出反例等来判断,但像下面这种特殊命题 判断真假时学生出错较多 例2:命题:“若k<0,则方程 +(2k+1)x+k=0必有两 个相异实数根”的逆否命题是——命题(填真或 假) 有些学生的思路是先写出其逆否命题再判断其真 假,他们认为命题“若k<0,则方程 +(2k+1)x+k=O必有 两个相异实数根”的逆否命题是“若方程x2+(2k+1)x+k=O 没有两个相异实数根,贝Ij晟≥0”,而若方程 +(2后+1)卅 k=O没有两个相异实数根,则△≤0,即:(2 +1) 一4k≤0, 解得舭:+1≤0.得k无解,学生认为这样的k都不存在, 怎么能确定其大于等于0呢?从而它是假命题。 笔者认为学生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命 题“若k无解,则‘ ≥0”是假命题。为此,笔者提醒学生“k 无解”就是k∈ ,“ ≥0”就是“k属于非负实数”,而属于 空集的元素属于任何集合,所以命题“若 无解,则ki>0” 是真命题.从而命题“若方程 z+(2七+1)x+k=0没有两个 相异实数根,则k<0”是真命题。 三、命题的否定问题 般地,对一个命题P的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 命题,记作 P,读作“非P”或“P的否定”。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会因为放错“不”的位置导致没有真正否定结论。 例3:“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的否定是 一( ) A.全等三角形一定不是相似三角形 B.不相似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C.不相似三角形一定不是全等三角形 D。全等三角形不一定是相似三角形 联结两个命题或语句,作为连词“且”、“或”用来联结两 个对象。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想起以往教师一再强调“都是” 的否定是“不都是”.学生认为“一定”的否定是“不一 作者简介:沈芬君,任教于浙江省绍兴县越崎中学。 圈I 沈芬君 常用逻辑用语学习中的常见错误 定”,马上选了D。其实“不一定全等”含了“全等”与“不 全等”两类,使其在简易逻辑的范围内无法判断其真假, 在简易逻辑中不能再看成命题,从而D不是一个命题, 所以学生的回答是错的。 何为“可以判断真假”?即可以下肯定的判断或否定 的判断。当一个语句的主项概念所指对象不确定时,这 个语句就不是命题。类似的词除了“一定”,还有“必然”、 “可能”等,事实上像这种包含“必然”、“可能”等逻辑常 项的逻辑系统叫“模糊逻辑”,超出了简易逻辑的讨论范 围,这些“必然”、“可能”、“一定”等类似的词是语气助 不同交点, 所以抛物线y= +,础一1与 轴的两个交点在【0,3】 ……① 同时抛物线',= 2+, 一1的顶点在直线AB:x+y-3=O 的上方……② r一3%3m一1≤0 由①得{0<号<3 得2<m≤ 【△=mz-4>O 由②得詈+( m2—1)一3>0解得m<一1一、/可或m>一1+ 词,不是谓语动词,这里的“是”才是谓语动词,因此“一 定是”的否定是“一定不是”,因此正确的答案是A。 四、命题的否定与命题的否命题问题 命题的否定与命题的否命题虽只一字之差,但两者 综上得一l+V <m≤ 。反之也成立。 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常出错。 这一解法存在几点错误:f1)充分性、必要性的概念 例4:写出命题“实数的绝对值是正数”的否命题是 不清。(2)推理能力欠缺。有许多同学通过粗糙的图形, ............... -....一() 认为其充要条件是抛物线y=一 +眦一l与 轴的两个交 有一些学生认为其否命题是“实数的绝对值不是正数”, 点在f0,31上,同时抛物线',= :+, 一1的顶点在直线AB 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不是实数的绝对值不是正数”。 的上方,使m的范围扩大。 认为否命题是“实数的绝对值不是正数”的同学,其 本题笔者结合几何画板,让学生认识到:当抛物线 实是混淆了命题的否定与命题的否命题两个不同的概 y=叫2+m3c一1的顶点在直线AB:x+y一3=0的下方时,也可 念。首先,两者的存在性不同:任一命题P都有它的否定 以符合题意。事实上,抛物线的顶点不一定非要在直线 命题,即“非P”。而否命题是就原命题而言的,如果一个 的上方不可,只需抛物线',= z+ 一1上存在这样的点, 命题不是“若P则q”或者不可以改写成这种形式,那就 使得它在直线AB: +y一3=0的上方。这是一个特称命题, 无所谓否命题。其次,如果原命题是“若P则q”,那么这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采用它的反面求解,即:抛物线 个命题的否命题是“若非P,则非口”,而这个命题的否定 ’,: +,碱一1上任意点都在直线AB:x+y一3=0下方,也就 是“若P则非q”。再次.两者的真假性不一定一致。因命 是 — 2+,础一1—3≤0恒成立。从而△=(m+1)2-4X4≤0,解 题的否定的结论构成的集合是原命题的结论构成集合 得一5≤m≤3。当然此题也可采用方程思想求解,这里不 的补集,所以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一定是一真一假,而否 再介绍。 命题与原命题可能是同真同假,也可能是一真一假.否 常用逻辑用语是数学语言的组成部分,是描述、判断、 命题与原命题的真假之间没有关系。 推理的工具,学习数学离不开常用逻辑用语。在逻辑的 另一方面笔者又引导学生,该命题的否定并非是“实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谨慎,不要想当然,随意出题,多斟 数的绝对值不是正数”。其实命题“实数的绝对值是正数” 酌:也可以和语文老师沟通,探讨语言、语法结构上的判 是省略了全称量词的全称命题:“(所有)实数的绝对值 断词、联结词、量词与数学语言的差别和联系,在一些命 (都)是正数”。既然要求写出否命题,所以先写成“若P 题的表述过程中将文字语言与数学符号有机地结合起 则q”的形式,再写出“若非P,则非q”。原命题“实数的绝 来使用;同时应多注意培养、提高学生转换命题与构造 对值是正数”可表述为“若 为实数,则 的绝对值是正 命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在自己的创造过程中发现问题。作 数”,所以正确的否命题是“存在某个数不是实数.其绝 为教师,我们不要害怕学生出错,要宽容学生的错误,找 对值不是正数”,或者说“存在某个非实数.其绝对值不 出错误的原因,提取错解中的合理成分,只有当学生自 是正数”。 命题的否定形式是“实数的绝对值不都是正 主参与,在活动中经历错误矫正,才能更好地感悟数学, 数”,或者说,“存在一个实数的绝对值不是正数”。 形成正确的认识。 五、充分必要问题 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是教学中的又一个难点.学 参考文献: 生对到底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常有疑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 例5:已知抛物线 2+懈一1和点A(3,0)、B(O,3), 科书f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求抛物线y= +,碱一1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的充 【2】樊洪安,肖渊明.有关“命题”的几个问题的教与学【J]. 要条件。 中学数学研究,2007(3). 有许多同学的解法如下: 充分性:因为抛物线,,= 2.卜, 一1与线段AB有两个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越崎中学 312050) Common Errors in Staple Logical Expressions Learning Shen Fenjun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errors in teaching mathematics logical expression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Key words:logical expressions;errors;mathematics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