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未来教学改革趋势 ——让学生活跃起来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所起的作用还必须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表现出来。新课程提出,课堂上关注的不应该仅是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所以教师既要关注自己的课堂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我认为,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须从加强学生三“动”开始。 一、参与主动。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内化的过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学得知识和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提高,都不是靠教师讲解得来的,而是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得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
1、参与面广。能让全体学生参与的,就不让部分学生代替,能让多数学生参与的,就不让少数学生或个别学生包办。为了使每个学生有平等参与的机会。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参与形式,如既有单一的全班活动式,又有点兵点将或连锁操练式的个人活动,还有双人、小组、横队、纵队等的集体活动。如此反复,学生被充分卷入各种语言活动中,没有观众,没有陪客,参与意识强了,参与面广了。
2、参与量大。英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确切地说,是练会
的。小学英语内容不多,但没有大量的言语操练活动同样是学不好的。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多层次的语言操练。第一层次,趣味性训练。如唱歌、诵读诗歌、做游戏等,这些训练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又能巩固、复习知识。第二层次,意义性训练。有了情景和语境,句子的表达就既注重了形式又注重了意义。如学生看着教室四周,说“ There is/are….”;看着精美的图片,用“What a nice flower!”等发出感叹。意义性训练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但这样的训练缺乏信息交流。第三层次,交际性训练。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际,在于真实运用。我们引导学生进行真实问答,如学了颜色后,互相问“What colour do you like?”,另一方面,设置信息沟,避免明知故问,并利用信息差距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在交流中积极运用语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要全体参与,扩大参与面,又要全面参与,增加参与量,提高参与层次。 二、交往互动。
新课程提出,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皮亚杰(Piaget)认为,孩子所接受的社交互动的质量和数量将会极大影响他本身成长发展的速度。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主要指师生互动交往和生生互动交往。我们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宜更多开展生生互动交往。因为,其一,生生互动,给学生提供了广泛卷入的机会,人人参与,没有“被遗忘的角落”。其二,在交往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安全”的表达机会,降低了学习忧虑,调整了学习情绪。
其三,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对语言行为及时调整,相互修正,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在课堂上我们常用的交往互动形式主要有:
1、同桌交往。同桌交往简单易行,时间耽搁少,一般用于小的问题,小的知识点的讨论和突破。但两人互动,信息量少,形式单调,教师要避免一味采用两人活动。
2、小组交往。“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同样,多人智慧肯定要胜两人, 在教学中宜更多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对于解决有难度的问题效果较好,如组成六人小组,策划一个“Birthday party”。小组成员个个动手,人人参与,有的准备东西,有的设计台词,忙的不亦乐乎?小组活动还便于开展组内竞赛,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如学生学了数字后,就可以在同组内进行竞赛,一个学生手那一张数字卡片,让其余同学猜,谁先对,谁得分,并由他让别人。小组活动更便于开展同组合作,异组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自由交往。相对前面的两种交往方式,自由交往更费时一些,但有时效果不错。如教师布置每个学生要问三个人的电话号码,由于同桌或前后相对比较熟悉,再问电话号码已显得不够真实,所以允许学生走动自由提问,这时一些学生询问起听课老师来了。这种学生向老师的反问是更主动、更真实的交往。 三、思维启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直接反映,是构成智力的核心因素。
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也要用脑子想。虽然小学生学英语主要靠模仿和记忆,但学习过程中也须要有思维的介入,会思维,才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1、课堂教学英语化。虽然学生能听懂的英语不多,但教师要坚持尽量用英语,少用汉语。教师多用英语,可以给学生创造听英语的条件,开阔学生视野,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避免学生英汉对记,以致怎样减少汉语的介入呢?其一、直观手段呈现。初中英语中很多词汇都能够通过实物、图片、简笔画等呈现词义,通过手势、眼神、动作等组织教学,有些老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汉语,他才放心,如一次,新授单词“ball”,老师指着手中拿着的球,说 “This is a ball.”又问“What’s the meaning for ball?”真是多此一举。其实,即使学生没有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猜去想去领悟,从不懂到懂,从模糊到清楚,到最后完全理解。我曾听一位语言专家这么讲过:汉语往往讲究不能“一问三不知”、“不能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但英语学习可以“囫囵吞枣”,再慢慢消化理解。其二、避免英汉对译。虽然这样的形式在课堂上已不多见,但没有绝迹。英汉对译方法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这样容易学生的思维,造成死记硬背、机械操练。
2、课堂教学任务化。《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的特点是:1、意义优先。2、任务完成为主。
3、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我们在教学中尝试进行“任务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利用信息差策略或个人相关策略设计真实任务,信息差策略是指因为存在信息差距,学生渴求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而运用语言,如译林版第四册Lesson 17中,我设计了一个任务:把一种水果放到一个盒子里,让学生猜出来是什么水果和多少数量,并用“There is/are…”表达,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情绪异常高涨;个人相关策略是指教师设计的任务与学生的个人生活贴近,学生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4、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当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时,教师才能做到把情感教育和英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构建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整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