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现代化农业 2008年第9期(总第350期) 33 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经营形式的探讨 邹继军,曹海峰,张立明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黑龙江绥化152054) 摘要: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社会结构适应农业现代化功能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各种传统农业结构对此进行相 应调整,形成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农业经营模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研究、探讨适 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模式,促进制度、、经营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机构、协会、 合作社、股份制公司等各种新型“合作制”组织,逐步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营形式;探讨 l 引言 备基地,是全国耕地最多、土质最好(全世界三大黑 土带之一)、机械化程度最高(2006年全省耕种收综 建设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研究现代农 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 9/6,“十一五”期间将超过 业的建设与发展,这既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 80 )、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省份。四是农业改革走 容,也是保障黑龙江省工业化和城镇化顺利进行的 在全国前列,2004年党确定黑龙江省为 必然要求。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社会结构适应农业 先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的2个粮食主产省之一。 现代化功能发展的过程,它要求传统农业结构对此 在粮食生产方面,黑龙江省扩大沃土工程实施规模, 进行相应调整,形成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农业经营 加强大宗粮食作物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工程建设; 模式。农业经营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 在资金方面,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及直接从事农业 的变革,不断调整各方面的生产关系,经营模式始终 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 处于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过程中。我国的农业经营模 定的补贴,通过小额贷款、贴息补助、提供保修服务 式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单一生产方式,辅以适 等形式,支持农民和企业购买优良畜禽、繁育良种, 度规模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己不完全适合目前生产 发展养殖业,通过技改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等措施支 发展的需求。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 持粮食主产区建立和改造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种 地,但绝大多数地方“家家包地、户户种田”的局面基 子营销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 本没有变化,户均四五个地块,远近搭配、肥瘦搭配, 转移方面,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 根本谈不上“规模经营”,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 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及时兑现农民工工资、改 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探讨适合黑龙江省各地 善劳动条件、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因此,黑龙江 实际的经营模式,对黑龙江省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 省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优势。 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3 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可行的经营模式 2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 就农村土地承包与经营的现状来看,发展农民 黑龙江省建设现代农业已经走过几十年的历 专业合作组织,包括合作社、协会、经济组织、股份公 程,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已取 司等,将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形成生 得重大进展。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 产经营规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优质商品粮战略基地,畜产品和林产品生产基地。 3.1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输出省,农民人 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保障土地承包者的经营 均出售粮食居全国第1位。二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 权,科学地选择经营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 品和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是全国首批3个生态 现适度规模经营,这是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趋 建设示范省之一。三是全国潜力最大的粮食安全后 势和必然要求。这就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利用自身 收稿日期:2008—01—23 的传统优势、资源优势和农民的种植习惯,根据市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4 需求,确定有发展前途和市场前景的优势项目,逐步 形成有一定规模优势的特色产品和主导产业,有针 对性地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或股份公司,成为 产业经营主体,逐步壮大其规模和实力。这一过程 中要有所变和有所不变,真正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 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变的是农村经济社会结构, 是农民的就业结构,是土地的具体经营形式;不变的 是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家庭承包经营 制度的核心和本质在于两点:一是把土地承包经营 权和依法流转权给了农民;二是把农民得到的土地 承包经营权“物权化”,打消其放弃经营就失去土地 “物权”的后顾之忧。这里,不能把家庭承包经营制 度等同于谁承包谁经营、家家户户都务农这种具体 的农业经营形态。家家包地、户户务农是这个制度 的第一种实现形式,也是初级实现形式;家庭承包、 专业户经营,或者家庭承包、合作经营,或者家庭承 包、公司经营,是这一制度的第二种实现形式,也是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所有这 些具体经营形式,都要以农民不丧失土地承包经营 权为基础。 3.2创新“公司+农户”模式。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 形式 “公司+农户”只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种形 式。近年来,在宏观的引导下,农村专业合 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 型的组织形式,如农机作业合作社(股份公司),具有 农民自愿联合、实行民主管理、企业化运作等特点。 各种合作社的创办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组织形式多 样化,不受地域、领域,涉及面广,渠道多等特 点。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从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 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作组织形式。 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初期,只要遵守合作 制的基本原则,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较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切实 为农民带来收益。各种合作组织只要有利现代农业 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就应该给予认可、鼓励和支持, 促进合作组织数量上不断增加,规模上不断壮大,并 在运作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和规范,形成适度规模 经营的格局,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合 作组织的形式、内容也应该允许多样化,可以股份合 作,也可以契约合作、会员制合作;可以由相关部门、 相关企业来兴办(如“公司+农户”),也可以由农村 现代化农业 2008年第9期(总第350期) 能人、大户来兴办,谁懂市场、谁有能力就让谁来办。 可归纳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等类型。 3.3大力发展“合作制”。提高对农民的吸引力 为了适应农村合作经济迅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的需要,应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 社、信用合作社“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制的新 体系,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以供销合作社 为依托,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以相关部门 的服务和管理为保障,资源共享、功能齐全、分工明 确的“合作制”服务联合体。打破信用社、供销社、农 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济合作社各自为政的局面, 促使农经、农贸、农资、农机、农技各机构全面合作, 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出新 的发展模式。 “合作制”是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实践证 明,有生命力的合作是内生型合作,是合作意识提高 后的合作。农民的合作意识薄弱,需要启蒙、宣传、 培养和培训,要在合作中使他们获得实在的利益。 合作社要对农民有吸引力,关键在于农民要得到比 不加入合作社高的收益。这高出的收益,可称之为 组织化收益或合作收益。组织化收益有5个来源: 一是规模收益,特别是购销环节,规模采购生产用品 可以拿到更低的价格,规模销售农产品可以摊薄费 用成本,加工增值也是重要的收益来源;二是技术收 益,合作社引进推广技术,生产效率和产品产量、质 量、技术含量更高;三是品牌收益,合作社比分散户 诚信度更高,比单个农户更容易培育知名品牌;四是 价格收益,合作社出售农产品得到的价格比单个农 户卖出的价钱更好;五是收益,财政、税收、金融 等方面的扶持,其收益最终归社员。组织化收益越 大,对农民的吸引力越高,合作的生机和活力就越 强,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就越有力。 4 结束语 2007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对农业 经营形式进行了初步的调研,就“公司+农户”这一 经营模式反映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此模式 中,龙头企业或称主导企业带动农民调整结构、传播 先进适用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资料购买和农产 品销售问题,是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规模经营的有 效形式和现代农业的实现途径,结论是支持龙头企 业就是支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现代化农业 2008年第9期(总第350期) 35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影响 朱玉双 (黑龙江省宁安农场农业现代示范园,黑龙江宁安157412)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客观存在并在继续发展。联 平均辐射量变化趋势百分率为一0.86 /10a[2]。 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的问气候变化委员会 温室效应对未来黑龙江热量资源的影响:平均 (IPCC)2001评估报告指出,最近20多年来北半球 气温上升高于全国平均值,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呈增 高纬度地区冬季变暖非常突出。黑龙江正处于这一 高趋势,平均气温增幅最显著的区域为松嫩平原地 纬度位置,是我国对温度变暖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 区和黑龙江省北部的黑河地区,增幅为0.26~ 之一。在气候变化诸多方面影响中,农业是对气候 0.46℃/lOa。降水量变化不同地区增加、减少趋势不 变化比较敏感的产业。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是多方 同。日平均辐射量变化趋势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口]。 面的,其中有正效应同时也有负效应。IPCC报告 (2001)指出中纬度的农业生产在气候变暖几摄氏度 2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 以下,一般为正面影响,超过这个范围为负面影响。 2.1作物种植结构 现从气候变暖对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种植结构、 大量的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气候持 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加以阐述,并提出相应的 续变暖,使黑龙江省农作物的生长季热量增加,生长 对策,以期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产生积极作用。 期延长,从而造成农业气候区发生北移,作物的高产 1黑龙江省气候变化 中心发生移动。分析1980~2001年黑龙江省主要 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种植结构变化,从以小 潘华盛等分析表明,近120年来黑龙江省年平 麦和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成为以玉米 均气温上升1.4℃;冬春季升幅最大为1.8。C,气温 和水稻为主,水稻、玉米的种植区域明显向北扩展, 突变在1990年前后。20世纪50~70年代黑龙江 小麦的种植区域向北收缩。随着气温的升高,喜暖 增暖不明显,80年代增暖幅度开始增大,90年代黑 喜湿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种植北界已 龙江增暖显著[1]。高永刚等,分析了1961~2003年 经移至北纬52。的呼玛等地区;玉米作为另一种喜 黑龙江省近43年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平均 暖的粮食作物,由于对水分的要求较之水稻低,因此 气温和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变 主要表现出了向北扩展的趋势,玉米种植北界扩展 率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百分率分别为0.38℃/lOa 到最北部的漠河一带;而小麦作为喜寒的粮食作物, 和0.49 /lOa,日平均辐射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日 在温度及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显著的北 收稿日期:2008—06-25 退现象。 弋 七 七七七 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I七七七七七七 七七七七七七七 一种观点则认为(一般为农民和企业工作人员),龙 照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提高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 头企业和农户虽然根本利益一致,但具体利益往往 产或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 会发生冲突,龙头企业盘剥农户利益是企业追求效 措施,选择正确合理的引导策略,创新出适合自身优 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抗 势和特点的经营模式,才能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 拒不了市场风险,所以只能进行“公司+农户”的合 和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 作,农户不寄希望于龙头企业能真正实行科学、公 正、合理的利益分配。可见,“公司+农户,,的经营模 参考文献 式,使黑龙江省农业经营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 [1]林政,唐梦.农户生产机动行为的实证探析[J]_中国农 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经营 村观察,2007(3):58—65. 和经营模式之间的矛盾。 E2-1李荣丽.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因此,应根据黑龙江省各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按 [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5):594—59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