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站在人生的角度理解“庖丁解牛”
庄子(约公元前396一公元前286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寓言是以技师绝匠为主人公,其中不乏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都可以给我们以很多的启发。
首先,庄子重道。庄子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性,“道”是可以被人认识的,而人们要获得成功,也必须悟“道”。《庄子·天道》篇说: “语道而非其序也,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意思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如果不遵循其“道”,取法于“道”是无法掌握事物的规律,达到成功的境界的。所以,掌握“道”(规律)对形成技能有重要作用。其次,庄子强调“自悟”、“自适”、“自得”、“自取”、“自喻”、“自事”,而不是通过外力“矫饰”的“使之然”。即活动主体通过自己的主动、积极的的努力,获得客观知识和行为能力。《庄子·天道》篇一则寓言“轮扁斫轮”中轮扁说:“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人。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这段话的大意思是,制轮的关键技术是把握禅头松紧的微妙分寸。不紧不松的技巧表现在手上而决策于心头,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父不能授其子,子亦不能直接受其父。这位技师的体会表明:任何一种技艺都有其关键技术,而关键技术不可言传,只能习得。庄子对庖丁的实践技艺的形成,作了生动的描述,这位著名厨师解牛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踌,奢然响然,奏刀豁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意思是,庙丁的解牛动作极为协调、流畅,手、肩、脚、膝、刀配合得完美无缺,具有“桑林”、“经首”两种舞蹈的节奏与韵律。而且还很节省成本“: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臣之刀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意思是说,较好的厨师一年就要用坏一把刀,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要用坏寸把刀,而我的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做到这点是因为他非常注意在实践中积累知识进而掌握其规律:“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意思是说,在刚开始学习解牛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一个整体,在掌握了牛
- 1 -
的生理特点之后,所见到的是牛的各个构成部分。所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正因为他好“道”,用“道”来解牛,所以他能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没有成为“族庖”,也大大超出了“良庖”。
我认为,“庖丁解牛”寓意着实践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没有解牛的实践,即不能悟“道”也不能用“道”,而且,理论知识是生成并升华技能的核心。那些“族庖”、“良庖”每月或每年就要换一把刀,可见实践并不缺少,所缺少的是对“道”的领悟。没有“道”的指导不能获得真正的技能和技术。实践、知识、技能、能力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不“知”则不“会”,不从“知”中悟“道”,虽“会”不“能”,这践是致“知”悟“道”的手段和归宿。
那么,对于人生而言,“道”即目标。在生活中,在实现自己的目标理想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成长。“庖丁解牛”的技艺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学会的,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才能真正悟到“道”,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