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张方平传》节选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宋绶、蔡齐以为天下奇才。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中贤良方正,选迁著作佐郎。夏人寇边,方平首乞合枢密之职于中书,以通谋议。帝然之,遂以宰相兼枢密使。时调诸道弓手,刺其壮者为宣毅、保捷,方平连疏争之,弗听。既而两军骄甚,合二十余万,皆市人不可用,如方平言。既,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还,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进翰林学士。英宗立,迁礼部尚书,请知郓州。还,为学士承旨。帝不豫,召至福宁..殿。帝冯几言,言不可辨。方平进笔请,乃书云:“明日降诏,立皇太子。”方平抗声曰:“必颍王也,嫡长而贤,请书其名。”帝力疾书之,乃退草制。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又请差减.
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其见称重如此。契丹泛使萧禧来议疆事,临当辞,卧驿中不起。方平谓枢密使吴充曰:“但令主者日致馈勿问,且使边郡檄其国可也。”充启从之,禧即行。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叙其文,以比孔融、诸葛亮。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B.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C.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D.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材原称秀才,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为“茂材”,或作“茂才”。
B.修起居注是宋代官职名称,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以作为修史材料。
C.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学校、科举、外交及考核等事宜。
D.山陵本指山岳,此处借指皇帝陵墓。有时也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方平天资超群。他从小就聪明绝顶,读书过目不忘,每本书只需读一遍即可,因此,被宋绶、蔡齐视作天下奇才。
B.张方平直言敢谏。朝廷筹建宣毅、保捷两军,他接连上疏劝阻;英宗立皇太子,他主张立颍王,并请求让皇帝写下名字。
C.张方平慷慨有气节。告老还乡之后,他仍评论时政,尤其关心用兵、起狱之书;平常从不趋附他人,对人和蔼可亲。
D.张方平慧眼识人。他十分器重苏轼,推荐苏轼为官;苏轼入狱,他又上疏为苏轼求情。因此,苏轼终身都很敬重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令主者日致馈勿问,且使边郡檄其国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实词﹞
(1)从人假三史 .
假:借。
(2)选迁著作佐郎 .
迁:升任。
(3)夏人寇边 .
寇:侵犯。
(4)刺其壮者为宣毅、保捷 .
刺:挑选。
(5)权知开封府 .
权:代理。
(6)帝冯几言 .
几:案几。
(7)方平抗声曰 ..
抗声:高声。
(8)以色假人 .
假:谄媚。
(9)叙其文 .
叙:为……作序。
﹝文言虚词﹞
(1)遂以宰相兼枢密使 .
以:让。
(2)骑而击球于前 .
于:在。
(3)乃退草制 .
乃:于是。
(4)且曰 .
且:并且。
﹝特殊句式﹞
(1)且赠以所乘马
倒装句,并将自己所骑的马送给张方平。
(2)方平进笔请,乃书云
省略句,张方平递上笔请示,(皇帝)于是写道。
(3)其见称重如此
被动句,他就是这样被称赞、器重。
﹝文化知识﹞
(1)宰相: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2)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
(3)《书》:《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4)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时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明清称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