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专题·专题课型融创
【策划人语】
教学内容不同、教学任务不一,采取的课型自然也就不同。不同的课型制约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型并非某一种单一的类型或模式,而是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换、融合、重组的动态系统。在融创课堂的研究中,不少老师不懈探索、多方尝试,构建起了主题延伸型、内容统整型、学科融合型、学段融通型、生活融贯型五种教学范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激发课堂的活力,进而将核心素养落在实处。
融创课型的建构与路径推进
王建强
【摘要】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结构范式,融创课型是以生命为原点,以统整与融合为手段,以发展与创生为旨归。本文在对课型内涵、特点、价值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建构起主题延伸型、内容统整型、学科融合型、学段融通型、生活融贯型五种形态各异的教学范式,并对不同融创课型提出了推进的路径。
【关键词】融创课堂
课型构建
路径推进
【中图分类号】G423.0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1910(2020)02~03B-0015-04在课堂教学中,课型制约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型不同,课的结构、目标、内容自然也就不同,而完成教学任务所选择的教学策略、手段、学习方式也就不同。为此,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教学,要充分考虑课型特征,并根据课型类别灵活选择教学模式。
法方面的共同特征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学科,因学科的性质不一样,也可划分为不同的课型。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结构范式,课型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类型、不同的教学内容而确定的范式。
(二)课型的发展走向
课型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推进、教育的鼎新而不断发展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从单一课型走向多元课型。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课型去适应学生的学习。课型组合,正是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提出来的。虽然不同课型在功能上各有侧重,但教师在进行整体设计的时候最好要注意前后衔接与主题的贯通,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阅读体验逐层递增,不断深化,否则每个主题都将浅尝辄止、浮光掠影。
2.将知识型与工具型相结合。长期以来,知识类
(理论)·
一、融创课型的内在意蕴
(一)课型的内涵解读
课型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抽象而模糊的概念。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课型泛指课的类型或模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课的类型”是在对各种课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产生的,如传授新知识的课叫新授课、复习巩固应用知识的课叫复习课、进行实验操作的课叫实验课……课型就是把各种课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每一种类型就是一种课型。而“课的模型”是对各类型的课在教材、教
2020.02~03B·
15
专题·教学专题课型与工具类课型因角度不同而长期处于分而置之的状态。知识类课型是以学生“知识习得进程中的学习任务”为划分依据;而“工具类课型”是以教师对学生“知识习得的方法指导”或学习方式为划分依据。如果将两类课型进行组合,就可以构建出课型的多样化课堂结构形态。在融创课型中,课型不仅可以指完整的一节课,还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环节。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系统由“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等要素构成。知识型课型对应于“学什么”要素,工具类课型对应于“怎么学”要素,两类课型共同发力,相互作用,共同支撑学习目标、学习评价系统,并对应于“学得怎么样”要素。这样,就构成一个立体的教学交互体系。
3.课型是在动态中不断调整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媒介的改变以及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位置转换而改变的。其实,无论是课的类型还是课的模型,都不要把课型看成是静态的、固化的存在。事实上,课型并非某一种单一的类型或模式,而是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换、融合、重组的动态系统。理想的课型,往往并非单一的某种模式,而是根据动态课堂的需要,在相应的时段进行多种模式的轮换,甚至相互融合,既有探究又有合作,既有自主又有对话,既有体验又有问题。这样的课型,正是我们需要聚焦和重点探讨的融创课型。
(三)课型的融创价值
1.课型融创是实现课堂转型的重要抓手。课堂转型不仅局限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更取决于课程内容的构建、教学取向的纠正、教学课型的改革。研究课型融创有助于教师思维的转变,有助于学校教学模式向课堂文化转型,有助于建构智慧型教学方法。通过对课型融创的研究,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各种类型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律,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2.课型融创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课型的设计是基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而产生的,是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之上的,更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寻最佳教学效果的表现。如果我们把上课比作“油田开发”的过程,那研究确定课型就是为“油田开发”探明了正确的路径。如果我们连路径都找不到,那“油田开发”的过程就会缺乏目标性。我们研究融创课型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让课堂多样而充满活力。凡是优秀的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形式的发展和教学研究的需要,具备一定的课型创新意识与课型创新艺
2020.02~03B·
术。当教师走进课堂时,只有对课型成竹在胸,才能对课堂的环节、课堂问题、师生互动、训练形式有确切的把握,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效率。
3.课型融创是夯实学生综合素养的手段。从“双基”到“三维目标”,教师的角色自然就从“教书”走向了“育人”;而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则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核心素养是对农业和工业时代“基本技能”的发展与超越,必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影响巨大。可以说,对课型的研究越深入,教师就越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化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融创课型的表现形态
基于课型发展的方向与融创课堂的内在特点,我们在进行融创课堂的课型构建时,着力以生命为原点,以统整与融合为手段,以发展与创生为旨归,建构起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型样态和教学范式。
1.主题延伸型。主题延伸是在学科教学中,以主题或话题为线索,用融创理念整体构建课堂教学,设计探究活动,实施多学科整合,融合多学科学习方法,开展多视角综合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让学生在生成理解中进行意义建构。在这里,主题是一条线索、方向,更是一种思想、情感。为此,教师在主题延伸这种课型的教学中,要以主题、话题为主线,让学生紧紧围绕主题,深入学习与探究。例如,每年央视都指出《开学第一课》,其主题大多是消防、交通等安全主题,也有绿色环保、传统文化、爱国教育等特色主题,但都是从宏观层面上弘扬一种精神、倡导一种理念,让中小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与影响。教师采取主题延伸这种课型进行教学,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是主题延伸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学力,是在践行国家课程校本化过程中的二次开发,与国家课程中的教材内容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二是主题延伸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丰富,也能水到渠成,形成一门完善的校本课程。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路径是多样的,它可以根据主题、立足教材作适度延伸、补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将学校的校园生活、社会实践融入其中。三是主题延伸可以实现多学科的统整,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平台,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例如,现在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为线索,采取“人文主题+知识点组成单元”双线并进的方式来进行编排,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和“快乐读书吧”等栏目设置,把推荐书籍纳入学生的必读书目,更注重向课外阅读延伸,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科融合型。学科融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理论)·16
教学专题·专题以某一学科为中心,以某个知识点为线索,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内在逻辑,着力打破学科界限,将原本没有直接联系的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并创造出新知识的一种方式。学科融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将各学科有机组织起来,通过学科间不断渗透和交叉,使课堂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在进行学科融合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学科融合要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依托;二是学科融合要以学科为依托,但要超出单学科研究的视野,关注复杂问题的解决或课题的全面认识;三是学科融合要有明确的、整合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四是学科融合还要在推动新认知、新产品的出现和鼓励跨学科基础上完成创新与创造。
3.内容统整型。内容统整是指教师站在整体性视角下,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跳出教材内容的局限,利用内容的结构和规律,紧扣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统整,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例如,在“直柱体的体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立体图形、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的学情基础上,在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和梯形的直柱体进行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共同点,并进行内容的统整。在进行内容统整时,我们还要注意文本的规定性:一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规定性。拓展文本不仅要围绕文本,而且要服务于文本;不仅要向文本外拓展,也要在文本之中拓展。二要注意文本自身的规定性。教师既不能任意抛弃文本自身的内涵,也不可肤浅认识文本的内涵。例如,学生对《渔歌子》景物描写进行扩展,却忽略了词中表现的独特意境。这样做,明显丢掉了文本本身的魅力。恰当的补白有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补什么,该在什么地方补,这就要看文本本身。三要注意在文本的规定性中找到合适的“补充点”。受制于时代和环境的影响,每个文本都有一定的规定性。而教师要在遵循文本自身规定性的前提下,找到合适的补充点,进行知识的拓展与情感的延伸。由于《邓稼先》一文内容比较概括,教师可结合课文中“总是替别人着想”和“得了癌症”的描写顺势补足一些内容来具体化,如补充他的懂事、补充他的简朴、补充他的默默无闻、补充他的付出、补充他的病重。这样,既丰富了句意又升华了邓稼先的伟大形象。
4.生活融贯型。生活融贯,是将生活的“活水”引入
2020.02~03B·
学科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寻找身边的例子,拉近学生与文本、编者、作者的距离,让教学内容可亲可近,更容易理解与内化,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同时,教师还要突破学校“围墙”,走向家庭、社区,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
5.学段融通型。学段贯通的“贯通”,是纵向的连贯与畅通,这里既有学段间的承接、单元间的联通、课与课之间的承前启后,又有环节间的串联、知识的前后承接。融创理念引领下的学段融通,是在学科教学中,注重不同学段、同一单元知识的纵向拓展,相互畅通,将知识进行有效串联;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的前后衔接,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前呼后应。这样,将小学、初中、高中各段知识形成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畅通机制,使得知识与生活、学生之间有了互连筋脉的良性沟通。
三、融创课型的推进路径
1.主题延伸“六环节”:主题延伸多以综合实践活动与单科学科教学融合为主,主要体现在中小学开展的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德育教育、信息技术、健康和体育等领域内开展主题延伸的教学研究。主题延伸课型的开展,可按照“选择主题→设计方案→过程整合→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主题”的路径来展开:(1)选择主题。教师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主题,也可自主确定主题,着力挖掘主题的内涵,明晰教学走向。(2)设计方案。教师围绕所选择的主题,在对教学内容、目的、学习时间、教学活动等要素进行通盘考虑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学科、相应知识进行灵活规划,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3)过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所设计的方案展开,围绕主题找出知识体系的内在多重联系以便整合,找到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以求互相协调。(4)比较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比较、拓展、延伸等诸多方式方法,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紧密结合,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化。(5)链接生活。教师通过情境创设等方式进行学科生活化,引入生活的活水,将知识进行解构,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又通过生活学科化,将生活经验上升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指导生活。(6)升华主题。教师要以主题作为线索,注重过程的融合与融通,整合多方知识,打通学科与生活的通道,促进知识的前后链接与融会贯通,并从知识主题上升到思想主题、从学习主题上升到文化主题,促使学生的情感、精神上升到一个新境界,进而为后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科融合“五步骤”: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需要
(理论)·
17
专题·教学专题遵循以下步骤:(1)找到学科融合点。教师在立足本学科的基础上,要审视、考虑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找到学科的融合点是进行课堂融创的前提与基础。(2)设计融合内容。教师要立足自身学科的融合点,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有关联的知识串起来,将各科知识进行有机组织和有效整合,让学生在分析、思考、讨论中掌握多样知识,练就跨学科思维,着力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3)组织跨界教学。在学科融合教学中,教师要让不同学科之间形成积极的碰撞,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跨学科知识为背景,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跨学科交流的乐趣,还要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4)拓展学科边界。在学科融合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践与课程资源,可根据教材的需要适时、适度进行学科拓展,打通学科的通道,开发拓展性的跨界课程,实现学科的融通与发展。(5)学科后置延伸。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科融合,教师可设计丰富多彩的后置作业,如制作窗花、撰写对联、制作展板、撰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等,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提供立体的媒介,延伸与拓展学生学习及成长的空间,促进学生综合、完整、最优地发展。
3.内容统整“四重点”:对文本内容的统整,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四点:(1)把握指向。内容统整绝不只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在把握统整方向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统筹、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只有立足教材、确立目标、合理运用、有序呈现,内容统整才能真正走向高效。(2)梳理逻辑。教师在对内容进行感知的基础上,要梳理文本内在的认知逻辑,紧扣结构相似、逻辑相同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内容的感悟,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力。(3)对比辨析。对不同内容,教师要结合内容统整的方向进行分析,发现板块间的不同点,并借此作为深入思考的探寻点,引领学生在探寻共性特征的细节之中,在深入辨析中洞察作者的思路,掌握内容辨析的高超技巧。(4)综合统整。对内容的感知,教师要遵循“整体感知、细节深入、回归整体”的思路,引领学生整体理解内容、深入对比异同后,需要将学生的关注力重新回归文本之中,借助内容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开掘出适切的训练价值点。例如,在教学部编教材《林海》一课时,教师可采取“初读体味,萌发感情→逐层品味,体会感情→精读玩味,理解感情→通贯回味,抒发感情”的线索,将相关内容统整其间。
4.生活融贯“三路径”:将学生与生活相融,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切入:(1)学科与生活相连。学科不能
2020.02~03B·
(理论)·18
脱离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对接点,将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热点时事、生活故事等生活事例进行巧妙嫁接,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感;同时,教师还要找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关联点,在知识拓展与延伸中关照生活,在学科生活化与生活学科化的螺旋上升中拓展知识,让课堂效益最优化。(2)时间与空间相融。生活融贯的课堂应突破学校的“围墙”,应走向家庭、社区、社会,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关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40分钟,而要根据课程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可长可短,长的可达一个月,短的或者一刻钟、半小时。(3)内容与生活相牵。在生活融贯型课堂中,教师在立足学科本位的基础上,将书本资源与生活资源、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校本资源与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与家庭资源相牵,打通教学内容与生活的通道,为学生提供完整课堂成长的资源与环境。
5.学段融通“三指向”:要实现学段的融通,教师可从前后、古今、上下三个维度着力:(1)前后关联,知识相融。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知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前后相通的。原有知识、经验是为后继学习铺垫与蓄积,而后继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升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理清知识的关联性、相通性,进而让学生将知识连贯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整体。(2)古今相连,层层递进。学校教育承载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而课堂则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通古今通道,吸纳传统文化的精华,引入科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通过角色转换、情境创设、背景呈现等途径,有效地架设学生学习的通道,在古今相连中明晰知识的层层递进与推陈出新。(3)承上启下,环环相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论是开课还是结课,无论是铺垫还是过渡,都是承上启下、环环相扣的。过程的畅通性,彰显出知识的关联性、推进的畅通性。在融创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做好知识的铺垫和前后照应,让学生感受到过程之美、学习之美。
总之,融创课型的建构,旨在将原本破碎的知识、支离的体系与人文内涵统整成一个“集成块”,并由点到面,实现个性与共性相融,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获取信息,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进而形成立体的行动框架。
(作者单位:四川教育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