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先秦文学
1
几个问题
1、什么是文学? 2、什么是文学史?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 4、该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 2
勃兰兑斯
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小说、戏剧、还是历史作品,都是许多人物的描绘,表现了种种感情和思想,感情越是高尚,思想越是崇高、清晰、广阔,人物越是杰出而又富有代表性,这个书的历史价值就越大,它也就越清楚向我们揭示出某一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人们内心的真实情况。 3
例一
2005年8月15日《南方都市报》B02版余少镭《失控年代的失控写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孔子这句话,我一直以为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的绞轧下,百姓只能当待宰的牺牲品;二是,也只能将一部分人的兽性诱发出来,使他们成为绞轧另一部分人的鹰犬。” 4
《道德经》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 例二
浙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第25 集,唐僧一行人走入一庄户人家,看到一群和尚正在做法事,桌上供有两个牌位:“显考 讳 陈关保位”、“显妣 讳 一秤金位”。 6
《西游记》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老者捶胸道:“可怜!可怜!说甚么令郎,羞杀我等!这个是我舍弟,名唤陈清。老拙叫做陈澄。我今年六十三岁,他今年五十八岁,儿女上都艰难。我五十岁上还没儿子,亲友们劝我纳了一妾,没奈何,寻下一房,生得一女。今年才交八岁,取名唤做一秤金。” 老者道:“舍弟有个儿子,也是偏出,今年七岁了,取名唤做陈关保。” 7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 1、把握史的脉络 2、知人论世 3、懂得解读作品 8
文学史的发展与分期 先秦文学——著述前文学 1
- !
秦汉——经学章奏时代 魏晋六朝——文学自觉时代 唐宋——韵文时代
宋元——俗文学抬头的转折时代 明——市民的时代 清——学者的时代 9
先秦文学的时间界定
先秦文学是我国上古文学的第一阶段,是我国文学的椎轮草创时期。
这一时期,从文字产生之前的远古蒙昧时期开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 所谓先秦,正是先于秦,秦之前的意思。 10
先秦文学的地位
这样一个时间段,可以说是中国古老文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发生和初创阶段。这一时期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一些伟大的思想家,都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比如孔子、比如孟子、比如老子、庄子。在接下来的数千年的时间中,我们再也没有诞生如此这般的大思想家、大哲人。
可以这样说,先秦虽然只是初期、是草创期,但也是文化高度发展,达到极度璀璨与辉煌的一个时期。 11
章学诚
“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 ——《文史通义诗教上》 12
先秦文学的特征一
先秦时代的文学,并不是纯粹的文学。它包含了原始宗教著作、历史著作,还有哲学著作。可以说,先秦文学的第一个特征,也是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呈现出一种综合的状态,是文史哲不分的。 13
先秦文学的特征二
个人著述并不多见,绝大多数作品都并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或由集体创作,或由后人整理编订,历时多代历经多人之手,原始作者与确切创作年代都是难以断定的。 例如我们熟悉的《诗经》、《尚书》、《春秋》、《战国策》、《论语》、《孟子》就都不是一人一时之著作。虽然它们成书的情形各不相同。 所以有的学者又把先秦叫做“著述前时代”。 14
先秦文学的特征三
有一个明显的发展线索,或者说发展过程。而且这种发展有一种指向,就是由原始的宗教文化,向着理性文化嬗变。
以诗歌为例,就是由带有浓厚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祀祝祷诗歌,演进到政治叙事诗,最后则到言志抒情诗。
以文学样式的角度来看,则是从原始歌谣、上古神话,演进到历史散文,诗歌,最后则是哲理散文。 2
- !
15
先秦文学的线索
原始歌谣与上古神话——诗歌——历史散文——哲理散文 16
原始歌谣
所谓原始歌谣,指的就是一些有韵律的文字。 原始歌谣,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诗歌的萌芽。 这些歌谣的内容,大多和祭祀、占卜、巫术相关。不过,从这些看上去与文学无关的事物中,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一种朴素的美。 17
甲骨卜辞
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第三七五) 18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19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20
周易中的例子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 六二) 21
周易中的例子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 九二》 22
《尚书》中的例子 卿云
卿云烂兮,糺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23
什么是神话 神话,其实就是通过原始先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进行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具有一定的故事形式。它表现了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社会现象最初的认识与愿望。 所谓神话,其实就是原始先民心目中的自然。
所以,神话是用来解释的,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也解释一些最初的社会关系。 24
神话与传说
神话的内容更多的是解释自然,解释人,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在逻辑上不一定严密,也没有较强的故事性。它的主人公是神,它要表现的,是神身上的神性。
传说是在神话的基础上后起的一种文学样式。有很多传说都是在神话的基础上敷衍而成的。它着重的是以虚构的方式表达人们社会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反映人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它表现的重点在于人性。因此即便其主人公是神,所着重的也是神身上的人性。 25
上古神话的保存
上古神话比较集中地保存在《山海经》一书。 3
- !
之外,也有部分上古神话保存在《左传》、《庄子》、《淮南子》、《诗经》、《楚辞》、 《穆天子传》当中。 26
《左传·昭公元年》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27
《山海经》
收集上古神话材料最多的典籍——《山海经》,在所有的上古文献中,《山海经》是最具神话学价值的一种。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是在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它并非个人著述,而是集体编撰而成,所以历时多年。 28
《山海经》其书
《山海经》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的流行材料编写而成,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也是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书。 29
《山海经》的构成
《山海经》包括《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驳杂,除了神话之外,还有大量的地理、历史、医药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其中,《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最浓,所保留的也是相当古老的神话。
在山海经中,神话材料大多是片断式的,止于对神的描述。而这些神,大多数是奇形怪状的动物,多种物种的结合,或者是人和动物的结合体。 30
《山海经·海外北经》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31
《山海经,海外西经》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32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原始先民在感知自然的时候,总是将自身的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万象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特色。
神话思维总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神话思维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比如征服自然的愿望、与自然抗争的决心等。 神话思维就是一种象征性、隐喻性的思维。 33
上古神话的语言特色
玄远性。时空总是辽远的。
非逻辑性。故事常常是片断的、不完整的。 简练。
带有极强的象喻色彩。 4
- !
34
上古神话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上古神话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一个基础。
上古神话作为原型,往往可以给创作者、读者以深厚的情感体验,丰沛的情感力量,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 35 荣格
“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 36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在孔子的时代,它被称为“诗三百”、“诗”。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把传说孔子编订整理的书都称为经,这才确定了《诗经》的名称。 37
四家诗
秦火之后,汉代保存研究《诗经》的有四家,鲁人申培的鲁诗,燕人韩婴的韩诗,齐人辕固的齐诗,毛亨、毛苌的毛诗。
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就是由毛亨、毛苌传下来的毛诗。 38
涵盖的时间与地域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共305篇,都是周诗。这些诗歌产生的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产生的地域,大概是在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多不可考。除非是史书上有明确记载,或者在诗歌中自书姓名的。我们一般只能够根据内容对其身份地位加以推测。 39
采集、整理与编订
周代有采诗的,官名叫作“酋人”或“行人”,他们的职责就是到民间去采诗。《国语》又有公卿列士献诗,太师陈诗的说法。当时大量的民歌和贵族创作,就是依靠采诗与献诗的制度保存下来的。
将这些诗篇加工整理成为诗集的,是周代的太师、乐官。《周礼》:“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周礼》:“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 40 风雅颂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不同地方的乐调。
雅是秦地的乐调。西周的都城,在今天陕西西安西南,称作“镐”,这个地方的乐调,被视作中原正音。
颂,是古代的“容”字,阮元译为“样子”,也就是表演的意思。颂不但配合乐器,用皇家声调歌唱,而且是带有扮演、舞蹈的艺术。根据王国维先生的考证,风、雅只是清唱,歌辞有韵,声音短促,叠章复唱。颂诗多数无韵,而且为了配合舞步,声音缓慢,多数还不分章。 5
- !
41
赋比兴 赋,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42
《诗经》句法
《诗经》的句法,主要是四言句,但在诗人情绪激昂时,也常常突破常用句式的。 《伐檀》就有五、六、七、八言句。《淄衣》中有一言句。《祈父》中有二言句。《君子于役》有三言句,可见《诗经》的句法,存在从一言到八言的变化。 43
如何读《诗经》
“汉人功利观念太深,把《三百篇》做了政治的课本;宋人稍好点,又拉着道学不放手——一股头巾气;清人较为客观,但训诂学不是诗;近人囊中满是科学方法,真厉害。无奈历史——唯物史观的与非唯物史观的,离《诗》还是很远。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的把它当文艺看呢!”
——闻一多《诗经研究》 44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5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46
闻一多
“换言之,除了一种机械式的节奏之外,你并寻不出《芣苢》的‘诗’在那里——你只听见鼓板响,听不见歌声。在文字上,唯一的变化是那六个韵脚,此外,则讲来讲去,还是几句原话,几个原字,而话又是那样的简单,简单到幼稚,简单到麻木的地步。艺术在哪里?美在哪里?情感在哪里?诗在哪里?”(《诗经研究》,40页) 47
《毛诗序》 “《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48
“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味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焉。” ——方玉润《诗经原始》 6
- !
49
闻一多
“芣苢既是生命的仁子,那么采芣苢的习俗,便是性本能的演出,而《芣苢》这首诗便是那种本能的呐喊了。但这是何等的神秘!这无名的迫切,杳茫的敕令,居然能教那女人们热烈的追逐着自身的毁灭,教她们为着‘秋实’,甘心毁弃了‘春华’!” ——《诗经研究》 50
简单与诗
“反正文字简单,意义不一定简单。甚至愈是简单的文字,力量愈大,因为字是传达意义的,也是意义的,假如所传达的抵不上所的,字倒是多一个,不如少一个。所以症结不在简单不简单,只看你懂不懂每个字的意义,那意义是你的新交还是故旧。如果是故旧,联想就多了,只须提一提它的名字,你全身的纤维都会震动,只叫一声,你的眼泪就淌。面生也不妨,只要介绍的得法,你的感情也会移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何等惊心动魄的原始女性的呼声,如果你真懂了原始女性。” 51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52
魏源《诗古微》
“三百篇言取妻者,皆以析薪取兴。盖古者嫁娶必以燎炬为烛”。 53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矣。 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54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55
周振甫译文
敲击大鼓堂堂响,士兵跳跃弄刀。为国土功,为漕建城墙,我独向南走一趟。 跟从统帅孙子仲,交好与国陈与宋。不许我归来,心里忧苦有冲冲。 在哪里定我的住处,在哪里失掉他的马。在哪里去找它,在树林的下。 死活和契阔远隔,同您成功相说。握着您的手,同您到老不脱。
可叹啊如今远隔啊,不许我还活啊。可叹我的信用啊,不能使我伸说。 56
马瑞辰《通释》 7
- !
“活,当读为‘曷其有佸”之佸,《毛传》:‘佸,会也。’佸为会至之会,又为聚会之会。承上‘阔兮’为言,故云不我会耳。” 57 考槃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58
《尚书》
尚书,就是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它主要是以记言为主。所记大多是誓、命、训、诰等一类的言辞,可以说是春秋之前史官收藏的文告选集。一般认为,其中关于商、周的部分是可靠的信史。 59
两个系统
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
古文尚书在汉武帝的时候出现,是鲁恭王在孔子住处的墙壁中发现的。由战国文字写成,所以叫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这16篇后来亡佚了。西晋永嘉之乱,今文尚书也逐渐散失。
《十三经注疏》中的《古文尚书》有58篇,其中33篇与汉代的传本大致相同,其他25篇都是东晋人的伪作。清人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广泛吸取了前人的考订成果,把尚书的篇目重新订为29篇。 60
《尚书》的语言
语言古朴而艰涩,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 深于取象,富于情感,文辞古奥。 61
例子
尔惟自鞠自苦,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62
《春秋》
《春秋》原指春秋时代各国史官记录历史的史书的通称,所以有百国春秋这样的提法,后来具体指由孔子根据鲁国春秋所编定的史书。记述时间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与记言的《尚书》不同,《春秋》是记事的。它的记事都很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甚至就一个字。所以前人讽刺《春秋》是所谓“断烂朝报”。 比如,隐公元年所记载的:“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63
严格说起来,《春秋》只是具备了时间地点人物这样一些叙事的要素,但事情的整个经过,前因后果都无从得知,所以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8
- !
《春秋》的价值所在
不隐恶的写实精神;它记述了弑君36,亡国52,对这些都没有丝毫的隐瞒讳饰。 规范的记事语言。年月日地事,十分简洁。 语言精炼准确,暗含褒贬。 65
《左传》
《左传》实际上是对《春秋》经的一个传疏。传说《左传》的作者是与孔子差不多同时的左丘明。左传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基本是与《春秋》相吻合的。
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叙事,发展成了完整的叙事散文。 66
《左传》的叙事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它不再依靠事件的简单排比,个别字词的不同来表达褒贬,而是通过对事件全过程的生动叙述,对人物言行举止展开生动的描写来替下道德判断。 在叙事之中或之后,往往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来表示。这种形式,更为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文章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所记载的故事,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战争、残杀、侠义。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战争题材的故事。《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于交战过程的叙述,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过程和结果。 67
《左传》的语言
左传的叙事语言,在《春秋》的基础上,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成熟。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日月,高深若山海。” ——贺循《经义考》 68
富于格言警句
众叛亲离,大义灭亲。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69
词约义丰
宣公十二年晋楚之战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70
十三经
汉代立《易》、《诗》、《书》、《礼》、《春秋》为学官,名五经。 唐代合《周礼》、《仪礼》、《公羊》、《谷粱》为九经。 开成间刻石国子学,增《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 宋代增《孟子》,称十三经。 71
在历史的空间中:《国语》、《国策》 《国语》传说也是左丘明所写。 9
- !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初年。 72
国别体出现的意义
事件发生的时间不再那么重要,主要的是事件本身。 因此,国别体的历史著作更为趋近于文学。 73
《国语》的语言风格:深厚浑朴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祸,不好不能为祸。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74
《战国策》 《战国策》,简称《国策》,共有33卷,时代上接春秋,下到秦统一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论争时候的一些主张和策略。《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而成,作者不止一人。大多数作者,其身份应该是纵横家。 《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而战国策则主要反映纵横家的思想,代表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75
纵横家的人生观
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选贤任能。 在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与利禄。 76
苏秦:纵横家的代表
贫贱时,妻子不为他缝补衣服,嫂子不为他做饭,甚至父母都不愿意跟他说话。显达之后,父母听说他要路经家门,就赶快清除道路,张乐设饮,走出三十里去迎接;妻子此时变得“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子“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77
《战国策》的价值 《战国策》的价值,主要则是在于它反映了士这一阶层的崛起,提出了:士贵耳,王者不贵。 《战国策》也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它杂记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的军政大事。 78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此书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它塑造了一系列足智多谋的策士、纵横家形象。《战国策》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情节的波澜起伏、以及极富个性色彩的言行来完成的。 《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安排同一人物故事的办法,另一方面,它又更进一步地把同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地集中在一篇,这使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一类作品,开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河。 79 10
- !
《战国策》的语言:文辞之胜
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是以嬖女不敝席,宠臣不敝轩。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
三人成虎、十夫搡槌,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80
“引类譬喻”
《战国策》的文字除了纵横恣肆,气势磅礴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颇多寓言、譬喻。因为所记录的多数是纵横谋士的言辞,这些人为了说服君相,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很讲究说话的技巧,甚少正面出击,而是做一些比喻,采用一些寓言故事、佚闻掌故,用这些譬喻来委婉地进行游说。
比如:鹬蚌相争(燕策二)、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南辕北辙(魏策四),就都出自此书。 81
先秦历史散文语言形式的蜕变
巫话与宗教——史前殷商——总是与原始宗教相联系。即使是最为朴素的记录,也沾染上了巫术的色彩。《周易》就是这样的例子,它本身是记述原始先民的日常生活、经验等等,但也被用来判断吉凶,占卜算卦。
人话与历史——春秋——这一时期的历史著作,基本上都是在回顾、记录历史,关注的是人的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人。用的是陈述的句式。 鬼话与文学——战国 82
鬼话 孟尝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 李兑曰:“先生以鬼之言见我则可,若人之事,兑尽知之矣!”
所谓鬼话、鬼事,指的就是寓言,或者是一些情节性的譬喻。称之为鬼话,大致因为它往往是虚构的、想象式的、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83
先秦,就是中国人文精神一个逐步构建的过程。
不同身份的人,他们的把握与认识方式都是不同的:诗人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把握;历史学家是通过记录和回溯历史的方式把握;而哲学家,则是超越了历史、超越了审美,体悟的是当下的状态,把握的是心性与本体。 84
《老子》
又名《道德经》,有81章,五千言。
作者为老子。老子的生平事迹,今天已经不可考。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所以老子又名老聃。 85
孔子问礼于老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11
- !
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86
个人著述
一方面,是在于全书理论的一贯和文风的统一;另一方面,是《老子》中常常自称“吾”、“我”,完全是老子个人自己的口吻,而不像《论语》,通篇“子曰”。
《道德经》成书应该是在战国初期之前,而且是在《论语》之前。因为在《论语》中,已经引用了《老子》的原文。 比如说,《宪问》篇有“或曰:‘以德报怨’”。《老子》三十六章就有“报怨以德”。《卫灵公》篇有“无为而治”,这更明显是老子的观点。 87
“中国哲学一向是较关注人生和政治问题的。这些问题的讨论,又常落到伦理道德的圈子里,这样一来,思想范围常常被框在某些格式上。老子哲学的特异处,就在于扩大了这一个局限,把人类思考的范围,由人生而扩展到整个宇宙。他看人生种种问题,乃从宏观出发,而又能微观地作多面的审视。
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我们当可知道他的形而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
——陈鼓应 88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恒常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90 空、无 十一章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91
道贵冲融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12
- !
渊乎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92
道贵柔弱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93 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94
就下、不争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95
不居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96
无欲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97 无为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13
- !
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98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99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0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101
《论语》
《论语》是记载了孔子及其少数弟子言语行事的一部书,是语录体的代表作。它不是个人著述,而是经由后人(主要就是孔子的门人)整理编订而成的。 102
《论语》其书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103
孔子其人
(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其祖先是西周时候宋的贵族,至其曾祖孔防叔,迁居至鲁。 其父叔梁纥,鲁国陬邑的宰邑;其母徵在。 104 礼与仁
孔子是一个很有政治理想的人。他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最终是以失败告终。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推行“礼”,重建周公的礼乐文化。 14
- !
孔子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仁”。所谓“仁”,也是和礼有联系的。按照孔子自己的解释,克己复礼就是仁。 礼可说是仁的外化。 105
仁的核心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第四》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朱熹)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106
仁是内核,礼乐是外化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第三》 107
仁与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 108
为仁之法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第四》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 109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在孔子之前,都是官学,只有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开始创办私学,无论出身,只要想学,就有受教育的权利。知识不再是贵族阶层所独享的。学在官府,变成了学在四夷。 孔子在教育上还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两个著名的命题。 110
《论语·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11
需要仰视的孔子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第九》 112
情感深挚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而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第十一》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第十一》 113
坦白真实 子曰:“自行束修之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第七》 15
-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第七》 114
睿智、锐利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第九》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阳货第十七》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第十三》 115
大智慧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子路第十三》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宪问第十四》 116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公冶长第五》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宪问第十四》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17
孔子所提供的人生态度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七》 118
快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 119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